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生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罗锡铭 · 2013-08-27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第三章、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研究发展问题,不能离开生存问题,一切事物没有了生存也就没有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存的方式,生存方式决定了发展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也是这样,即什么样的生存观就决定什么样的发展观。

  一、生存与发展问题

  发展的前提是生存,生存问题的核心是生存(主)权与生存空间,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主)权与发展空间,主权与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两个基本要素。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生存空间是发展空间的基础,这是发展观的两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生存权与生存空间

  任何事物从其诞生起,都有一个生存权问题,这个生存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没有生存时间和生存空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生存权就是事物对其客观存在的主导权,没有生存主导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奴隶,他的生存权决定在奴隶主手中,奴隶的命运只能是被奴役,被剥削。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生存权,必将走向灭亡。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必定成为别国掠夺的殖民地。

  1、生存权

  生存权包含着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主体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主体属性是指事物存在的权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的客观存在,保护自然的原生态。生存权对于生命体来说就是指生命权,以及维系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生命权是生存权的前提,没有生命权,生存权就不可能存在,也没有意义。同时,有了生存权,才能使生命在时间上获得延续,在空间上得到拓展。可见,生命权中包含着劳动力,也包含着生产力,但不包含生产力的全部。

  在人类社会,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人的生存权是人的生命权、以及维系生命正常存在的基本权益的总和,包括人的温饱权、休息权、劳动权、健康权、居住权等。生命权是一切权利的根本,没有了生命权,所有的权利都没有意义,也将不存在。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社会的产物,阶级的生存权是由阶级地位决定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掌握了奴隶的生存权,还掌握了奴隶的生命权。到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命权获得了有限的解放,所谓“杀人偿命”,这是封建社会对农民生命权的认可,生命权的有限解放,也使农民得到了有限的生存权,这是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社会是一种进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这种解放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主义为了开发劳动力资源,以满足获得劳动力和储备劳动力的需要,使劳动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存自由权。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的结果,资本主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秩序,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和调节社会关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存权和生命权。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因为无产阶级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所以,无产阶级的生存权也是有限的,甚至是仍然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羔羊。由此可见,没有生存空间的生存权是难以存在的,一个没有生存空间的阶级是难以行使自己生存权的,一个缺乏生存空间的民族和国家也是难以立足的。

  2、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是生存权的外延,是生存权的具体体现。每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到延续。一种存在的物质,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成的,是由相应的物质元素组成,一旦某一元素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失去,换而言之,就是这种物质的存在空间改变或者消失,那么这种物质也将不存在。一种生物,也是必须与相应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如果它的生存环境一旦破坏,要么它必须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者改造自己的构成结构,适应新的生存空间,要么它被环境所消灭。有很多的生物物种,因为人类对它们憩息地的过度掠夺,或者是贪婪地挤占它们的生存空间而面临灭绝。

  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些自然条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自然空间和资源空间,它包括空气、水资源、土地、森林、矿产等。生活条件包括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衣服、住房等,这些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生活空间。在人类社会中,人最关键的生存资源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维系人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资源,生产资料也是构成人最重要的生存空间,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就掌握生存空间,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就拥有生存权。在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了阶级的经济基础,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失去阶级的经济基础,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就没有生存的主导权,也就没有社会生活的话语权,更没有社会生活的决策权。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了阶级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当一个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就获得了剥削和占有另一个阶级劳动的条件和机会,当统治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就掌握了另一个阶级的生存权。没有了生产资料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因为没有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不能掌握自己的温饱权、休息权、劳动权、健康权、居住权。一个工人,为了生活,为了温饱,为了获得一份工作,他只能无奈地超负荷劳动,甘愿被资本家剥削,再累他不能休息,生病他无钱或不舍得花钱去就医。在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一切涉及生存空间的矛盾,都是最尖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一切涉及生存权的阶级斗争,都将是生死斗争。

  第二节发展权与发展空间

  发展是物质世界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这是发展的自然属性,适应这个自然属性的物质不仅有其生存权,同时还有发展权。生命体的发展权是在其自然进化过程中,获得生命被尊重的权益。发展权是生存权在时空上的延续,是生存空间在延续过程中获得相对稳定和不断扩大的权益,维系这种权益稳定和延续的现在的、潜在的资源和条件,构成了事物的发展空间。

  1、发展权

  发展权是事物获得良性发展与进化的权利,不同的发展主体,有不同的发展权。一条河流的流向,一丛树林的生长,一群动物的繁衍,都是事物自然属性所必须尊重的发展权,尊重自然发展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但是,在人类社会面前,这种发展权又显得是那么的脆弱。

  发展在时间线上是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总和,发展权是事物在每个时间点上生存权与生存空间的总和。一个人他首先必须取得生存权与生存空间,它是发展权的核心,也是发展的基础,同时获得在发展趋势中使生存权与生存空间得以延续和扩张的权利,这便是人的发展权。人从生命降生起,他需要有生命权、温饱权,随着他的成长他需要受教育权、文化权、财富权,到他成人时他又取得政治权、经济权、劳动权、生育权等,这是权利的扩张,也是生存范围与生存空间的扩张。

  在人类社会中,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有积极、平等、自由地获得并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权利和活动,公平享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利益。在阶级社会中,发展权是指一个阶级、一个国家利用阶级的和本国的经济、文化、财富、资源等,发展阶级力量或本国国力而享有的权利,而这些资源的相当部分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国家所享有的权利需要用实力作保证,这种实力就是国家机器,它是国家的上层建筑。阶级社会中发展权的范围是阶级赋予的,也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和保障的

  2、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是发展权现在的和潜在的量的扩张范围。现在的扩张范围是指显现的、可控的、可预期的范围,如社会的生产预期、经济增长规模与增长速度等。潜在的扩张范围是指隐显的、可能的、没有预期的范围,如未被发现的资源、尚未开展的项目、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等等。发展空间中发展权所能控制的范围或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是发展权的具体体现。发展空间的扩张既可以是正向扩张,也可以是负面反向扩张,一个动物自其诞生起,随着它的渐渐长大,它的肌体机能越来越强大,它的活动能力也渐渐增强,它的活动空间也在随之扩大,它的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当它老了以后,随着肌体机能的不断退化,它的一切也都在退化,它的发展空间也渐渐地缩小,以至于它失去了发展的能力,甚至危及到它的生存空间,直到生存权被自然的剥夺。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发展空间包含多个方面:受教育趋向,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条件越好、资源越多,对人未来获得发展的机会越多、空间越大。职业方向,在充满剥削的社会中,劳动的贵贱反映了职业的贵贱,选择不同的职业,直接影响到人的职业成就、财富分配、社会地位等。政治前途,可能会给人带来职位升迁、权力变化,从而使发展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在发展空间中,还有潜在的资源,如家庭的人脉关系能为发展提供便捷条件,家族的财富积累能为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个人的体征和性格对个人发展的潜在影响等。但是,只有掌握发展权的阶级,才对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具有主导权,不仅可以掌控发展的空间,同时还可以掌控生存的空间,因此,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在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一切涉及发展空间的矛盾,都是争夺阶级利益和战略高点的博弈,一切涉及发展权的斗争,实际都是阶级之间的路线斗争。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生存权与发展权之间,在阶级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和矛盾斗争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三节生存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生存权与发展权、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都具有客观的普遍联系性,反映在事物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和资源空间上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还具有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在事物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和资源空间上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1、生存权是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从一个事物诞生起,不论其客观存在的时间是多么短暂,在发展原点上获得了生存权,生存权的延续取决于它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为生存权提供了生存的资源。相应的生存权获取相应的生存空间,同时,相应的生存空间,反映了相应的生存权。

  一个人从降生起并取得了生存权,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他需要相应的生存空间。但是,生活在不同家庭的人所获得的生存资源并不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存空间是不一样的。一个生活在富人家庭的孩子,他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和衣着以满足其生活的需要,他可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以满足其成长的需要。中国留守儿童,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使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留守”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他们的父母离开家庭、抛下孩子、远走他乡外出打工,这是他们父母的生存方式。中国的失地农民,他们本是农业生产力的代表,虽然他们有劳动力,但他们却没有生产资料——土地;他们中有些人虽然家有新房,却不能住,因为他们为生存而打工的煤窑、企业在很远的地方。生产力包含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此可见,包含生产力的生存权与包含生产资料的生存空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的生存权是政治斗争的首要目标,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要消灭共产党,就是要消灭共产党的生存权,而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就是要争取生存权。抗日战争初期,“西安事变”后实现了国共合作,使共产党在当时中国具有了合法性的地位,为共产党获得生存权提供了机会,但生存空间却得到挤压,开发南泥湾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生存空间。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剥削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无产阶级的生存权,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从而才能获取发展权。

  2、生存空间是社会矛盾的核心

  生存空间是为维系生存权的活动空间,西班牙斗牛,公牛的生存空间就是在斗牛场,公牛的命运最终被斗牛士残酷的杀死而告终。决斗场上的奴隶,他们的生存权只有在决斗中战胜对方,并杀死对手才能得到延续,从而才有可能获得奴隶主的赏赐而得到新的生存空间。斗牛场上的公牛和决斗场上的奴隶,他们既不掌握生存权,又不掌握生存空间,由此可见,生存权与生存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存空间是维持生存权的资源空间,资源空间也是衡量生存质量的一个标准。资源包含生存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生产力水平,资源的分配关系反映了社会的所有制关系,这种所有制关系还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权和发展水平。

  生存权、生存空间与发展权的三角利益关系,构成了社会的所有制制度;生产资源与发展权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共同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生存空间是社会矛盾的核心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在阶级和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明争暗斗、明抢暗夺、弱肉强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欺行霸市、假冒伪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让工人下岗,不仅剥夺了工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变相剥夺了生存权。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他们中有的去偷、去骗、去抢,有的沦为妓女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为生,成为了社会底层的流氓无产阶级,这是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腐朽产物。

  因为不平衡,所以才有流水,社会就是这样,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的背后是,农民为了维持生存权而拓展生存空间,这是民工居不能安、业不可定的社会矛盾问题的反映,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在私有化社会中,剥削和被剥削始终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让这种剥削更加变本加厉,无产阶级只有消灭剥削,才能有掌握自己命运的生存空间。

  3、掌握发展权就掌握拓展空间的主导权

  发展权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所必须尊重和遵循的客观规律。发展权的社会属性,是人的发展权益。拥有了发展权,才有机会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才有可能在发展中获得主动权、主导权。因为,没有发展权的生存权是没有希望的,没有发展权的发展空间是没有意义的

  生存权的扩张为发展权的扩张提供了可能,这是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一头雄狮,随着长大变得越来越强壮,不仅生存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还在不断扩大自己对领地的控制权,甚至控制整个狮群,扩大它的种群。人的发展权一方面来自于生存权和生存环境为其提供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保障,如家庭财富、家庭地位、家族势力和人脉关系等。另一方面来自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这种努力和奋斗反映了人的发展能力,它体现在人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发展条件的利用、发展手段的掌控、发展道路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因此,这种发展权的扩张存在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中国的高考制度很能说明问题,尽管人的成才之路有很多,无论学而能否为用,不论学而是否有兴趣,但还是有很多人要去挤“独木桥”,那是因为“文凭”是获得发展机会和取得发展权的“门槛”。许多单位和企业,在招工时要求达到相应的学历条件,甚至是重学历轻能力,“文凭”成了获取生存空间的必备条件。对于因贫困挫学的学生来说,是对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无奈决择,如果他上学学费要200元,生活吃饭要200元,但他总共只有300元,这时他必须在上学与吃饭之间作个痛苦的选择。发展空间对于生存空间来讲只是量的关系,而失去生存空间就意味着危及生存权。

  生存空间是发展权的前提,发展空间是发展权扩张的目标,三者之间的权利关系位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层面。发展权的确立来自于阶级斗争的结果,确立阶级发展权是通过阶级斗争获得的政权,保障阶级发展权的是国家机器。不同的阶级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所有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两种,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道路和与私有制为主体的发展道路,这是以阶级掌握的生存空间为前提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它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并代表着阶级发展的方向,拥有发展权的阶级有着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发展目标,形成相应的物质的和意识的社会形态。这些反映出来的社会形态揭示了发展权的本质,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方式。

  4、“中国特色榨油机”与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包含着生存空间,是生存空间在每个阶段质与量的转化过程。一个坚守着自己领地即生存空间的狮群,随着种群的扩大,需要扩张自己的领地,这个可扩张的范围便是这个狮群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外来的侵袭、内部的分争等原因,都有可能改变生存环境,以至于使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缩小,这个缩小的范围便是负向发展空间。一个经济实体,其获得的保持正常运作的现在的经济状况和经济环境,构成了这个经济体现在的生存空间,它实现的资产积累、技术积累、经济增长、市场拓展等,都是向其发展空间进行扩张的结果。但是,在资产投入、项目投资、技术转让、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都可能让这个经济体的发展空间得到潜在的扩张,同时,由于决策失误、经营不善、不可抗拒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让这个经济体走向发展的另一面,发展空间的收缩甚至是灭亡。

  获得生存权的发展主体,其发展方向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发展的预期目标、选择的发展道路、采取的发展手段、形成的发展思想等,都会影响到发展的结果。发展的客观方面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力而成的发展环境,它包含生存权与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组成的资源和利益范围,发展空间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组成的权力范围。这个客观方面处在了物质层面,它们几乎主宰着发展的全过程。权力和利益有助于对发展空间扩张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的权力和利益,与发展空间的预期扩张结果并不一定成正比。负债经营,可能使企业获得跨跃式的飞速发展,但也可能让其走向自灭的地狱。正因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阶级的发展都应考虑潜在的风险与危机,通过提前干预防范,实现可持续性的长久发展目标。

  作为劳动者,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进程中本应分享社会利益成果和财富资源,分享社会的公权力,从而获得越来越广阔并不断扩展的生存空间。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掠夺是极其贪婪的,资产阶级不仅掌握生存空间和发展权,对利益和权力的占有欲也是与日俱增。在中国的私有化进程中,国有资产被贱卖,生产资料被利益集团和资本家所占有;私有化与“国家财政分级管理”导致了大大小小的“诸侯经济”实体,他们分割了社会的公权力。同时,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的利益集团和买办资本集团也瓜分着社会公权力。社会公权力的解体导致政府执政能力的下降,反映出的尖锐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一是体现了公权力的麻木与不作为,二是体现了公权力的滥用和乱作为。这在微观的民生问题上得到了充分证明,虽然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社会小事,但却是百姓久日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同时还反映了执政理念、为政态度、行政作风。为什么经常有劳动者拿不到工资?为什么劳动者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因为资本家占有生存空间,掌握着生存主导权,他们可以压低劳动报酬而达到同工不同酬,或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达到同酬不同工,从而实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历史证明,只有公有制才能保障劳动者对劳动成果拥有所有权的主人地位,让各种劳动得到同样的尊重,实现在相同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做的“工”,获得相同的“酬”。公权力被滥用和被私有化,官商勾结,导致像“黑煤窑、黑砖窑”这样的企业出现,纷纷落马的腐败官员正是这一社会腐朽现象的印证。公权力缺乏监督成为利益集团的资源,并与资本集团相结合,合力成为了中国特色的“榨油机”。教育本是公权责任,但教育产业化却把责任变为权利,把义务转为利益,教育成为了掠夺的机器。医疗本是社会的福利保障,医疗改革却让许多劳动者无钱就医,高额医疗费和高额药费成为利益部门敛财的渠道。诸侯经济体与房地产开发商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炒高的楼价大大背离了价值,使许多工薪家庭买不起房,或花去一个家庭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劳动收入。住房、医疗、教育,成了获取利益和财富的真正“榨油机”,使广大工农大众变为榨油的原料,沉重的负担剥夺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激起了民生最关切、最无奈的呐喊。这说明没有了发展空间,生存空间也是没有前途的。

  二、生存与发展规律

  事物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事物的生存权、生存空间、发展权、发展空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扩张过程、转换过程和否定过程,这就构成了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发展的扩张规律

  扩张规律是事物在其进化、成长和运动过程中,权力的增强和范围的扩大,也是使事物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增强与提高。随着权力的扩张,不仅使与权力相适应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范围得到相应的扩张,以及权力对空间范围的掌控能力、拓展能力的相应增强。

  1、权力与空间的同一性

  权力与空间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定的生存权,需要有相应的生存空间作保障,一定的发展权需要有相应的发展空间与之相适应。反之,一定的生存空间必然有相应的生存权在支配,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有相应的发展权来控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权力与空间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为权力即有空间,空间即为权力。一头狮子,它获得生存权,即拥有能获得食物的生活空间和领地,其发展权表现在如能扩大种群的交配权、有扩大领地范围可能性而不受到限制。为什么有些动物种群会缩小,甚至是灭绝,因为它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人类的挤压,或者就是没有了生存空间。一个打铁匠,打铁是他的权力,他能把自己所打的工具器具等卖掉,说明他有一定范围的市场空间。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没有人用铁匠打的产品了,铁匠也就因没有了生存空间而消失了。社会工业化,让许多的手工业者因没有生存空间而失业,致使许多传统行业消失了。没有了生存空间要生存,除非就是要获得新的生存权。有很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便它拥有发展权,包括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由于缺乏发展空间,导致萎缩甚至是消亡。

  同一性的意义在于权力与空间的不可分割性。一个工人如果失业,他们没有了收入就危及他的生存。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它需要有生存空间作保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纵然给工人阶级无限的人权,但却剥夺工人的生存空间,那么,工人的人权就得不到保证。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宣扬的所为人权、自由是虚假的。为什么有些工人,即使老板要求延长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不断加大,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工资报酬又很低,甚至委曲求全给老板下跪,目的就是为了不失去关系生存的那份工作。一个生存权得不到保障的人,他的发展权是名存实亡的,他的发展空间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

  有两个国王,一个是大国的国王,一个是小国的国王,作为一个权力的存在,他们的生存权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它必须有自己的疆域、政权、国民等保障国家存在的因素,这都是相应的生存空间。但因为国家的大小、实力、资源等不同,所以他们不仅有不同的生存空间,而且他们的发展空间也不一样。这种发展空间背后是控制其的实力作后盾的发展权。南中国海是中国的领海,是中国的一个发展空间,但对南中国海的发展权必须要一定的实力作为保障。被他国控制的岛礁,不仅是发展空间被他国的蚕食,也是发展权的部分丧失。在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虽然他们的生存权是一样的,但因掌握的生存空间不同,所以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也是不同的。无产阶级没有充分的生存空间,也就没有相应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2、权力与空间的相互依存性

  权力与空间的相互依存表现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存权与生存空间、发展权与发展空间之间,既是相互统一,又是相互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对象的权力主体与空间客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之间存在递进式的作用关系和相互联系性。

  权力与空间的统一性体现在权力与空间的同一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权力也表现为空间,而空间也就是权力。一只获得王位的猴子,它得到了猴王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能统治这个猴群,这个猴群也是这个猴王的权力空间。一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也就被剥夺了政治空间,换句话讲,一个没有政治空间的人,也就失去了政治权利,即使拥有的政治权利也已是名存实亡。

  权力与空间的统一性体现在权力与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受资本家压迫的工人,他没有发言权,也就根本没有民主权,因为在这样一个地位环境中,工人根本没有民主的空间。当有一个能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的存在,工人成为了这个工会的成员,他不仅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权,同时也取得了这个范围的民主空间。

  权力是事物的核心,空间是事物的外延,两者存在的依存关系是同一性的前提,当外延与核心接近于重叠时,即实现了两者的同一性。任何生命都是离不开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生存空间的组成部分。一个对于因干渴而奄奄一息的人来讲,他的生命就是要水,水就是他的生命。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有些下岗的工人或失地的农民,他们仅有的财富几乎就只剩一幢房子了,而加速城市化的大规模拆迁,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存空间,同时也触及到了生存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钉子户”要用生命去捍卫他们仅有的房子。

  3、权力与空间的矛盾性

  权力与空间的同一性在于发展的一致性,当权力的扩张与空间产生碰撞或相互脱节的时候,也打破了两者相互依存关系的统一性,从而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是因为权力与空间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时间差,和在发展方向的同一性出现分化的结果。

  当人口的膨胀,就要用人的权力来进行扩张自然空间,如果获得这个自然空间成为可能或现实,那么就保持了权力与空间的平衡。一个象群它们有能力控制一定范围的自然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们的领地。如果人类扩张的空间在于象群控制能力范围之外,一方面说明象群的权力对整个自然空间存在脱节,也说明人象之间不会存在相互冲突。但如果人类的扩张已进入到象群有能力控制的领地范围,就会因象群的生存空间缩小而使其的权力范围得不到释放而产生矛盾,于是就会出现“人象之争”。

  一个人在官场上得到了升职,是其的权力得到了扩张,这种权力不仅使其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展,也使其在拓展发展空间上获得更多的机会。一位贪官能获得不义的财富,首先是其所拥有的权力能给予自己这个能力,同时在其空间范围内行使这种能力的时候,选择了与之权力不相一致的方向。大到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以日本为例,自民治维新以来,因其生存权的发展让其获得了扩张生存空间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的这种能力与作为一个资源小国的现状及不相适应而产生矛盾。但是在选择拓展发展空间的道路上,日本选择了战争。一个事物、一种社会制度也是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与之不相一致的私有化方向,必然会产生许多的矛盾。

  产生权力与空间的矛盾,一种是来自于它们内部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另一种是来自于外部的冲突与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的斗争。

  4、生存空间的扩张是发展的动力

  伴随着生存权的发展是生存空间的扩张,这样一种发展使得其有能力、有必然的需要去拓展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人的生存权的提升,为人扩张生存空间获得了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为人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空间提供了动力。人们对发展空间的扩张是在于人类对这个空间欲望的永无止尽的满足。

  一个狮群要扩大其领地,首先是其种群的扩大使其获得这种能力和实力,同时也因这个种群的扩大而对扩展空间具有必然的需求,成为拓展领地的动力。而对于人来说,在获得一定生存空间的基础上,由于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从而对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也是无止尽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就是这样,所以人们需要进行节制。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是永远不会满足,所以人类对外太空的拓展也永远不会停止。

  动力需要有实力来保证,这个实力首要的是获得生存权,拥有生存空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就是例子,巴勒斯坦拥有生存权,但其国家都没有成立,同时其生存空间都遭到挤压,又何以谈发展空间,更谈不上获得发展的动力。以色列在其建国后,不仅取得了生存权和生存空间,然而其发展空间不足,在其拓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实力,使之在与巴勒斯坦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也为其对领土的扩张提供了动力。

  第二节、发展的转换规律

  转换规律是发展中的某个事物,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权力与空间、能力与实力、方向与速度在不断变化中而产生转换;或是统一体内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非此即彼的转换。

  1、主体性转换

  发展是事物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但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相对的静止性。一个主体事物的权力与空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也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在这个稳定阶段权力与空间的发展存在不一致性,从而导致权力与空间的相互转换。在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内,生存权的扩张就会挤压生存空间;在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中,发展权的主动收缩,为发展空间提供了扩张的机会和条件。

  主体性转换在事物客观存在的时空内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是事物为了获得时空的延续和权力与空间质、量、度的改变,是权力与空间之间实现平衡的过程。

  时空是事物的生存要素,生存是随着时空的延续而存在,生存权随着时空的延续而行使。

  质、量、度是辩证法的范畴,质是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存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度是量的限度。质、量、度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发展时间在发展趋势上的结果性反映。在相对稳定的一定阶段和范围内,生存权的扩张与收缩,是生存空间相应的缩小与扩大。同样,发展权的扩张与收缩,也是发展空间相应的缩小与扩大。

  生存权是通过其外延体现出来的,即对生存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程度体现出来的。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中,生存空间的扩大也是发展空间的相对缩小。一支军队能通过裁军和装备投入提升军队质量和战斗力。当我们发现并开发了一个油田,就意味着地球上的石油资源的减少。当一片草原不能承载一群牛羊的时候,就必须控制牛羊种群的数量,自然界中往往是通过这种优胜劣汰或相生相克来实现生态平衡的。一个被困在矿井中的矿工,往往会最大程度地节约生存资源来争取生存的时间。一个家庭,要维系其正常的生活开销,就要控制自己的生存权力,合理分配家庭的生存资料。人类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把自身的权力凌驾于一切其它生命之上,不能滥用自己对自然资源的支配权力,有节制地行使自己的发展权力,从而获得持久的可发展空间。

  2、对立性转换

  当两个或多个属性相同的事物并存的时候,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扩张性的发展,可能走向对立或统一。辩证意义上的对立统一,是同一事物内权力与空间的同一性,它的质、量、度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对立性转换是两个事物发展权和发展空间的分配问题,是事物的外因。对立或统一的不同结果,取决于两个事物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两个事物存在于各自的发展空间,那么这两个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各自权力的扩张,使潜在或现实的发展空间出现重叠,这种重叠使发展空间形成挤压,相对于各自的发展权是空间范围的缩小。自有人类起,人类活动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或濒临灭绝,是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扩张,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不仅挤占了这些动物的发展空间,还夺取了它们的生存空间而造成的。为了获得发展空间,使两个事物之间产生矛盾而走向对立面。北冰洋本是一个没有主权归属的大洋,当多个沿岸国家还没有能力或不具备条件拓展这片空间的时候,这些国家处于各自相对独立的状态。当这些国家拥有开发能力和拥有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争抢北冰洋的归属权而使相关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发展空间的争夺也是发展前途和未来命运的争夺。一个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不仅失去了发展空间,也挤压了生存空间,这意味着要生活就必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发展空间也是潜在的生存空间,一个农民所学的技能拓展,一个工人的岗位拓展,一个职员的职位提升,这个成长的发展空间都是潜在的生存空间。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向北冰洋拓展发展空间,也是将来潜在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的内涵是发展权,在发展空间重叠的两个事物之间因发展权的扩张而产生对立性的争夺。发展权的争夺是关于现实发展主导权的政权斗争。在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这是一场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为夺取政权的战争,也是一场为争夺发展主导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其对立斗争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剥削社会,剥削阶级的生存是寄生在被剥削阶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对立斗争只是对发展权和发展空间的争夺,同时在最大程度上掠夺被剥削阶级的生存空间来拓展其发展空间。但对于被剥削阶级而言,涉及到生存空间的争夺是一场生死斗争。在中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对于他的雇主来讲尽管非常少,在其发展空间中极其的渺少,但对这个农民工而言是全家人的生存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要消灭剥削,那就是只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也就是不仅要剥夺资产阶级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还要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和生存空间,无产阶级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放自己。从这个角度讲,无产阶级革命比资产阶级革命更残酷、更彻底。而资产阶级对民生的所为仁慈,是基于剥削基础上的仁慈。

  3、主导性转换

  对立的两个事物在相持阶级,为适应发展中的质、量、度的改变而寻求权力与空间的平衡,在相应范围内所的扩张与收缩。这种扩张与收缩,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二种。一般情形下,处于强势方具有相对的主导性。在阶级社会中,对立双方在相对稳定阶段的发展权往往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即一般情形下,统治者掌握了主导权。

  对立的一方主动寻找机会并创造相应的条件,促进另一方在权力与空间上发生质、量、度的改变或收缩,从而为自己扩张发展权和发展空间提供可能性。在“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处于长久的僵持状态,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使苏联从自身内部的各个方面发生量变、度变,最终导致全面解体的质变。这个事实也说明了发展主导性转换,既有外部的客观因素,也有内部的主观因素。

  强势方的主导性是通过运用其权力、能力、实力,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范围、条件内改变弱势方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改造弱势方的生存权和发展权。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联合部队,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过联合国向伊拉克开战,用军事手段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胜利,为其实施的中东战略拓展了空间。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讲,对手的失败与收缩,都是本方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现实或潜在的扩展。强势方的主导性也会产生相反的结果,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长达10年的战争并没有征服阿富汗,相反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

  主导权并不只是强势方的专利,弱势方为了改变自身的现状,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也会寻找适合的时机,借用一定的条件,主动行使主导权。韬光养晦是隐藏自己真实实力,向强势示弱的战略手段,从而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和发展空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动撤出部分抗日根据地,用部分生存空间换取发展空间,争取发展时间。可见,被动性转换是适应性转换,主动性转换是策略性转换。有种中国游戏——中国象棋,在对弈中是局面求变还是简化盘面,在战略上寻求的是战机的创造与把握,弃子攻杀、兵力腾挪是用生存换空间、空间换时间的战术手段。概括地说,主导性转换是战略求胜、战术求变、战机求准、战速求快的生存与发展策略问题。

  

  第三节、发展的否定规律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在权力与空间的继承与否定过程中,通过对质、量、度的改变,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替、自我进化。这个继承与否定的结果取决于事物的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移。

  1、同一性否定

  同一性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在自我继承中的扬弃。同一性否定过程是事物质变的转化过程,这种质变是事物生存质量和发展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事物的发展水平,同时在这种否定过程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以及调整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同一性否定是不改变事物本质的否定,即不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总体趋势。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某种生物为了生存,或者说为了获得生存空间进而不断进化自身某一器官的功能,以适应险恶的生态环境。这种器官功能的进化,往往是强化能适应相应环境的某一功能而弱化其它的多项功能。鸟类的翅膀其实就是从爬行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它强化了飞行功能,相应弱化甚至放弃了动物前肢的爬行功能和抓取功能,这是生物进化过程的自我否定,从而更体现出这种生物区别与其它生物的种群特征。

  人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生存空间伴随着权力的扩张而扩张,同时其发展空间也越变广阔。但是,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却是极其的短暂,人的精力与能力的局限决定了个人不能无限地占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放弃一定的发展空间,或将相应的发展空间作为潜在发展的储备空间,从而集中于某一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在这方面获得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通过扩张单一发展空间来填补所放弃的发展空间。

  这样一种发展规律不仅在个人,同时在社会组织单位、民族群体和地方政权,甚至是国家都存在这样的状况,这往往是由相应的自然资源、生存条件、社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同一性否定的发展方式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但这种发展方式在一定的发展时间段的特定的发展领域会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这种用一定的发展空间,甚至是用生存空间换取的优势也有潜在的风险。对于个人来讲,一技多能对适应能力更强,其生存空间比较宽泛;而一专高能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会很高,但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生存空间相对狭小。一个企业来讲,如果没有产业结构性储备,一旦有变故很可能是致使的。本溪市是中国辽宁省以“煤铁之城”著称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一五”时期确定的重工业建设基地,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企业的改制,2003年国有和集体企业实际失业率高达77.62%,失业形势严峻的城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比较普遍。

  2、异化性否定

  异化性否定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本质的异化。异化性否定是来自事物内部变化而导致同一事物的分裂或蜕变,进而改变事物原有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在社会生活中,这种自身否定同样来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但主观因素占有主导地位。

  科技的成果是人类在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中知识的积累和经验总结的产物,科技的成果还会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劳动中,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为人类不断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科技的目的同样会被异化,火药的发明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火药被广泛应用到采矿中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火药被应用到武器制造而为战争服务的时候,其作用被异化。同样,核能给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当日本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夷为平地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客观上科技的异化就是一把“双刃箭”。

  一个人的异化会改变其人生发展的方向,它既可能让人性向善的升华,也可能让人性向恶的蜕变。如果说人能脱胎换骨,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异化性否定就关系到生存。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生产胶卷了美国柯达公司曾占领着世界胶卷市的大半壁江山,2011年底因没有实现自我异化的产品否定而申请破产保护。而同样生产胶卷的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和中国乐凯公司都成功实现了产品转型,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然而对于一种经济体制的异化,将是根本性的发展方向的质变。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三十年中,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作为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总数仅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8%,国有和集体资产总量不到全国资产总量的1/3,从业人员约9.5%。即使是这样,国有企业还有相当部分的股份并不归国家所有,这就意味着国家的所有制性质在这样的改革中被异化了,使国家的政体发生了从量变到了质变,并通过各个社会生产领域的问题和凸显的各类社会矛盾表达出来。

  3、对立性否定

  对立性否定是在同一社会层面的两个主体性事物之间,为争夺生存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的主导权所进行的斗争。这种两个对立事物的产生,一是由这两个主体事物在发展的扩张过程中,在同一个发展空间中发生空间交叉和冲突导致的矛盾斗争。另一是同一事物在自身异化性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两个相互对立的主体,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发展趋势的对立,矛盾更尖锐、斗争更激烈的却是表现在体现事物性质的发展方向上,尤其涉及生存权的斗争更残酷、更无情。

  对立性否定的矛盾双方既是相互作用的外因因素关系,但在一定范围内也是自我否定的内因关系。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阶段中,国民党和共产党从合作走向对立,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政变,从那时起,以消灭共产党为目标的武装清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着。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分析,消灭共产党并剥夺生存权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国民党潜在和现实的生存竞争对手,同时也为了消除将来争夺发展空间的竞争对手。此外,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本身是对立的,在阶级社会发展的将来是不可能共生共荣的,这是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对于两个政治主体的矛盾斗争都是相互间的外因矛盾。但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又属于内因因素,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还能走到一起,同仇敌忾,共同抗日。

  发展趋势是事物在发展时间线上的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发展趋势的对立,并不一定会改变发展方向。例如,农民和地主是两个对立阶级,但中国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政权更迭并没有改变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性质。即使是在资本主义阶段,也只是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却并没有改变剥削制度的发展方向。所以,这种发展的对立性否定往往会有妥协性,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仍然有封建皇权存在的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阶段才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改变发展方向的质变依赖于量变,中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中通过“三改一化”,完成了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因变化,同样也存在异化性否定而出现发展趋势的对立,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左倾冒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其否认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片面强调质变,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另一是右倾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其否认质变,不承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片面强调量变,割裂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但事实是,在中国围绕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路线斗争重来没有停止过。

  三、生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和空间,在其扩张与收缩的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它反映了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内存联系性,这种内在联系性揭示了发展规律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扩张与收缩的对立统一

  权力和空间的收缩与扩张,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性,是事物外部斗争的变化结果,也是事物内部矛盾相对静止期的量变过程和相对稳定期内的质变过程。

  1、扩张与收缩的相互依存性

  扩张与收缩虽然是一对矛盾,但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它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相互的依存关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的属性,是运动中权力与空间扩张与收缩的对立统一,是权力与空间在相对稳定阶段质量转换变化的反映,也是事物在相对静止状态下自我否定的质变过程的体现。

  一个房间中,家具和空间之间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有权力和能力支配房间和家具的前提下,要扩大房间空间,就要压缩家具的占用空间,要释放家具的空间,就要占用房间空间。气筒在工作的过程中,是通过收缩内部空间而扩张气体压力来实现的,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能完成这个作功过程的作用力,就是权力和能力,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完成一件事或作出一个决定,不能超越自身的权力和能力范围。

  人在支配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人的欲望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权力范围。人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权力范围不能超越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承受能力。在经济和物质生活中,人的财富源自人自己的财富创造和大自然给人的恩赐,但人类无度的消费能力却还远远不能满足自己消费欲望,这种欲望很容易打破事物存在的平衡关系。一个企业在快速膨胀的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远地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一旦资金链的断裂将很可以成为灭顶之灾,也就是说,扩张发展速度会收缩安全空间保障。养老问题也是人们在生存期间对财富积累与消费的分配问题,消费空间扩张越大,积累空间相应越小,养老的安全空间也就越小。

  2、扩张与收缩的相互适应性

  不仅是权力与空间之间存在着扩张与收缩关系,在权力和空间内部也存在着扩张与收缩关系。这是在权力与空间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情况所发生的内部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是在不改变性质前提下的量的变化。调整的作用和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权力与空间关系的基本稳定。2011年,叙利亚国内暴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在内外压力下,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同意并实施了政治改革,反对派代表进入了叙利亚政府内阁,这是通过放弃部分权力来适应变化的政治空间。这是一场关于叙利亚政府生存前途的政治改革,在这一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既有对生存空间的被动性适应,也有对生存权的主动性调整。

  扩张与收缩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会存在于生存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是事物发展的不断修正过程,使权力与空间的适应方向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中国有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在边塞地区住着一群人,其中有一位善于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里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又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后来,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应征参战,边塞地区的大多数壮年男子在战争中战死,因为他儿子瘸腿的原因没有参战,父子俩都得以保全了性命。在这一连串的被动性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性的事件,还有必然性的结果。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扩张与收缩,都是对事物发展现状的审时度势,是调整扩张与收缩对发展方向的判断。主动性是权力求变,被动性是空间求稳;在可能性里隐含着空间的变化,在现实性中存有权力的兴衰;在偶然性里隐藏着机遇,在必然性里遵循着规律。在这样的扩张与收缩中,正因为有了许多个别的、暂时的、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使事物发展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偶然性,就是要对事物前进中可能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和决策要全面周到,在执行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必然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认识并能驾驭必然性,才能遵循规律,获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在事物发展的适应性中获得自由。

  3、扩张与收缩的量质转换性

  在生存与发展中,权力与空间的扩张与收缩都是相互相成的,伴随着这种扩张与收缩,不仅是权力与空间在量的方面的转换,同时还会促使在质的方面进行转换。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内,这种量变的结果可能是质的提升,也可能是质的退化。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扩展个人能力的时候,涉及面越广,所从事工作的深度会下降。虽然说产量的增加能提高工厂的效益,但一个工厂的产量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产品质量的下降,给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一支军队在扩大其防区范围或拉长战线的同时,也降低了防区的防御密度或攻击的强度。反之也是这样,说明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二面性,权利和义务、效益与风险、机会和挑战、获取与付出都是并存的。

  在量与质的转换中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快速性转换与缓慢性转换。时间是发展的要素,时间量就是速度的反映,不同的发展速度反映在量与质的转换上,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一辆汽车如果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车况和路况,必然会带来安全隐患,发生事故也是必然的。中国经济在追求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积聚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并且还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矛盾的加深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所为“欲速则不达”。以此相反的,对于救护,时间意味着生命;对于战争,兵贵神速,时间意味着胜利。这是时间量的快与慢,在量与质转换中的对立统一。

  广泛性转换与深刻性转换。广泛性是事物量体现,深刻性是深度性是事物质的体现,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假设是一定数量的砖头,铺开来覆盖的是面的大小,垒起来砌起的是高度。作为某种有限的资源,是平均分配,还是集中利用,它将决定事物的发展前途。在人的成长中,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一对矛盾。广度与深度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需要在妥协中寻找平衡点,也是事物的支撑点。它也反映在事物问题的表面性与实质性,如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问题,两岸只要能坐下来谈,什么内容都可以,两岸要合作,什么领域都可以尝试,它反映了接触的广泛性,有利于扩大交流和相互了解,增加相互间的信任。但涉及两岸统一的问题,必然是实质的、也是本质的问题。

  全面性转换与局部性转换。它一方面是反映在事物发展的规模上,另一方面是反映在过程的程序上。在某一项目中很多的工作内容,是全面铺开,同时进行,还是一件件逐个进行,它受到资源分配和条件因素的影响。一场战役,是全面进攻,还是局部突破,这反映了战役的规模。

  发展中的扩张与收缩,反映了正反二个方面的趋势,是存在中的量变,消亡中的质变。扩张与收缩的量质转换,也是事物发展中的成长与消亡的过程。所以,发展不是硬道理,生存才是硬道理。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对立统一的意义,在于确立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立风险意识,要积极规避,主动防范;确立全局意识,要统筹兼顾,张弛有度。

  第二节、权力与空间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权力与空间之间的转换是事物发展中量与质的变化过程,这种量与质的转换变化,是生存与发展处于“度”的相对静止状态中的内部运动,是权力与空间突破稳定阶段的“度”,实现质变的准备过程。因此,权力与空间在生存与发展中,既有量与质的相对性,也有相互转换的绝对性。

  1、逆向性转换与同向性转换

  权力与空间在转换过程中有逆向性转换与同向性转换。逆向性转换,是权力与空间在扩张与收缩过程中的对立性转换。

  当事物内部权力与空间的一方,通过主动性收缩来换取向另一方量的转移,如牺牲一定的权力来换取一定的空间,这是量的相对扩张与收缩。而相对于其它事物,这种客观发生的转移具有现实的绝对性。如某种矛盾的存在本身具有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但可能通过某种形式达成的协议暂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客观的结果性存在。2011年,中东国家发生颜色革命,也门总统萨利赫主动下台,用权力换取全家人的司法豁免权,这是用权力换取空间的结果。此外,通过拓展新权力或新空间来全部或部分替换原来的权力或空间,这也是一种相对的扩张结果。同样在上例中,总统的移交权力,是用政治统治权换取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权。

  逆向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相向性或相对性,这种形式比前一种形式更具对立性,表现出的矛盾更具对抗性。当一个人的权力扩张与空间扩张超越其职责范围的时候,形成膨胀性的矛盾对抗,“贪腐”现象是这一矛盾冲突的产物。在追求GDP的增长方式中,随着权力、欲望、能力的提高、膨胀和增强,控制、拓展和开发空间成为了可能,用牺牲环境换发展、用消耗资源换增长、用、用生命健康换财富,所呈现出的矛盾与冲突无不是让人痛心疾首,而且是血淋淋的。

  同向性转换则是主体性转换。权力与空间在扩张过程中,因内部扩张速度的不一致,或是质、量、度的不协调而产生的挤压作用。如果权力扩张快于空间扩张,这相对于空间向权力量的转换。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基本平衡的。但“今天用明天的钱”,则意味着权力扩张超越了空间扩张。

  在同向性转换中,与主体性扩张相对的是主体性收缩,这种主体性的收缩转换表现在人为的主观性。权力收缩过快,相对于空间会出现相应的“权力真空”范围,或者是“空间失控”范围。如果空间范围收缩过快,则会造成“权力重叠”,或者是“权力架空”。当然,如果空间扩张过快,权力跟不上则是“不进则退”的相对收缩,也会出现权力真空或空间失控。这是权力与空间中的一对“虚实”矛盾关系,它在某个单位机构或某种组织结构中被表现出来。

  2、度与度量标准

  度是属于量的范畴,但这个量是一个相对量。因为,度所反映的是量的范围。在生存与发展中,度的范围所体现的是权力的极限与空间的范围。度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又是质和量的统一,使度的范围不仅有宽度范围,还有幅度范围,它们构成了一个量的范围空间。

  度量标准是数的绝对值。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但度量标准却是一个数的绝对概念,这就意味着在量的范围空间中必然也必须有一个绝对位置。然而,确定这个位置,即度量标准,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确定方法和确立不同的度量标准。这是因为反映生存与发展的量的范围,不仅包含了自然属性,还包含了社会属性。这个社会属性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关系的支配。经济地位的不同,确定的标准也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确定标准的方法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源自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程度不仅产生不同的标准,甚至还会导致标准的对立。

  自中国私有化改革以来,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增长,人们的工资增长比改革前翻了几十倍,但随着物价的大幅上涨和货币的贬值,有许多人认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显然这是对生存度量标准的不同所致。虽然度量标准不同,但并不等于不能比较。对于两个不在一个层面上,甚至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如何进行比较,需要一个相对静止和稳定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确定需要与相应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在自然的物质层面,具有存在的客观性,性状具有稳定性,相对于运动处于暂时的静止性,相对于个体具有普遍性。在社会形态层面的参照物,它们的对应关系:与运动相对应的是发展原点,与效率相对应的是发展时间,与进程相对应的是发展方向,与质量相对应的是发展水平。对于阶级社会中阶级层面的参照物,发展原点对应的是生存权与发展权,发展时间即发展效率所对应的是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发展方向所对应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发展水平所对应的是生产资料与生产水平。

  3、物质与精神的质量度

  但我们发现,社会形态存在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的两个方面,这就意味着参照物也存在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两个方面,其质量度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由于参照物的不同,对于权力与空间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与事业、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情感、信仰与追求等方面,对质量度相对与绝对性的解读,会从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表现出来,并渗透和影响到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阶段。这种反映还表现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上,以及所代表的组织、阶级、集团的利益上。

  社会不仅有极为精细的自然系统,还有复杂的社会系统,仅用物质层面的质量度来判断生存与发展是不够的,还包含着非物质的、精神的层面。精神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属人的意识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起源,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物质第一性,是本原,意识第二性,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也是质量度的转换关系。由于参照物的不同,这种有形与无形、客观与主观、绝对与相对的转换,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和结果。

  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卖肉,甚至还放弃了原先的理想和梦想,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做挑粪工。一个大学生舍己救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挽回了一位耄耋老人的生命,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是放弃还是抓住,是失去还是得到,是吃亏还是便宜,这些对立统一体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不同的考量。一个人放弃某种欲望,却能获取一种解脱,付出一分利益,却收获了一分快乐。扩展到事件以外去分析,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甚至是相反的结局。印度是俄罗斯传统的军售客户,2012年初,印度却高价订购了法国的没经实战验证的“阵风”战斗机,并得到法国政府担保的部分重要技术的转让合同。在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从获取的外交筹码、拓宽的军工渠道、未来的军工发展战略等方面看,却是很大的获益。

  “跪”既是中国人的最高传统礼仪,也是最大的耻辱,有人宁肯站着死,却不愿跪着生,这是“生命与尊严”之间的选择。一位流浪汉偷了别人田里的庄稼来充饥,这是“生存与道德”的选择。有人放弃到发达和富足地区发展的机会,却毅然坚守在贫困山区当乡村教师,这是“人生和事业”的选择。有人为金钱而跪、行贿受贿,有人苟且偷生、吃喝玩乐,有人卖官鬻爵、骄横跋扈;但也有人舍生取义淡泊功利,有人情系于民甘为孺马,甚至还有人甘愿抛弃富足的家庭,不惜生命投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这是“信仰与生存方式”的选择。不论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会面临无数的决择,每一个每一种选择和决定,都是质量度的选择。

  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生存与发展标准是放不到一起的,站在不同阶级利益的立场上,对权力与空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只有暂时的妥协,没有永远的调和。走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的必由之路,把个人利益融入到集体利益之中的集体主义思想,把个人的情感倾注到阶级发展的情感中,把个人的荣辱与社会的共同富裕相联系,这就是无产阶级质量度的标准和价值观,也是无产阶级的生存观与发展观。

  第三节、发展中的方向性问题

  发展水平反映出了质量度的关系,那么,发展方向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不同的事物,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可能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例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可能达到同等的经济发展总量,但却是两个方向完全相反、性质完全对立的结果。发展方向的争论或是斗争,实质表现出的是关于路线问题的争论或者是路线斗争。

  1、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就发展的历史看,发展原点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另一个阶段的发展起点。就发展趋势看,是关于事物性质的矛盾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方向问题是关于路线的目标问题,也是阶级斗争的前途问题。

  不同的阶级必然会走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由阶级的性质所决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本阶级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

  虽然有殊途同归,但必须以共同目标为前提。同一个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奋斗和斗争过程中,可以会有不同的道路。具有社会相同处境的不同的阶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为了相同的目标,也会走上共同的道路。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能结为联盟和统一战线,这就是基于一定历史阶段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的需要。

  但是,在以所有制为核心的阶级社会中,公有制与私有制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发展方向,也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矛盾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在以上基础上,无产阶级选择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资产阶级选择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道路,是两条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向完全相反的发展道路,也是关系两个阶级不同命运、不同前途的发展道路。

  方向与质量度的关系是时空上的位置关系,它往往容易被质量度所掩盖,容易被欺骗和利用。因此,用一定发展水平的质量度来回避事物的发展方向,实质是掩盖了发展道路的本质。因此,无产阶级如果不问姓“社”姓“资”,不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结果必将是可怕的、悲惨的。

  2、“左右”之争

  因为存在殊途同归的差异,不同阶层对质量度的判断差别,出现了对路线问题的讨论与争论。此外,不同的阶级之间,也会存在着对道路问题的争论,其中,关于“左”与“右”的争辩较为普遍。  

  左与右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质量度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定的。在共同的目标、相同的方向为基础的道路上,同样存在着“左右”之分,这是客观的存在,也反映了事物内部本质相同,且差异存在的客观现实。

  如同交通道路一样,在同向道路内存在左右之分,但一旦跨过了中间隔离带,就走上了一条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这条“中间隔离带”,就是判别方向的参照物,也是判别路线问题性质的分水岭。作为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3、“左”与“右”的辩证关系

  左与右相互的依存关系,也会转变为相互对立的关系。这种转变表现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在斗争中由矛盾的激化而使左右间产生空间背离现象,当左或右的背离超越“度”的界限,即走向了“极左”或“极右”。正如地球是圆的一样,左与右的距离越远,越变成相向或相对状态,这时便转换为相互对立关系。

  走向“方向对立”的矛盾斗争便是路线的斗争,在阶级或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转化为敌我矛盾的斗争。相对于不同阶级或集团内的左右矛盾斗争,敌对方内部的矛盾一方,也能成为本方的同盟军,即“敌人的敌人可能成为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来德国的同盟军罗马尼亚军队,在苏联军队的进攻下对德军反戈一击。这说明左与右的转换,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的因素。

  在阶级斗争复杂和激烈的情况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分清敌友也是分清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对象,也是明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关系问题的体现。

  4、前进与倒退问题

  前进与倒退所指的是“方向”问题,是相对于路线目标而言的,它们是一组对立统一体。方向有相对性,前进与倒退也是相对的。在前进与倒退之间的参照物便是发展原点,这是对立双方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参照物。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是前进还是倒退,“左”与“右”会有不同的解读,会有不同的参照物和质量度的标准,但1978年的节点则是共同的参照节点。可见,“原点标准问题”是判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不同的阶级因为目标不同,质量度的标准不同,所以对前进与倒退的理解和判断不会一样,其相对于对立的阶级或集团,它们的结论也会是完全相反的,对于资本主义的一切进步、发展和胜利,都是社会主义的倒退、停滞和失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有着本质的区别,决定社会性质的公有制与私有制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只有被相互否定,绝不会殊途同归。

  第四节、内因与外因的结果关系

  权力与空间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也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权力的内涵通过外延的空间体现出来,反映了一个事物生存与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关系,其相对静止与稳定状态所反映出来的正是内因与外因的结果。

  1、内容和形式关系

  内容是构成生存与发展的全部要素和总和,是生存与发展问题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生存与发展中统一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它包含两种形式:权力形式和空间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即权力决定空间。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权力的扩张、收缩和转换所表现出的空间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权力内容,也会出现多种空间表现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即空间反作用于权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对权力扩张、收缩和转换的适应,为权力提供相应的支持空间;二是空间对权力的制约,从而导致改变权力在扩张、收缩和转换中的质量度,以及改变权力的时空位置。

  如对深海的探测与开发,从权力角度看,是人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权力扩张需要,对深海探测范围、深度和对象,以及开发的程度、获取的资源及数量,都是有权力因素决定的。同时,技术水平、设备情况、探测和开发能力会影响探测范围和开发程度,环境变化、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会改变探测与开发的进程、时间及采取的手段。再如,不论是学有所用、一专多能,还是学非所用、专业改行,都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和主观与客观妥协的结果,也是内因与外因关系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表现。

  正确认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形而上学,克服片面夸大形式作用、忽视内容作用的形式主义,和全面否定并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实践意义证明,社会主义的确立是由其所有制性质的决定的,并不是以冠以诸如“特色”之类的名称所决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原因与结果关系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和结果的特定事物的辩证法范畴。原因存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多来自于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客观方面多来自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结果是由原因产生并引起特定事物发展的最后状态的辩证法范畴。结果存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两个方面,主动性多源自生存与发展的权力的主观方面,被动性多源自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客观方面。

  原因与结果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的联系性、事物发展的前后关联性和内外相对应的关系性。因果联系的两个特点:一是是前因后果,由事物的作用导致结果。二是因果制约性,是对结果的判断而对原因进行规避,这种规避实质也是另一种结果。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原因导致的结果具有复杂多样性,有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一果多因或同果异因、多果多因。在生存与发展中,权力可以通过多种时空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而时空状况反映和限定了权力状况。

  自2008年以来,中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商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从价格超过正常情况很多倍的“蒜你狠”、“豆你玩”、“向钱葱”、“姜你军”等,到白菜“地板价”无奈烂在田里。这些现象有市场供求关系的原因,也有市场游资炒作原因,还有交通、能源和生产成本的原因,及以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的原因。这是多重原因产生在多种商品上的具有共同特性的结果。

  遵循因果辩证关系,就能从事物内在联系中做出科学判断和预测。掌握因果辩证关系,就能正确对待并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正确应对并调控生存与发展中的质量度的关系。

  3、现象与本质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是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在空间中的反映,所有发展空间范围的事物都是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普遍的、必然的、规律的内在联系,是由生存权、生存空间和发展权所构成的集合范围,其中,生存权是本质核心,生存空间是本质特征,发展权是本质属性。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需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现象的外部表面性与本质的内在深刻性,现象的易变性和本质的稳定性,现象是多种多样本质是的个别表现与本质是现象的共同方面,现象的丰富多样性与本质的单一性。

  以国家为例,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作为本质核心的生存权具有阶级属性,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家本质的核心内容。体现国家的包括经济基础在内的物质存在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国家对其控制范围内权力的执行能力、执行手段和执行范围,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本质。但由于各国的国体与政体各不相同,自然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经济基础和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使国家具有丰富多样性。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所表现出的现象,既具有个别性,也有国家本质的共同性。

  揭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抛开表面抓关键。2012年,在叙利亚国内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北约和俄罗斯都派军舰到地中海和叙利亚海域,但他们都说“与叙利亚局势无关”,但谁都明白,这是大国之间在背后的角力。再如,近年来,中国多地出现城管暴力执法。现象背后必定有原因,抛开表面看本质,寻找问题后面的问题,现象后面的真相。表面看是城管的问题,但背后是地方政府执政理念、行政作风和管理水平的问题。

  第五节、生存发展中的“五行”联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行”学说本是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五行”学说同样揭示了生存与发展内在权力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生存与发展的“五行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水、木、火、土、金”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和提示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

   2、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是相互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此关系如同“母子”关系。相生关系体现在质量度的转换上,有太过或不及。从“我生”的方面,太过则“相乘”,不足则遭“反侮”(反克);从“生我”的方面,太过则热盛,不足则冷亏。

  中国传统辩证法中有关于“阴阳”之说。阴阳关系是种属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阴阳代表的是内在与外表、现象与本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阴为冷,阳为热,与阴阳关系对应的还有“虚实”关系,“虚”也为“空和假”,实也为“满和真”。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太过则有“实热和虚火”之说,不足则有“阳亏和阴虚”之说。如就医吃药,从“生我”的角度看,施药过重则反为受害,施药不足则影响疗效。从“我生”的角度,体内能量过大而出汗为实症,中医治疗用“泄”(泻)法;因体弱内亏,能量消耗过大出虚汗,此为虚症,中医治疗用“补”法。

  “我生”与“生我”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两个方面,也是判断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两个方面。

  五行相克是相互克服、抑制、制约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和“克我”两方面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维持事物相对平衡的对立统一体。五行中任何一“行”出现热盛或冷亏的异常现象,引发事物质量度的失衡,产生相乘或相侮的变化。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质量度的界限,使被克者更加虚弱,有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是欺侮的意思,即自己不能克胜,却反被其所制和欺害。这是主体转移,结果相反的结局。

  在正常情况下是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来侮土。在现实生活中,以“男孩危机”为例,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男孩的学习成绩普遍比女孩差,其原因:一是女孩智力发育比男孩早,这必然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女孩学习成绩比男孩好。二是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女孩擅长语言交流、阅读和聊天,而男孩擅长运动、实验操作、计算机和参与体验。然后,中国的“应试教育”限制“相克”了男孩长处的发展,不仅女孩的长处被扩大“相乘”,且女孩的短处得不到“相生”发展。二方面的原因加剧了学习成绩的差距。

  4、生在与发展的“五行联系”

  生存与发展的“五行联系”,遵循了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对全面、客观、理性、科学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⑴、水——意识、情感、意志和精神

  意识与生存权的“水木相生”关系。意识形态反映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世界和方法论能有利于正确先例权力,促进和提升社会生产力。情感、意志和精神,体现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层面既是物质的反映,又能反作用于物质,它既柔情似水,又坚强如刚。意识之“水”太柔则不足,如意志薄弱,立场动摇不定;太刚则过乘,如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意识与发展空间的“金水生克”关系。它表现在来自社会形态对意识的影响,例如政府决策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与否代表鸡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水”太强,可能“乱作为”,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太弱,可能“不作为”,造成社会混乱无序,甚至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意识与生存空间的“水火相克”关系。欲望和情感是人意识的一部分,欲望膨胀,会对自己现有生存空间的不满足,所为贪得无厌便是欲望膨胀的结果。有人甘愿散尽钱财,用收缩生存空间来换取心里和情感上的满足。

  意识与发展权的“水土被克”关系。这是社会上层建筑从意识形态层面对事物进行规定和限制,如法律规定了公民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又有哪些事必然做。但若对法律置若罔闻、知法犯法,是法律之“土”被“水”反侮所致。

  ⑵、木——生存权、生产力

  木则盎然生命的客观存在之间。生存权与发展权之间的“木火相生”关系是通过扩张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从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方面讲,生产力是反映事物质量度的存在主体,生产资料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存在客体。从生产关系方面讲,生存权也代表了对其相应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生存权与意识的“生克关系”。“自弱”则权力可能被利用,出现情绪化,甚至失去理智,如“以卵击石”、“优柔寡断”等表现。“自强”则权力可能被滥用,不能节制。

  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木土相克”关系。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前提,它们之间是相互相成的扩张和收缩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层面,表现在了上层建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克”和“相侮”,表现在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存权与发展空间的“木金被克”关系。作为一种生产力的代表或一种事物的存在,它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例如一些民间手工作坊,由于自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而消失;相反,同样有些手工业作坊以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通过做特、做精、做细、做深来做强自己,从而提高生存能力。

  ⑶、火——生存空间、生存资料和生产资料

  生存空间与发展权的“火土相生”关系。火是物质化学反映所呈现的表现形式,生存空间是生存权的表现形式。生存空间的扩张为发展空间提供物质基础,如一个企业兼并了另一个企业,这意味着其扩大了发展权。生存空间过大,便是生存空间对生存权的“火木反克”,如俄罗斯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导致对一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下降。

  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火金相克”关系。两者是质量度的互变关系。从社会生产关系看,生存空间作为生产资料的代表,处于个体与集体(社会)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图3-1-4)生产资料是用于获得生存资料的工具和资源,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代表了社会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通过发展空间的社会形态表现出来。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还是发展资本主义,在于表示生产资料的“火”与发展空间中体现发展方向的“金”,相克与反克程度所决定的。

  生存空间与意识的“火水被克”关系。不同的意识形态会有不同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通过生存空间表现出来。不论生存空间的“火”过强或过弱,在物质层面的意识形态,包括情感意志都不能对生存资料加以有效控制,其结果都是导致生存资料的过度挥霍或浪费。所为“今天用明天的钱”,就是“火水相侮”的透支行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同时改变了所有权关系,代表所有权的生存权正位于三者权力关系的交汇点,(图3-1-4)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由此可见,所有制方面折腾,社会形态维稳,既矛盾,又自欺欺人。

  ⑷、土——发展权、上层建筑

  发展权与发展空间的“土金相生”关系。“土”表示地域,是势力范围,其范围内的财富便是“金”。发展权是发展空间的本质特征,上层建筑与社会形态是本质和现象关系。发展权位于空间转换的交汇点上,交汇点的变化既是空间质量度的改变,也是发展权相生相克的结果体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从“我生”的角度也有“虚实”之分,正常扩张是发展权与发展空间、经营能力与经营规模的协调统一,如果规模过大易造成商品积压滞销,这为“实症”;如果超出能力的空间扩张,如“负债经营”,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或断裂,后果会很严重,甚至会影响生存,惨遭灭顶之灾。

  发展权与意识的“相克关系”。发展权的取得,实质是社会各领域实践斗争的结果,意识则是实践的产物,“科学发展”是发展权在实现过程中在意识领域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意识对发展权的反克是由发展权的收缩所造成的,例南海问题,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如何行使主权,受到了对南海问题认识判断的支配。

  发展权与生存权的“被克关系”。生存与扩张规律揭示了发展权的根本是生存权,生存权所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才促进并巩固了发展权所代表的上层建筑。发展权的“反侮”,是由于发展权必须首先服从于生存权,如巴勒斯坦一直在为建国而奋斗着,但因巴勒斯坦在以色列的包围下,不仅发展权被剥夺,甚至还威胁到了生存权,所以就更谈不上拓展发展空间了。

  ⑸、金——发展空间、社会形态

  发展空间与意识的“金水相生”关系。“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对意识领域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可以有正反两个层面。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是社会形态在意识中的反映,这是一种健康的相生关系。社会形态混乱,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水金反侮”,社会奇谈怪论和乱象矛盾就会频出。同时还会导致对发展权的连锁“反侮”,如文物造假现象,专家唯利是图,利用自己的发展权和影响力,为假文物鉴定造假;商家贪婪逐利,拍卖和出售假文物,破坏了文物产业的发展,还给社会带来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发展空间与生存权的“金木相克”关系。不仅相克关系体现在了一些传统产业上,在阶级斗争的层面看,发展空间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然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生存权。同时,发展空间与生存空间的的“金火被克”关系看,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受到生产资料及其所有权的制约,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

  

  第六节、辩证观点与诡辩论

  辩证观点就是从联系和发展的视角认识和分析事物,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源。科学的辩证法反对唯心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科学的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认识观,从事物的对立统一、质量度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但出于私利或集团利益,也会有利用辩证法由此即彼,由白指黑,有意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这便是诡辩论。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

  1、诡辩的共性

  诡辩术,或者说是诡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但不论诡辩的手法如何高明,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真理的否定。现实中,虽然诡辩千象万化,但总逃不脱二种类型,即:偷移参照物和偷换概念。

  偷移参照物。改变了参照物,就使两个拥有部分共同属性的事物失去了相应的可比性,从而使两个不同范畴甚至是不同本质的物体混为一起。中国有个“白马非马”的典故,(出自约公元前320--250年《公孙龙子.白马论》)其意是白的命名来自色,马的命名来自形,名形非名色,所以白马不是马。这显然是把本质与属性混为一谈,从权力与空间角度看,(图3-3-6)把属于本质范围内的种属关系扩大为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把属性从与其相关的本质分离出来,甚至是再以偷梁换柱的手段,用现象中的其它属性来替换原属性,从而否定事物本质。在现实社会中,“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如果扩大了内涵和外延,其性质就会被改变,诸如“不论好人坏人,能赚钱的就是能人”的奇谈怪论。这实质就是单方面扩大或缩小权力或空间的一方范围。在逻辑上的推理与演绎中,“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都是混淆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再如,左右两条方向相反的路,把中间参照物(隔离带)移进了同向道的“左右”之间,这既混淆了方向问题,也混淆了路线问题。

  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在逻辑上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从而改变事物的内涵和性质。古时有位爱占便宜的人,一次他在饭馆先要了碗面条,待伙计端来面的时候,他又改换要包子,吃过之后不付钱就走。伙计问他要钱,此人说:“我吃的包子是用面条换的,而面条我并没有吃呀。”面条和包子他都没付钱,所有权都属于饭店,而此人用面条偷换了包子“所有权”的概念。现实生活中,行“挂羊头卖狗肉”之事,多为偷梁换柱之法。还有断章取义,抛开对特定事物的限定,从而改变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也是偷梁换柱。

  2、行动诡辩

  诡辩就是篡改本质,否定真理,用貌似合理的行为或过程,来掩盖行为的本质及否定原本合理的行为或过程。诡辩术的出发点都是停留在事物外延和形式上,诡辩对象多为社会形态和社会现象,揭露诡辩与辩证看问题是一致的,理清事物内在的联系,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从当前复杂多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现象看,概念性的诡辩其实并不可怕,但行动上的诡辩却有很大的危害性,因为大多数的诡辩被拆穿时,其造成的结果已是客观的存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从诞生的那天起,似乎这概念并不复杂,然而,随着社会奇怪现象的纷繁出现,这个概念会有新的解读。如: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从卖淫嫖娼猖獗到“天上人间”(被查处的高级卖淫会所)多地上演,从包养“二奶”到官员“嫖幼”,不是概念就能概括或代表事件本质。按照中国法律,“幼”女是没有民事能力的未成年人,不论所发生的性行为是否出于自愿,都为“强奸”。显然,“嫖幼”之说法律上根本不存在,用假设的概念来绑架行为的本质,这就是行动上的诡辩。

  以此相对的还有用事物的表象来绑架概念,如“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即国家所有,是一种国家权力,国家调控又何来“垄断”?国家不能调控或调控能力下降,说明“国企”已旁落他手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所有”。“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承认“国企垄断”,也意味着承认权贵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所为“国企垄断”,事实是“白马非马”诡辩术的反向应用,即把本质与本质所不相关的属性结合在了一起,用“指鹿为马”手段来瓦解“国有企业”。

  要揭露诡辩背后的真相,就要看问题背后的问题。如多地出现的“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从表面看是城管问题,但城管最坏不过是“流氓无产阶级”,暴力背后则是公权力的滥用和失控。它反映了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为政作风、行政水平。在生存与发展中,权力所体现的是事物的主体,权力问题要抛开现象看本质;空间所体现的是事物的客体,空间问题要揭开表面看方向。

  四、生存与发展的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既是辩证法的范畴,也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多样性与同一性既反映了生存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也反映了差别性和一致性问题。

  第一节、自然多样性

  大自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精密系统。从广义上讲,是指无穷多样的一切自然存在物,人类和人的意识形态都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所有的自然存在物被统一在复杂的自然结构中;同时,自然物的无限多样性,形成了多样的自然环境,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自然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人类的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1、自然系统与多样性

  人类把自己周围赖以生在的各种自然因素划分为五个自然圈,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每一个自然圈都是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物质基础。每个自然圈既是独立的,它们有各自的生成条件和存在方式;同时又相互联系的,彼此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这个维系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不断为生命注入能量,这是一个能量的消耗过程;生命体同时也在为这个生态圈提供能量,所以也是一个能量的生产过程。维系能量的平衡也是维系生态的平衡,生命体在生物圈内进行着能量交换,也与其它自然圈进行着物质转换,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链。生态链中生命体的分工和所担负的不同的作用,在能量交换中形成了食物链,它在维系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大自然中的生命是神圣的,如果一个物种的灭绝,将可能破坏食物链,打破物种数量的平衡,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被破坏。

  自然圈的不同,呈现出的自然形式与自然现象各不相同,展现了奇异世界气象万千的地形地貌、江湖山川、森林荒漠等。生物圈中生命体的不同职能分工,及为适应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呈现出了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的纷繁形象。

  2、生物多样性与生存方式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命有机体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物种之间的多样性,而且在种内也是多样的。人类不仅区别于其它生命物种,人类也有不同的人种,即使是同一人种的人也是各不相同的。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世界内容与形式多因多果的统一关系,在生物圈内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生命体作为能量的消费者,所呈现的生存方式是多样的;作为能量的生产者,所呈现出的生产方式也是多样的。人类是这个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份,人的多样性也表现出了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多样性的统一,生物在生物圈中所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为不同自然环境的生态链提供了生物保障,使这个精密的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获得能量互补、信息互补和基因资源的互补。

  对于人类来讲,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获得健康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的保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物财富,也为应对发展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提供生物和基因资源。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也制约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产方式,所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多样性也造就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多样性

  社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以一定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集合,是由相应利益、价值观和目标一致的人们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共同体,是人们在相应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的组织形态。

  人类社会是最为复杂的自然形态。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与其它生命一样的自然属性。人类也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生命载体,人类的社会形态具有其它任何生命所不具有和无法相比的社会特征,它构成了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属性的多样性,也有人类社会属性的多样性。

  1、社会结构多样性

  社会结构是人们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权力因素与空间因素构成的联系关系。社会结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构成了彼此的因果关系,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同样存在着一因多果和多因多果的结局。

  生产关系实质是所有制问题,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会出现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从而使社会生产关系变得更复杂。生产关系是划分阶级的标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并产生了不同的阶级,生产关系的差别体现了阶级的差别。因在同一个阶级内存在差异,并产生了不同的阶层。阶层与阶级的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纵向和横向的区别,彼此之间存在质量度的关系。阶层的划分是对阶级的进一步剖析,不能用阶层的划分代替阶级的划分,更不能用阶层差别来模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只有从生产关系去分析,才能正确区分和分析中国在私有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现、社会矛盾和社会斗争。

  这种社会生产关系在生存与发展中从权力方面反映出来,体现在社会地位的不同;从空间方面反映出来,体现在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程度和社会的贫富分化。例如一个有一定权力的人可能来自某个阶级,但不能代表他所拥有的财富。一个有一定财富的人,不一定拥有社会权力和社会地位。但权力和财富往往能被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剥削社会,这种结合使社会变得更腐朽、更无耻、更肮脏、更不择手段。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所以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得在这个复杂生产关系中的不同人群,有各自多样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

  2、组织多样性,

  组织是社会结构中的各个单元,是按照某种社会联系而组建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组织的规模有大小,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组织的结构各不相同,所以组织也有不同的类型;因为组织的需求和目的不一样,所以组织的功能也会不一样。

  组织是具有某种约束力的社会集团,在组织内部有各自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则,因组织内组织成员所处的地位、担任的角色和分工的任务各不相同,便会在空间范围呈现出相应不同的组织属性。组织有整合职能,能通过统一内部关系放大权力的能量;组织有协调职能,能通过调整内部成员的利益关系维持组织权力;组织有维护利益职能,能通过调动内部资源提高空间的掌控力;组织有完成目标的职能,能通过凝聚内部能量增强空间的扩张力。它证明了这样一个现实:在弱肉强食的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需要拥有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组织,且只有在这个组织里才能最大程度的争取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和空间。

  ⑴、家庭和家族

  家庭是一个以某种纽带结合起来的相互依存的生活群体。家庭的纽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是随着社会的进程而能动发展的。摩尔根把早期家庭分成以下几种形式:以婚姻关系组成的“血缘家庭”、排除内部伦理性关系的“普那路亚家庭”、一段时期内男女成对配偶关系的“对偶家庭”、建立在丈夫统治地位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现代家庭的基本构成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最小社会组织,它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为“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社会组织单元。

  家族是由相应家庭利益为纽带构成的社会集团,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是扩大了的家庭。家庭血缘的延续构成了血统,所以也可说,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家族的扩大是氏族,它也是以相同血缘或血统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社会群体。氏族血统经包含母系血统和父系血统,家族和氏族也经历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阶段。

  家庭和家族,既是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单位,也是与相应物质基础所对应的空间单位。家庭反映出的物质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和宗教的因素,形成了家庭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生活和成长在其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影响。家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⑵、种族和民族

  种族是因长期生活在一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特质相同的人群,是自然属性相同的人的集合。同一种族的人群在肤色、发色、人体外部体质形态特征及某些内部遗传基因特征的人群。

  民族是指在一个地域内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渊源、共同社会归宿感和心理认同感的群体。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

  种族和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种族是自然发展中生物进化产生的差别,具有自然属性。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民族可以跨越种族,超越宗教和信仰。所以,民族不是自古就有,也不会永世长存。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而且充满着矛盾、斗争和各种冲突。由于人种的不同,因存在着种族歧视,所以不同种族的人在生存与发展中存在不平等和不平衡。生理上的差异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导致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许多差异。不同的民族也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⑶、利益集团和社会组织

  利益集团是为了获取某种需要或达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共同体。因利益的诉求各不相同,并产生了特殊利益集团。一般基于空间范围的利益集团,是以经济利益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团体;一般基于权力范围的利益集团,是以政治利益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团体。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目标指向与利益对象,利益集团可分为特殊利益集团与公共利益集团。

  特殊利益集团的组成是以某种需要为纽带的,这种需要往往是有相对的时间性或是临时性的,如为达成一笔交易、应对法律的“攻守同盟”等。这种纽带也往往是松散的,表现在利益集团内部权力行使的默契和空间利益分配的妥协。甚至为了某种利益,达成这些默契和妥协的集团成员之间本身还是相互对立的。此外,构成利益集团的成员,可以来自基于不同种族、民族、性别、年龄、宗教等各个方面,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相对于特殊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的目标范围更为广泛,是面向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利益而组成的社会组织,并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如消费者协会、各类文体联谊会、各种志愿者组织等。公共利益集团既可为集团成员谋取利益提供服务,也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甚至可影响政府决策,为政府提供支持和配合。

  ⑷、政治组织和国家政权

  政治组织是构建在国家上层建筑基础上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集团,拥有明确的组织原则、组织纲领、组织目标和组织纪律的政治组织称之政党。政治组织具有阶级属性,它代表了相应阶级的利益,政治组织的利益核心是国家权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政治组织都掌握国家政权。

  国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政治集团,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国家的职能是维护政治组织所代表的阶级利益集团,行使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权表面上是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实质都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制形式,体现了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国体,也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即这个国家的权力归谁所有,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们的利益。国体也决定了正体,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国家的形态,如君主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议会制、政治和宗教一体制等。

  国家多样性不仅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历史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国家形态上,还表现在国家所选择的不同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上,这是国家革命不同阶级斗争的结果。

  3、意识形态多样性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思想认识总和,是这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都起源于以社会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它具有阶级性。因为意识形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方式,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有阶级的烙印,他们的意识形态必然表达着阶级的思想方式。

  意识形态是对生存与发展的思想认识,它包含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文化的、伦理的和哲学的领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源自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的多样化。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形态反映在权力方面是政治意识形态,反映在空间方面的为文化意识形态。国家作为一定历史时期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表,意识形态正日益成为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为权力服务的具有大众认同感的“大众意识形态”,为权力的存在提供内在凝聚力。意识形态正日益成为空间的文化现象,为权力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建立在大众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基础上,所呈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是思想解放和开拓的表现;所呈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是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多样性。然而,建立在没有“认同感”的大众意识形态不是多样,而是混乱。它反映出政治方向的迷失和政治目标的缺失,也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缺失和乱象。

  4、宗教多样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却远远超越了文化的本身,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所无法相比的,它渗透到了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并通过一定社会形象表现出来。

  宗教是唯心主义者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它既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是解释宇宙存在的世界观。宗教也是一咱道德和伦理的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对人的思想、行动和精神有约束作用,通常反映在对信仰与仪式的遵从。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普遍认为,宗教是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但是,在科学水平发展到今天,宗教并没有被消灭,而且信教者的教育水平各个层次都有,事实是宗教已不只是认识论和文化现象,而是人们精神的归宿与寄托,可见这种出于精神层面的宗教是人们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压迫的产物。从世界的物质性来看,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式。宗教对人的精神与行动的约束作用,也成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在生存与发展中,它不仅渗透的空间领域的各个角落,还渗透到权力的核心,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得到集中体现。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宗教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类不同,还表现在同一宗教存在不同的教派及许多分支。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间会产生冲突。宗教冲突不只是教义的冲突,更表现在权力冲突和与权力相对应的空间冲突。当宗教与种族、民族、社会政治参合在一起的时候,不仅会激化矛盾,而且会使矛盾变得尤为复杂和难以调和。中东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不仅有教派矛盾,还有种族、民族、部落间的矛盾;不仅有领土和经济利益矛盾,还有政治、国家、军事集团间的矛盾。在中国,佛教是外来宗教,并逐渐成为中国主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域有所差异,它与中国自有的道教能很好的整合是出于教义的整合。同样在中国,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和与基督的认识存在矛盾,但四大宗教在中国能和平共存,这得益于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很强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是多年来中国政府实行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对信仰自由的尊重与有效引导。

  第三节、生存与发展的同一性

  生存与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依存关系,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反映了生存与发展的同一性。生存与发展中的权力与空间关系也具有同一性,它表现在权力和空间在扩张与收缩过程中,呈现出权力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直接同一的基本情形。

  1、生存与发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

  同一性与统一性都是辩证法的范畴,都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统一性是相对于多样性而言的,多样性是因为有特殊性的存在。同一性是相对于对立性而言的,对立性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矛盾的斗争。

  生存与发展的同一性问题是关于方法论的问题,要生存就需要发展,生存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发展的前提是生存,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生存与发展本身是一对矛盾,1949年的中国在建国之初,是一个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状况下独立起来的国家,饱受战乱,百废待兴;是一个没有工业基础,一穷二白,经济落后的农业国。提高生活水平是为了生存,支持工业建设是为了发展,但中国的工业发展是更多地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发展起来的。这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业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协调性,是内部和外部矛盾妥协和斗争的结果。

  生存与发展的统一性问题是权力与空间的支配问题,权力需要相应的依附空间,空间需要权力加以支撑。权力与空间的支配问题反映了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当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却同时在破坏赖以生存和关系发展的自然环境,人的主观因素对这个支配问题具有主导作用。食肉动物的生存是建立在食草动物的死亡基础上的,生与死的统一反映了生存方式的多样性,这种生与死的转换是统一在一定“度”的限制范围内。然而,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更贪得无厌,人的权力膨胀往往会超越空间“度”的界限。在私有制的社会,剥削与被剥削是在生产关系中反映了对权力与空间的支配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弱肉强食,更已超越了动物本性。资本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或集团利益,无度掠夺自然资源,而造成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所造成的灾难结果,都被普通大众所承担。它证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都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同一和斗争”关系,要打破这样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根本在于消灭私有制这种制度。

  2、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类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着自然,这种认识和改造既遵循自然规律,又要满足权力与空间的扩张的需要,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

  生存与发展的多样性,既有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方面,也有人类主观认识的一方面,其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主宰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随着人口的膨胀,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的索取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破坏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各种生态灾难,不仅是生态系破坏的结果,也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克的因果关系。

  “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理念,包含了二个方面:一是人的权力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以人为本”的前提是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是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在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私有制社会,两种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是完全对立的,以什么人为本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欠账,是工业革命以来所欠下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为贪婪获取社会财富和利润,疯狂掠夺和开发自然资源。中国的私有化进程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环境破坏的现象频频出现,且屡禁不止,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获得资源是“丛林法则”下的求生之道。

  3、人类社会平等的问题

  生存与发展的同一性问题,也是关于社会平等的问题。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分种族、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不分宗教、文化、地位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都享有获得平等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权利。但是,没有权力的权利是没有意义的,换而言之,没有权力的空间也是没有意义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平等,是由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平等所造成,认识生存与发展的同一性问题,就能认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从而获得正确的方法论。

  生命权是生存权的前提,两者也是互为依存关系,尊重生命权与尊重生存权是一致,没有生存权的平等,就不会有生命权的平等。生存方式多样性的生命存在,生存权的平等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为什么会有“血汗工厂”,为什么会有人得不到应得的劳动报酬?那是因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平等所导致的产物,剥削与被剥削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生存与发展同一性的意义在于:正视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尊重不同人群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培育文化认同感;尊重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宗教自由,求同存异,建设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正视社会存在的发展差距,构建以代表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匠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9.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0.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9.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