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不住脚的“倒逼式”利率市场化
在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也成为那些大声疾呼“利率市场化”的人们进行所谓倒逼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依据和行为动力。通过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市场,利用非国有资本牟利的自发性,涌入金融市场牟利,仅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资本容量,又创新和拓展了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在对这些市场进行垄断的同时,引导非国有资本在金融市场中运动,压缩国有资本在金融市场的活动空间和余地,同国有资本争夺对金融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逼迫政府全面取消利率管制。
这些人对政府利率管制的第一个指责由头就是将中小企业融资难归咎于政府的利率管制。我们知道,在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双重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在银行对贷款企业的选择过程中,保障资本循环的回流顺畅或者资本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银行都会选择在市场中具有生存优势和资本循环顺畅的垄断企业;而排斥在市场中相对弱势和资本循环回流可能存在问题和银行的企业。即使利率市场化,就如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的情形,垄断性银行对贷款企业的选择标准以及垄断企业与贷款使用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网络格局同样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相对于各行业的垄断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均不如垄断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在社会规模经济方面的差异。在市场的资本相互残酷淘汰过程中中小企业因为资本循环的速度更慢、资本增殖速度更低甚至亏损,补充资本和壮大自身的欲望更加迫切和强烈,要求金融援助的呼声也就更高。中小企业融资难不单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麦克米伦缺口”。在前些年的民间借贷潮当中,温州就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官员资金进入民间高利贷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在资本享有在借贷市场充分自由的前提下,温州的民间私有资本将解决“麦克米伦缺口”难题的金融创新上升到了社会性工程的层面,几乎全民参与结果因为资本活动的趋利避害的自发性,实际发生的金融自由化不仅悖离解决“麦克米伦缺口”的初衷,在借贷热潮后民间借贷市场运行崩溃,留下一个迄今仍然难以收拾的烂摊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金融自由化的其他国家,金融创新都没有解决的“麦克米伦缺口”。主张利率市场化的人们选择性回避世界其他各国的垄断银行对中小企业排斥的事实,将中小企业融资难归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和利率管制,有张冠李戴的嫌疑。
这些人对政府利率管制的第二个指责由头就是将高利贷现象归咎于政府的利率管制。在金融市场中,高利贷的产生缘于进入金融市场的资本(企业)的牟取利差行为,也就是居于金融渠道的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在借贷资本转手时对利率的层层加码累积,这一点在前些年的民间借贷狂欢中最为明显。这里首先存在的一个“悖论”:如果将经过诸多市场环节的息差层层加码产生的高利贷归咎于被管制的银行低利率,那么一旦利率自由化或者市场化,资本通过借贷投机对利率的操纵行为岂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将高利贷推得更高?即使从资本提供者到资本最终使用者之间的融资渠道建立起来,但是资本提供者对资本的最终使用者的产业资本循环状况的了解,或是因为自身的能力限制和成本原因无从调查,或者是因为在金融渠道上相互信息传递的漏损与缺失,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在此还有必要提及的是,融资难的企业可能借助所谓的金融创新获得高利率的融资,一旦未来自身资本循环出现问题造成还本付息困难,也就埋下了借款企业所有者被剥夺的祸根,使用高利贷在很大程度上根本就是借款企业的饮酒止渴,民间借贷潮当中老板们的“跑路潮”发生也就不足为怪。另外,在银行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中,“双重马太效应”始终起作用,在市场中具有优势的垄断企业虽然能够承受高利率融资,但是绝不意味着它们实际使用的利率很高;一般而言,他们也是银行竭力争取的对象,长期的银企合作也会大大降低双方在单笔融资的实际操作费用,在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利率反而是优惠利率。
借贷资本谋取利率差的活动不论是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还是在利率自由化的情况下都会发生。倒腾贷款和通过贷款搬家牟取两个不同类型市场的利率差的罪过,不能归咎于利率管制,而只能归咎于资本所倡导的的私利观念的深入人心和资本本身利用投机牟利的欺诈性质,腐败本身也是一种谋取私利的私有化行为。在我国前些年的民间借贷狂欢中,银行资金流向民间借贷有三条途径:一是企业或个人从银行获得贷款,用于民间借贷从中获取差额利息。二是经一些信贷服务中介公司流向民间借贷。三是个别银行员工与民间借贷放贷者勾结,利用工作便利,欺骗截留储户的存款进入地下高利贷黑市。这些钱离开银行伊始,毫无疑问都包含有各种隐性费用,利率层层加码转贷。转贷的次数越多,民间信贷的链条越长,资金紧张而借不到钱和贷款人的利息提高都成为利率层层加码的借口,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就水涨船高。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温州地区年化平均民间借贷利率为24.4%,折合月息超过2分,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4个百分点。其中社会融资中介的利率为38%左右;小贷公司的利率则为20%左右,不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在鄂尔多斯,整个财富的发动机是煤炭,而房地产是财富的储蓄罐,中间环节则是靠高利贷支撑。以前鄂尔多斯的高利贷鲜有中间环节,都是在融到钱后直接投向实业或其他领域,后来逐渐生出了“钱炒钱”的概念;从资金所有者手中融到钱,用于转贷获得更高的利息。国有商业银行只是出于市场的一个基础环节,被管制的低利率恰恰是国有资本对其资本本性一面的克制,不去指责私有资本的贪婪和无孔不入地牟利,反而将低利率视为罪魁。如同一个坏蛋做了坏事为恶、我们却要指责某个好人做了相反的好事为善、不应该将善恶凸显在人们面前加以对比一样。这些人思维的奇葩程度让人无奈。
这些人对政府利率管制的第三个指责由头就是社会资本配置的低效率。在他们看来,社会资本或者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第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因为政府行政垄断削弱了企业竞争。我们知道,从市场的交易关系和借贷关系的构成而言,垄断企业因为享有社会规模经济优势,它的资本配置也是最有效率的,所获得利润最高和生命期最长。对国有企业的效率低的指责的诸多理由,一般而言不仅适用于中国的中小国有和私有企业,同样也适用于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却不适用于中国的垄断型企业和世界各国的垄断企业。伪善的姿态在于要求市场竞争,问题首先在于竞争所达到的“效率”能不能抵得过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潮所带来的资源和资本浪费?迄今为止没有人,包括新经济自由主义者,能够拿出衡量这两者得失的清晰标准。指责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并且要求拆分,也是伪善的,因为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它们的垄断性银行并未遇到过实质性的拆分行动,而是资本规模越来越庞大,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越来越高。在此问题上日本人可谓深谙其道,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由政府来主导产业并购重组活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性十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排名中,来自日本的银行占据七席;因为对美国华尔街资本的全球霸权产生威胁,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被美国资本打压而一蹶不振;惊人相似的一幕目前又有在中国国有大商业银行上演的迹象!资本在市场中走向垄断是一个全方位的持续过程,因为银行业的双重马太效应,垄断企业享受低利率,而中小企业享受高利贷,利率自由化和利率升降的本身客观上在推动资本的市场垄断形成而不是竞争的持续,利益沿着市场的交易关系网络和借贷关系网络向垄断资本流动和集中。
在他们看来,社会资本或者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第二个方面的表现就是社会资本脱离产业领域向金融市场的流动,这被他们认为是一种社会浪费。他们可能选择性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社会性的资本垄断格局的形成,社会中的资本过剩现象也就发生了;因为在产业领域的资本运用机会越来越少,这些社会闲置资本必然通过金融过程参与社会资本配置,从而谋求自身的增殖机会,于是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追逐更高利息的金融脱媒现象粉墨登场了;在西方国家就表现为汹涌的金融创新浪潮,社会信用进入持续膨胀过程,金融市场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发达;而在我国,民间借贷狂欢也就盛极一时。
在他们看来,社会资本或者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第三个方面的表现就是所谓的金融分业经营劣于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分业经营因为存在诸多的政府管制,与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不合拍,也就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原因。实际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金融业是完全自由化的,区别的只是自由化或者管制程度的不同。在管制与自由化的尺度标准上,新经济自由主义者也没有进行过任何清晰的界定。金融管制权力不过是政府政治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各国垄断资本对各自市场控制和操纵的需要,也是各国政治权力被垄断资本势力集团私有化的需要。金融市场体系既是一个资本相互之间形成的社会组织体系,也是一个资本分配的利益生成与结构体系。就国际观察来看,不论是利率市场化的始作俑者美国,或者跟随进行市场化的日本、欧洲和拉美国家,还是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的中国,它们的金融管理体制都是混合型的,即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处于政府管制之中;市场体系的另一部分则处于自由化状态,这部分市场过程或者环节属于资本自行组织的市场关系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利率自由化体制和利率管制化体制在世界各国具有多种版本,其形成既是各国金融的历史沉淀,也是市场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演进和各个利益集团长期博弈的结果;利率自由化体制和利率管制化体制不过是这些社会利益结构的制度表现。中国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不过是政府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对存贷款市场环节的管制,这种管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两个市场的垄断地位和利益需要。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中国经济因为利率双轨制,目前仍在全球一枝独秀,而被认定为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经济和金融危机却在深度发酵。
“倒逼式”利率市场化的背后,其政策主张的阐释隐含着一系列选择性舆论倾向和使用双重标准的做法,剑指国有商业银行的在存贷款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为证明和辩护外国资本夺取存贷款市场控制权的正当性涂脂抹粉,以帮助外国资本夺取对我国银行存贷款市场的垄断地位、进而染指政府政治权力。
资本投机和循环推动的市场运行机制
以大众行为为基础的市场机制是由三个要件构成的:1、起主导作用的资本,我们称至为主导资本。主导资本有两个特征:一是因为它以资本作为基础,成为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对手从而垄断市场的交易关系和借贷关系;二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者与私欲有关的林林种种的想法和构思,利用自己在市场的交易中建立的联系,向广大的市场参与者传递或者灌输。2、市场价值,这是一种趋同的理念或者观念体系,形成于商品交换或者交易过程之中并且存在于一组价格当中。它是在主导资本和市场大众的互动或者博弈中形成的。市场价值是市场中的资本和人群的社会联系的基础。3、市场大众,也就是在交换中形成和与主导资本相对的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也是中小资本所有者。市场过程是资本循环或者投机所推动、并且由资本与资本之间的交易关系或者借贷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经济组织过程。市场利率机制在空间上表现为利率波,而在时间上表现为题材-利率模式。
国有资本以及本土资本的市场垄断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迄今为止,我们对国有资本以及本土资本的市场垄断地位的极端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这首先因为我们对西方的所谓“价格供求理论”的迷信和对“市场垄断与竞争”病态理解。在西方经济理论与逻辑的欺骗性宣传和灌输的大环境下,所谓市场“供给”和“需求”这种虚幻的欺骗性概念逻辑不过是西方资本用来掩饰它们在市场中操纵价格牟利的工具,这种逻辑却披上科学的外衣成为我们的思维禁忌。就任何产业的发展而言,进入这个产业的资本在谋求规模经济优势和获得市场生存的过程中必然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寻求垄断,企业垄断在产业组织和市场关系中是一种常态,即使是多个企业在同一种产品市场一般也会谋求联合垄断;这一点从世界各国的巨型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全球性的垄断企业组织而得到证实;而且各国的中小企业的创立远远赶不上破产倒闭的速度的这个事实本身,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了市场的日常状态是持续走向垄断,而不是竞争。竞争如果真如西方人所言的那么美妙和对西方企业那么重要,那么经过上百年的反垄断之后,西方的巨型企业也就不会普遍出现;反垄断和追求竞争也就是欺骗性姿态和伎俩而已!西方国家资本在市场中拼命追求市场垄断地位,之所以能够稳定地获得高额利润,是因为它们凭借垄断在市场社会关系体系中拥有它们的市场对手们无法讨价还价的报价能力,它们的垄断报价意志在与交易对手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且得以单方面完全体现。
其次,因为我们错误理解垄断的市场社会性质,将国有资本的控股权和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与控制混为一谈。垄断作用不是表现资本规模大小上,而是表现对在市场中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控制和影响上,表现为对市场中人或者社会组织的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上;控股权只是国有资本形成垄断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对市场进行控制和操纵的能力取决于国有企业在它参与的特定市场或者产业环节对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如何进行组织和影响,也就是在发挥企业这个社会组织在市场运行中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进而把握市场价格形成的主动权。
再次,因为我们对政府定价的实质认识不清。在西方国家,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因为控制和操纵政府行为,将政府政策作为贯彻自身利益和意志的工具,因此也就有了政府定价,利率的官方定价不过是政府定价的一种。而在我国,国有资本同样是我国政府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称之为国本也不为过;国有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同样可以为市场垄断报价,也可以通过政府定价体现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跨国资本却只会选择垄断高价,因为它们本身没有为中国社会大众谋福利的责任,这也是沦陷于跨国资本手中的那些产业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国有企业因为经营的利益归国民所有,在获得合理利润的同时,可以选择垄断低价。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在市场进行垄断利率报价,甚至以此来替代政府的利率管制;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持对银行这个命脉产业的控制。
国有资本以及本土资本的市场话语权
我们知道,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操纵相关的信息释放来操纵市场价值或者利率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话语权。这些跨国垄断资本势力集团的代言人对“利率市场化”的大声疾呼,不自觉地站在了与国有资本对立的立场上,欺世盗名玩弄虚伪的概念和逻辑,营造抹黑国有银行和企业的舆论狂潮,借所谓市场“自由”之名,营私欲苟且之利。这些不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有资本在市场的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淡化和无视,而且还说明我们缺乏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和体现国有资本意志和利益的价值观与价值标准,反映出理论建设上失败!因为在最起码的对我们的经济活动如何评价上面,评价权落入了将新经济自由主义作为价值尺度和标准的外国资本手中,代表跨国资本意志的主张和经济伦理成为我们的经济道德圣经。
市场话语权的丧失和价值观的沦丧,和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的丧失一起,首先就导致了市场定价权的丧失,自然也就出现国有资本在市场的低价贱卖与流失,而在市场的高价为跨国资本接盘。仅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元,加上从其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据保守的估计,境外投资者该年从我国的银行身上赚取暴利超过1万亿元。
其次,因为市场话语权的丧失,我们的本土资本和国民形同行尸走肉,随着跨国资本的意志起舞,市场也就成为我们的修罗场,本土企业因为在市场处于从属地位而被外国资本不断挤压生存空间,长期陷入困境,并且持续被抹黑;13亿人民的辛勤劳作成果除工资外的大部分成为跨国资本的利润嫁衣。
再次,导致我们在经济文化领域的混乱现状。在我们的经济学界中三类人共同成为绝对主流,第一类是被新经济自由主义洗脑、替外国资本贩卖吆喝的人,他们抢占大部分网站和媒体阵地,操纵舆论,成为所谓的“主流”经济意识形态。第二类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顶着“学者”、“专家”头衔的“小商人”,剽窃抄袭舶来的理论和观念并裹上本土颜色的包装,套取国家和企业的科研经费,推动教育和文化产业商业化和资本化,愚弄误导下一代,大学生作为商品被工业化生产。第三类是抱残守缺的教条主义者和本本主义者,打着捍卫官方意识形态的幌子,拉大旗作虎皮,自己在意识形态陈旧概念里面兜圈圈的同时热衷于意识形态的空洞争论和炒剩饭,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有助于民族复兴的理论建树,缺乏作为学者的历史责任担当和智慧。这三类人应为中国经济价值观和文化建设现状的混乱沦丧负责!我们的经济与金融思想生成进入一个失落的年代,缺乏引领这个族群继续前行的光辉。
市场主权和金融安全
所谓市场主权,就是一国国民在本国市场上的主人权利。市场主权,简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本国市场由本国国民掌握和守卫,在本国市场的利益流动和分配由本国国民享有,外来的市场参与者的侵略和掠夺行为必然被打击和驱逐。市场主权的实现通过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来实现,依赖于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市场由本国资本主导和控制,其二是通过市场运行,本土资本或者国有资本资的利益和意志得以充分体现,也就是在市场价值的形成中,主导资本将自身的理念或者价值观贯彻于市场过程,对市场大众的观念进行塑造和改变。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二战以来,跨国资本利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美元本位制等等符合他们利益需要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压迫其它国家开放其国内市场,以与所谓“国际惯例”接轨名义不断将它们控制的市场边界线向其它国家国土内部扩展。以华盛顿共识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推行,改变其他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建立起与宗主国相同或者相似的市场体系和机制,将它们的垄断资本的狩猎场扩大,将其他国家的资本和财富作为自己的猎物。这也就是美国垄断资本主导的市场全球化和资本运动国际化。
市场主权代表我国国家经济利益的内涵,支撑着我国人民的生存空间与条件,也是经济和金融安全的根本保障。国有资本作为我国国本,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它构成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存资料和生存条件的,为全体人民所共有,也是实现经济为了全体人民福祉这个根本目的的保障。国有资本对市场的垄断的目的在于全体人民的福祉,而西方国家的资本垄断是为了利润,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因此恢复和加强国有资本对经济命脉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及其相关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市场过程对外国资本剥夺,而不是处于市场的从属地位被外国资本剥夺,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加强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组织效率、在市场中的规模经济优势和科学技术水平,不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同时形成为了全体人民的福祉的价值观,并以这种价值观覆盖市场和社会,充分掌握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们既要避免盲目的市场化,又要发挥市场在组织经济和社会分配中的作用;利率体制改革必须在以我为主、自主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有必要,可在政府放弃利率管制的前提下,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市场利率报价的联合垄断;以金融市场关系的稳定保障我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围绕这个目标的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
虽然我们的国有银行和企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未必尽善尽美,经济金融体制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选择一个更加混蛋的所谓“自由市场”体制的理由!更不能拿13亿人民的福祉为赌注,去片面追求某种市场意识形态的“理想”境界!回顾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几乎所有高速增长,都是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形成的,美国如此,欧洲如此,日本如此,韩国如此,…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反而是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震荡和经济金融危机频发,这些利率自由化的国家,包括率先利率市场化和主导全球利率市场化浪潮的美国,迄今为止仍在危机的泥潭中挣扎而不知所终,成为了最好的反面教材。中国在美国产生之前就活了几千年,国运之路一直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进行市场化改革,不学习美国模式,中国未必就是“死路一条”!中国有必要跟着美国的脚步在不归路上继续走下去吗??史鉴使人明智!
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之际,拒绝美国向全世界贩卖推销的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拒绝有着华丽辞藻包装的有毒的经济药方,我们应该活得更好。走好自己的民族复兴之路,让别人去说吧!
参考文献:
《金融过程和利率双轨制》,清湖渔夫;
《利率市场化和新经济自由主义》,清湖渔夫;
《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清湖渔夫;
《透视民间借贷市场及其利率机制》,清湖渔夫;
《论借贷市场的利率机制》,清湖渔夫;
《市场中的政府行为》,清湖渔夫;
《市场中的信用膨胀过程》,清湖渔夫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