痛恨没有肉票的日子
看了一篇《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感觉看法太过偏颇,不自觉地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虽然文笔比人家差得太远,但俺还是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俺也与年纪差不多。
在俺的记忆里,母亲当时反复对俺讲,现在的日子太好了,现在的日子过得有点“欺祖”(远远超过了祖宗们的生活水平的意思),一定要学会节俭。
母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母亲讲述她少时的艰难岁月时,我是不愿意听的,也不怎么往心里去。
在我少时的记忆里,正如《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写得那样,很少吃到肉的滋味。这使我直到今天,还很爱吃肥肉,我的儿子们已不知道什么叫“肉香”了,每当我吃着那薄薄的肥肉,我就从内心深处感到幸福。
当今天我给儿子们讲我少时的生活状况时,我的儿子们的反应正如我母亲给我讲她少时的生活状况一样,一脸的不相信。
因此,我相信,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比之于解放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点也不低于今天比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俺不愿意与《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去争执什么,俺只感觉该看问题很不全面,很片面,甚至别有用心,带有恶意。
下面我再讲一下我的一个工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俺还是一个工厂(一家造纸厂)的工人,俺很幸运,离开了工厂。
可我的工友们就没有我幸运了,我的绝大多数工友们后来都下岗了。
我的这些工友们为了生存基本都成了不安定因素,上访、闹事等是他们经常搞的一些活动。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就回原工厂看一下,去了我的一个陈姓工友家(说实话,带一点衣锦回乡的虚荣)。
当时我还带了我一个现在机关工作的同事。
我工友家实在寒酸,家中的电视是一个十二寸的黑白电视。进了他的家,我才知道什么叫家徒四壁。
我的陈姓工友用一顿混饨打发了我。当时,我很不以为意,感觉工友有点慢待我们,让我在同事面前有点没面子。
吃完饭闲聊时,我才发现,这顿混饨对我的陈姓工友来说简直是最盛情的款待。
他的女儿上大学,老婆没工作,他也没工作,一家人就靠打零工生存。
他对我讲,幸亏当年工厂分了这套房子给他,有了一个住的地方。
他的老婆反复问我她包的混饨好不好吃。当听到我说好吃时,她得意地、满意地说:他们都说我包的混饨好吃(正是这时,我才感到他们夫妻的这顿混饨是那样的丰盛,这也可能是他们能拿得出手的最丰盛的招待了)。
我不知道《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怎么看我这个工友的生活,我也不知道我这个工友要去痛恨什么。
但我知道,《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绝对不是成千上万个下岗工人的一员。
我们的时代进步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我们有很多华丽的超市,我不知道《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清楚不清楚,有很多很多人(甚至是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岳母)从来是不去逛什么超市的,这些精英眼中的普通消费,在他们的眼也那也是高不可攀的高消费。
对穷我们来讲,没有了“肉票”也就永远买不起“肉”了。
举几个例子:
在这个贫富不均的时代,开夏利车的人不是不想开别克车,是买不起。如果有人愿意发“别克车票”给我,让我以买夏利车人价格排队去买别克车,我想人们很难用“痛恨”这个词来表述对这个“肉票”的感情。
买不起房子的人不是不想买房子,而是买不起。
如果有人愿意发“房子票”给我,让我以我付得起的价格排队买北京的房子,我想我(以及绝大多数人)是很难用“痛恨”这个词来表述对这个“肉票”的感情的。
……。
当取消了“肉票”以后,穷人们的钞票却没有增加,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是以穷人们买不起为代价的,这个时候,有几个穷人会痛恨“肉票”呢?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当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被价格、钞票抑制住时,我们真得有理由去痛恨那个发“肉票”的时代吗?
有的时候,穷人们到真想问一下,什么时候能发一下“房子票”、“医疗票”、“教育票”、“汽车票”、“大屏幕电视票”、……等等“肉票”呢?
如果用全面的、科学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许发肉票的时代并不可恨。
现在不用肉票用钞票的两极分化的时代也未必多么可爱。
:胡说八道
灵台山隐
2009-1-27
附:
痛恨用肉票去买肉的日子
我素有美食家之称,自戏谑为“好吃佬”。年过不惑,自认为尝遍天下美食,但任何美味佳肴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在味蕾上留下斑驳的记忆。唯有猪八戒的肉始终是我生活中的一面旗帜,三十多年的陪伴,曾让我为之而悲、为之而喜,它贯穿了我整个生命旅程。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看到了改革三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年前,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里,物资奇缺,老百姓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在计划供给之列,布票、粮票、油票、糖票……各种票据主宰和左右着百姓的生活。其中,肉票给我的记忆尤为深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已是十岁的小姑娘,虽是小荷才冒尖尖角,但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了,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活,烧火、做饭、洗衣、捡柴、拾煤渣、带妹妹……繁重的家务没有让我感到累和痛苦,唯独买肉是我深恶痛绝的事。
那时,我们拥有骄傲的城镇户口,每个月都有一次计划肉供应,按每人半斤计划,我家七口人有三斤半肉供应。每月十五这天,食品站人山人海,每人手里都举着肉票,喊着闹着挤着,拼命地向肉案靠拢,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狼多肉少”的争食战,如果买不到肉,这个月的肉票作废了不说,盼了一个月的希望就会在家人的泪水和怨声中化成一块负疚的石头,久久地压在心头。
买肉的那一天,也是我最紧张的一天,我的任务是不仅要买到肉,而且要买到膘肥的肉,能买到一块肥肉,那是天大的造化,肥肉既能炼油以补贴全家每月只有一斤菜油的不足,肉渣又能配菜解馋,一举两得,买到瘦肉和骨头那是最倒霉的事。买肉时,我就像波涛汹涌中的一叶小舟,在人海中挤来荡去,凭着瘦小和机灵,我会很快钻到齐我下巴的柜台前,递上票和钱,眼睛紧盯着案板上的肉和卖肉师傅手中那雪亮的砍刀,心里就开始默默地祈祷,希望轮到膘肥的肉。当一刀肥肉摔在我面前时,我的心随之而喜,双手捧着的肉不是肉而是全家的希望和赞许。
并不是每次买肉都那么顺利如意,记得有一次买肉,我买到一块排骨瘦肉多的一块肉,我一看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苦苦哀求卖肉师傅给我换一块没有排骨的肥肉,可卖肉的师傅已忙得头发梢梢都在冒火,见我还在那里不识好歹地哭喊着要换肉,眼一瞪,凶狠地说:“你不要是吧?拿着你的钱票滚蛋。”说完就来抢我手中的肉。
我心里很清楚,如果让他拿走了这块“坏”肉,这个月吃肉的希望就彻底没了,我拼命地护着手中的肉。见我如此顽固,卖肉的师傅也铁了心要拿走这块肉。眼看这块肉也保不住了,我急得照着他的胳膊就是一口,趁他负疼松手之际,我抱着肉钻出了人群。
尽管是买到了肉,可我却不敢回家,拿着这样的肉回家,一定会挨妈妈严厉的打骂。我拎着这块肉就好比拎着个定时炸弹,在外转悠到天黑也不敢回家。深夜,当妈妈打着手电筒找到蜷缩在门前柴垛里熟睡的我时,我依然紧紧地抱着肉,眼角挂有泪痕……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自党的十一大召开后,中国人民凭借着改革的春风,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打开致富之门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我已为人母,当十六岁的儿子面对满桌的鸡鸭鱼肉皱着眉头嚷嚷着没菜可吃时,我给他讲了三十年前我买肉的痛苦经历,他却睁大眼睛像看外星人一样盯着我,嘴里一连声地反问:“可能吗?可能吗?”
我不想跟他辩论,心里也能理解他的疑问。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真是太富足,他们这代完全是泡在蜜罐里长大,怎么都不会理解在那物质奇缺的年代里那些艰难日子,只是在心里为他们祈祷:那种日子永远不要让他们遇到。
闲暇的时候,我常常会到超市或是菜市场转一转、看一看,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目不暇接,各种生禽海鲜应有尽有,而我依然对猪肉情有独钟,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仔细挑我心仪的肉。即使不买肉,我也会常常会驻足在卖猪肉的摊位前,看人们从容地挑肥捡瘦,看老板们百挑不厌的笑容,心里都会有无限的感慨。
我很喜欢听宋祖英唱的《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是啊!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好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开心的锣鼓敲出了年年的喜庆,门外的灯笼露出了红红的光景,我们的祖国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我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观音兰花指
思闻
2009-1-25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