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我又还有期待
——门外谈文十八题
马望野
=======================
剪报留资之际,很容易意外地发现原先没有在意的宝贝。曾若水的《乡村》就是我这样偶然地在《人民日报》(2013/11/18)的《大地》副刊上见到的。这首短诗,不知为什么突然吸引了我的眼球。飞快地读了下来,又飞快地剪了下来。于是就有了再一次欣赏的机会。说是欣赏,无非就是多读了几遍而已。印象当然还不坏。简单说来,我觉得她既静穆,又蓬勃;既冷峻,又热烈;既简约,又丰富。。。。。。很矛盾地又很直白地勾勒出乡村在他脑海里的复杂印记。那种形象是很独特的:不像土改时的热烈,也不像大跃进时的匆忙;更不像公社时的肃穆,还不像开放时的火爆。。。。。。也许这就是今天的乡村?很难说。既没见到新建的塑料大棚。也不见有旅游者的农家乐;既没见到留守的妇孺,也不见有闲不下来的老头老太太。显然,这些画面都入不了他的诗。笔下勾勒的不是浮世绘,也不是工笔画。她有画面,她有意境;她有形象,她有比喻;她有景,她有情;她有实,她有虚。所以,我就难免地想起了一些精彩的杰出的小令或短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那都是很概括很典型的风景和情思,因之永久地流传下来了。这才是诗啊!如果,我们在《乡村》这个题目前面,加上“今天”二字,可能便大煞风景了。人们能这样强求吗?然而,又一想,难道这就是广大群众现在渴求的诗么? 时代的气息在哪儿呢?那也很难说了。我很喜欢这首诗,我又还有期待于这首诗。我的确不能不处在一种矛盾的境界中。。。。。。
看来,这就是一个门外汉难解的困惑了。
请网友们也来读一读这首诗,并有以教我!
(2013/12/03)
+++++++++++++++++++++++++
乡村
曾若水
《人民日报》(2013/11/18)
+++++++++++++++++++++++++
乡村的黎明
是雄鸡叫出来的
嘹亮的啼鸣
向光明前进的号角
乡村的夜晚
是老牛拉回来的
拉回来的
还有一天劳动的欢愉
和满天闪烁的星斗
乡村的歌
是锄头和锤子敲出来的
一首一首
填满了
农家的空隙
乡村的梦
从春天出发
在泥土里种出来
一大片一大片
压弯了
岁月的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