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胡新民:马英九的老师的民主观

:胡新民 发布时间:2015-03-20 来源: 字体:   |    |  

  熊玠先生是美国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马英九取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前曾就读纽约大学法学院,课余曾到政治系旁听熊玠的“国际法”课程。因此马英九一直称呼熊玠为“老师”。 马英九的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典礼也邀请熊玠参加。

  台湾的2014年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熊玠认为,马英九是读书的好学生但不一定是好政治家,虽然清廉却刚愎自用,自己执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最大原因在于不懂民主规律,忘记多数决的政治规则。

  熊玠认为,马英九希望做“全民总统”,却忘记民主是多数决原则的政治,事情总永远是由多数党决定。通常来说,“立法院”能达到三分之二票就可以做了,但马英九不会,他一定要征询所有人的意见,错就错在这,最后绿票没有得到,反而把自己的铁票丢了。国民党在“立法院”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二,但最后所有马英九要过的法案都通不过去。

  熊玠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浩瀚的学科。但从政治学开宗明义第一课来说,一个健康民主制度的第一要件,是需要有“忠实”的反对党存在。这里所谓的“忠实”是指对人民福祉而言。而不仅是照顾一己之私的政党利益而牺牲人民的福祉,并以此达到夺权之目的。

  从熊玠的说法中不难看出,多党制往往容易产生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因此,遇到这种不“忠实”的反对党,虽然对执政党的制衡作用确实非常有效,但也使得执政党难有作为。马英九曾详述当局在“立法院”遭遇的困难:民进党对其反对的议案就暴力霸占主席台,6年多来已高达91次。《两岸服贸协议》至今仍未通过只是实例之一。反对党采用暴力和拖延战术来避免法案表决,让“立法院”空转。他提到“立法院”在民进党主导下,无法推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马英九使用“少数霸凌多数”来形容“立法院”的困境。

  熊玠对美国的民主也有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着“看得见的民主和看不见的独裁”这一问题。所谓看得见的民主就是表面上看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和选举等,但事实上这一民主形式的背后,整个西方社会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独裁”,甚至一定意义上,这种“看不见的独裁”才是西方社会运作的内在规律。他以“占领华尔街”为例说,“占领华尔街”的那些人提出,为什么这个民主国家倡导三权分立,但是整个社会最有权势的三者--政客、富人和媒体却互相关联,互为利益,彼此绑定在一起,这就是看不见的“独裁”。

  熊玠还经常谈到美国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干着杀人的勾当。他说:“美国就是这样用民主的口号杀人,他们却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什么错误,”“试问以民主的口号杀人的话,难道不是独裁手段?”他还举出了一个最明显的事例: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曾在1970年到1973年花了800万美元策动智利政变,并在1973年将当时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赶下台,阿连德最后在政变中殉职,美国总统福特还美其名曰“为了智利人民的福祉,也是为了美国人民的安全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熊玠在诠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方面很有见解。他认为,“振兴”是“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振兴”的目标开始,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经济崛起,国力上升。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他还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现在,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提出“中国梦”,一方面说明这个话题更具有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m.drhuete.com/Article/zatan/2015/03/340384.html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打印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跳到新浪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浪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