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德厚,陕西山原人。1927年左右在陕西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响应冯玉祥招募学生兵的号召,报考并被录取。在冯玉祥部署历任见习少尉、少尉排长、中尉连长、上尉营长。1930年西北军解体后随部并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时任第三十军30师88旅176团第三营营长的仵德厚奉命开赴前线,狙击日军。娘子关战役中负伤。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中,仵德厚作为敢死队队长率领40多名敢死队员冲入敌阵,经过五天的展开殊死搏斗,台儿庄战役惨胜。战后,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亲自来到台儿庄城外,为仵德厚授予金质“甲种一等嘉禾奖章”、货胄荣誉勋章、宝鼎二等勋章。后经武汉会战,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高教班学习毕业后任第三十军27师少将副师长。
1948年7月,解放太原的太原会战打响,任第三十军27师少将副师长的仵德厚随三十军军长黄樵松驻守太原。
黄樵松,字道立,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成国民军。黄樵松被挑选担任冯玉祥卫队连连长,旋升任营长。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黄被收编,1931年3月被任命为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第二十七师高树勋部81旅二团团长,7月,蒋介石发动针对共产党红军的第三次围剿,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黄一心抗日,然国军此时正全力围剿红军,黄痛苦不堪,写下了“遥望东北半壁沦于日寇之手,实我辈军人之奇耻大辱,何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暴春霆:《回忆黄樵松将军》,《尉氏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句子以抒发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对内战的愤激心情。卢沟桥事变后,黄先后参加了娘子关(二十六路军第27师79旅旅长)、台儿庄(27师师长)和保卫武汉等战役,屡建功绩。黄虽为国军将领,但受共产党思想影响很深,这也是他被害的直接原因。
太原会战打响后,本就对内战非常不满的黄樵松收到了原西北军将领、他的上级高树勋一封信。信中推心置腹地谈到全国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和太原危如覆卵的形势,谈到中国今后的前途,劝他“当机立断,毅然举起义旗,坚决回到革命方面,创造自己的前途。”信后附有注意事项,要求“速派负责人来取联络”。当天,黄在住处(中国银行宿舍)找来27师师长戴炳南。戴炳南,山东即墨人,自1932年起就跟随黄樵松,深得黄的赏识重用,从营长、团长一直提拔到师长。黄对戴深信不疑,向戴透露了“来一个突变””即率部起义的想法。戴炳南表示“赞同”。
然而,11月3日,黄樵松视为心腹的戴炳南联合仵德厚,一方面仵德厚将各个团长看管起来,另一方面戴炳南赶往绥靖公署向阎锡山告密。当然十时,阎锡山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诱捕了黄樵松。次日上午,逮捕了从东山解放军指挥部返回的谍报队长王震宇、队员王裕家以及同来的解放军参谋处长普夫、翟许友。戴炳南升为军长,仵德厚升为师长。11月27日,黄樵松、晋夫、王震宇三人终被枪杀于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刑室。
黄樵松起义的失败使得太原会战成为了解放战争中最残酷的战役。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间,驻守太原的国民革命军伤亡六万余人,进攻太原的人民解放军伤亡四万五千余人。围城期间太原极度缺粮,出现人肉相食的情况,至今尚未有权威的平民死亡数据。
太原解放后,躲在小老婆家的戴炳南被揪,执行枪决,而同样被俘虏的仵德厚判刑十年。1959年,仵德厚十年刑满释放,服刑期间仵德厚认罪表现积极。服刑后又被指定到山西省太原东台堡太原砖厂当工人。1975年,毛泽东签署发布“凡在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的命令,仵德厚得以返回家乡。获释之后,一直居住于陕西省泾阳县龙泉镇雒仵村。
2007年,随着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老兵仵德厚》的播出,这位已经归于平淡地几乎无人知晓的老将军再次走进的大众的视线并引起渲染大波,人们围绕仵德厚将军本人以及所有那段历史当中的一些特殊人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核心皆是这些人在抗日战争中不可抹灭的卓著功勋以及在国共内战之中的行为的评判。就以仵德厚将军而言,对于他的抗日功勋是毫无争议的。只是在太原会战当中他的行为的评判,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他大义灭亲,重军人名节,不事二主,是好样的!他做的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是助纣为虐,他有罪!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商末,伯夷叔齐因不满商纣的暴行而投靠周武王,但又不满周武王要推翻商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拒绝出世,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历史上历朝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非常高,把他们树为抱节守志的典范。
孔子很推崇二人,《论语》中有几次提到伯夷叔齐,“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孟子·尽心》里说“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吕氏春秋·诚廉》里评价说“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走也。”
屈原在《九章·橘颂》中说“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把伯夷叔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
韩愈也曾作《伯夷赋》歌颂伯夷叔齐“信道笃而自知明”,全文很短,这里贴来供诸君一观: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透过中国历朝历代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对伯夷叔齐的高度赞扬,我们就可以体会东亚地区的文化价值标准。伯叔二人的故事,正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礼、忠、孝、悌等思想。兄弟让国以及不满商纣暴虐的行为体现了他们的仁义,而仁,正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所在。兄弟反对周武王暴力推翻商王朝,不食周粟饿死则体会了他们的礼、忠、孝悌。伯叔二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用自己的生命印证、坚持自己的操守,也就无怪乎司马迁把他们的传放在列传第一,也就无怪乎后人如此称颂他们,以他们为榜样了。
然而今天重新回顾历史,我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伯叔二人,却是持批判态度的。伯叔二人的操守的确值得称颂!但是他们只顾着自己的所谓操守,忽视了人民!他们只顾着成全自己的操守,却没有以拯救人民于水火为己任,他们一走了之,人民却仍然生活于水火之中,而且,他们不仅自己不用实际行动来拯救人民,他们还反对周武王来拯救,表面看,他们是反对战争,反对暴力,体现了他们仁德的高尚品格,然而深入分析,他们的仁德仍然是肤浅的,真正的仁德绝对不是单纯地反对暴力,真正的仁德是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并付诸行动!所以他们的所谓仁德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大仁大德,他们的所谓仁德是忽略人民的,是不负责任的;就正如毛泽东在其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评价说“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
我们再回到仵德厚将军这段往事,当时的国民党政权与商纣之政权无异也,而人民之处境与商纣人民之处境无异也,人民之情愿跟共产党之心与商之民跟武王之心无异也,伯叔二人虽未拯救人民于水火,支持武王伐纣,但是他们却也没有助纣为虐,而仵德厚将军却不然。诚然,在抗日战争中他是民族的英雄,这不可否认,军人应该重名节,这也是对的!但是我们把这件事放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在太原会战中他充当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他的行动是否就如孙中山先生革命时候帮着清政府镇压革命的那些人?我并不是说仵德厚将军怎么不好,只是,他站错了地方,在这个时候,一个真正具有民族大义的人所应该做的就是如黄樵松那样振臂一呼,以拯救人民于水火于己任,顺应民意,推翻暴政,建立人民的政权!然而仵德厚没有,他选择了愚忠于国民党,选择了助纣为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