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阅读马社香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一书时就感概颇多,近两天又重读一遍,感触更深。该书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资料详实,对当今“三农”问题的解决,能给予很大的启发,引人进一步思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国家如何建设问题,党中央出现了极大的争论,农业合作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主要是两派观点,一是以刘少奇为首的反对合作化派的观点,其主要论点如下:
1、没有拖拉机、化肥,不能搞农业合作社,搞合作社是空想农业社会主义,待有机械化以后才能实行集体化。没有机器工具的集体化是巩固不了的。
2、实行社会主义,不是先从农村,而是是先从城市,即先在城市里工业国有化,然后才是农村的农业集体化。
3、在私有土地(已经土改了)基础上,不要怕两极分化,分化到一定程度要组织贫农向富农斗争,这就是养肥猪政策,养肥了更好剥夺它。将来依靠政权,中央下个命令就可以剥夺它。
4、党员可以雇工,党员变成富农不可怕,等将来集体化的时候,党员将自己的财产交公,不交公的党员开除就是了。
5、不能用积累公积金和按劳分配的办法逐渐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直至否定私有基础。这与《共同纲领》的精神是不符合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不能把两个阶段混为一谈。
第二种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合作化派的观点,其主要论点是这样的:
1、没有机械化也可以集体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就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没有采用蒸汽动力机械,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阶段。所以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制是可行的。
2、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没有先后问题,没有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产品也卖不出去,工业化也不能顺利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共同纲领》是鼓励合作经济的,包括城乡办生产合作社,所以试办合作社没有违反《共同纲领》,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就是说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的。
4、我们是共产党员,在现阶段就该追求共同富裕。如果等到两极分化后,再让富人无私把自己财富拿出来帮助穷人,先富带后富,不可能。
5、虽然当时搞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当下的目标不要与最终目标割裂开来。对带有剥削性质的事情要不断限制,不能鼓励扩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如果鼓励扩大剥削,新中国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薄一波回忆,经过当时的辩论,两派也统一了思想,最终走向了合作化道路。刘少奇也在1964年2月6日的七届四中全会上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毛主席独断专行,当时的政策都是经过辩论,高层领导达到统一思想后,才试行的。至于有的领导心里的真实想法,就无法推测了。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二代领导邓小平掌握大舵。政策基本又回到刘少奇论点了,当然不是简单回去,历史也不能简单回去。其实所谓改革开放,无非就是又重新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多点私有制少点公有制,补点资本主义课。
历史发展到今天,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60多年了,农业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成“三农”问题了。农村更加破败,农民更加穷困不堪,当然我的对比相对的,是和城市对比,不是和解放前对比。回顾历史,对解决当下的三农问题,应该是有所启迪的。
历史走到现在,过去看不清争论不清的问题,现在是可以看清楚的。毛主席的观点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不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是符合量变质变原理的,也就是后来提出的过渡时期理论。至于后来执行过程中,过渡时期搞的短了,也就是量变没有到度,具体政策的执行谁也不能保证达到人们100%满意,大部分人们满意就不错了。而刘少奇派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看到质变,看不到量变。比如对两极分化的观点,一个中央命令就能解决。看看现在到处跑路的富豪,先富带后富显然是失败破产的理论。
历史走到今天,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里,其实已经试验了两种社会治理方案,也就是上述的两派的观点。对两种方案的总结是时候了,不要纠结于谁对谁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检验正确的东西要坚持,实践检验错误的东西要改正。非黑即白、争气赌气的思维方式会大大有害于国家民族的,一条路走到黑是没有出路的,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是要受到规律惩罚的。我们的党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他们一定会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中华民族一定会有伟大复兴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