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为吴敬琏写的这个自传,本来我是没空看,也算因缘巧合,那天晚上吃了晚饭上街溜达,一个卖2手书的地摊上摆了一本,问多少钱,说6元一斤,按重量算,我一听乐了,还有这么卖书的,惦了惦《吴敬琏传》,感觉应该不到一斤,再看了一下原价,居然是39块,我一想这等于2折啊,看了下成色,还就这本稍微新一点,估计是大家伙不喜欢看的缘故,划得来,那就买下吧,当买一斤地瓜吧,就这么地,我手里有了一本《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吴晓波,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可是这本近300页的书,我看了77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或者说兴趣缺缺了,怎么说呢?77页从吴的家世、出生、求学,讲到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那年他大概47岁。读完半生岁月,吴的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段了解了,吴的作为学者的底蕴、思想脉络也了解了,行为处事的风格也揭示了,同时吴晓波的文笔、价值倾向也了解了。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决定不看了,还奉劝吴敬琏在有生之年最好收回此书。
作为传记,一般人是不会想要写的,肯定是觉得自己对大家做了贡献才要写传记,而且贡献一定是对大家的,是多数人认可的才行,所以假如自己的传记最后会得罪大家伙,那就是自取其辱。吴作为一名一直在社科院经济所工作的人,研究的是政治经济学,必然与政治有扯不开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候还非常紧密,而从建国到1979,再到如今,中国的政治风向可谓东南西北吹,几乎10年一个周期在转换方向,有时候转换得还特别猛烈,比如1979年左右的转向,是带根本性的。这就涉及到自传写作的一个态度问题,是老实谦虚的态度,还是投机迎合的态度。老实谦虚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投机迎合的,最终会在群众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我的感觉,这个书,是不老实不谦虚的,在历史事件的政治判断上极端迎合目前的主流意识。不一定怪吴敬琏本人,要怪就怪吴晓波。此人写这本书后来吃了官司,有个女人状告他抄袭自己的作品,我了解了一下,不是污蔑,可见此人具有的不诚恳的品行。由他执笔叙述政治风云急剧变换的吴氏前半生,怎么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举例说吧,该书所推崇的几个所谓有责任感的思想家,孙冶方、顾准,当然还包括作为助手的吴敬琏本人,他们在文革前的一个主张,就是要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要“为利润而生产,保留竞争”,而不是“为需要而生产,围绕计划的指挥棒转”。还说这是有良心的顶尖知识分子在考虑“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的问题。由经济体制问题,他们还自然地思考到社会制度,思考到自由、民主、平等等等问题。
我说这就是吴晓波脑子不清醒的例子。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应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去研究和讨论。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现实和问题,作为顶尖机构的社会科学家,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应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才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在中国搞好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拼命地讨论,这属于不识时务和开理论倒车。所以价值规律、竞争这些问题在新中国不是娜拉出走之后的问题,而恰恰是娜拉在家时候的问题。国民党政府如果能好好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透彻它,也不会这么快被推翻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全新的人类实践,如何在公有制条件下管理好国民经济,这才是真正的“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天问。很遗憾,无论孙冶方、顾准、还是吴敬琏,都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甚至从字里行间,很难看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过这些事情,有的,只是笔着对公有制经济的轻蔑嘲讽。当然吴敬琏也不是无所作为,起码他提出了一个主张,即:社会主义是一种过渡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中,多少还残留了一些资产阶级法权,但经过努力,经过阶级斗争,最终会消灭这些资本主义的残余。可惜也不是独创,而且属于哲学范畴的东西。
所以这样的文风就决定了该书的立场是“风派”的,是不老实谦虚的。其他还有对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等等历史事件的贬低性、诅咒性的描写,甚至有道听途说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有责任心的中国人看了情绪上是不能接受的,这样的书还有生命力吗?早晚成为一堆文字垃圾。这是我劝吴敬琏收回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吴敬琏其实没有什么值得让国人记住的东西。理论上,他先是左得要命,后又没办法失落得要命,最后跟着风筝跑又右得要命。在左的时候,他没有建树,甚至如书本介绍的,他们写一本《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社会主义部分竟然没有完成,最后不了了之。难道共产党的经典著作里面没有相关的内容吗?难道苏联的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值得总结的东西吗?怎么就连本教材都写不出来?我想归根结底是水平不够,只能这样解释。那么文革中被监督改造期间,所谓跟着顾准探讨民主制度的大问题的期间呢,也不过是玄谈而已,发牢骚诉冤屈,传播政治笑话和政治小道消息,贡献也就无从说起。林彪事件之后到1977年,吴的处境逐渐宽松,工作逐渐趋于常态,甚至还呈现出某种受到重用的气象,但也没有沉下心来专注于一项事业或者一个问题。77-79年,随着理论界为邓的复出呐喊助威以及为后来资本主义改革的摇唇鼓舌的活动的频密升温,吴在很多研讨会上发表了不少的论文,但总体上,并没有独创性和前导性,基本属于随着政治气候跑的层次。比如几次莫名其妙的“按劳分配”的研讨会,分明是暗示华国锋应该下台,让邓小平上,因为邓的劳力出得多,不是这个理论有什么深奥,可是作为经济理论的工,在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术会”上,吴敬琏能有什么创新性质的高见吗?不可能有,无非都是些老生常谈。然后就是后面我没有看见的部分了,时间从1979年到今天为止。如何呢?现实摆在眼前,中国的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成了美国殖民地,发展模式“断子绝孙”:道德滑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悬殊、民怨沸腾。。。。。。此情此景,哪一个经济学家敢说他有什么贡献?造成这些问题倒不是经济学家的责任,是台上人下流无耻,但说明一个问题,即这段时间,经济理论界其实早就无所作为。
第三就是从书上刻意美化、淡化了的吴的半生经历看,吴之走到今天,其实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外公是民国时期的大资本家,他的母亲是民国时期的《新民报》的老板,著名律师。熟人多,根基厚,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富二代,得了不少照顾,否则怎么会病怏怏的孩子大学毕业就去了北京的中科院经济所。说这个倒不是我“仇富”,而是说,他的起点高,并不代表学养深厚,并不见得配得上科学家的称号。另外从书中还看出吴的脚底非常的飘,立场不稳。一会革命者,一会反革命,一生就这样随着政治气候摇来摇去。难道坚持一个社会主义者的立场这么困难吗?难道公有制计划经济真的就搞不好?难道文革真的就完全错了?沉下心来研究过没有?我不相信一个左右摇摆的学者,能有什么良心,能有什么贡献,不说别的,你摇来摇去耽误的时间,就决定了不会有什么深度。
最后提一点就是找吴晓波作传,可能上了这个文化掮客的当了。他是什么人?奸商兼畅销书作家,他要的是浮名和金钱的回报,你能指望他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担当?绝对不可能。他的文笔,是政治时文性质的,当下的政治词汇是怎样,他就写成怎样,也不管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不会在乎群众的感受。赶紧收回吧,我觉得吴敬琏还不算太坏,无大功也无大过,提醒你一下,平淡过此生,功过让历史去评说去。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