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右派生涯"
《汪曾祺全集·年表》载:
1957年(三十六岁),因在单位的黑板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人事安排能否征求*外人士的意见,在反右运动中遭到批判。
1958年(三十八岁),夏秋之际在文联系统整风复查中被划为一般右派,撤消职务,连降三级,10月下放到河北省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
1960年(四十岁),10月摘掉右派帽子。
1962年(四十二岁),1月调北京,任北京京剧团编剧,直至离休。
由上可见,仅凭“在单位黑板报上……提出人事安排能否征求*外人士的意见”,在反右运动中即遭批判,是不对的,至于这不对,是领导授意与支持,还是群众自发,我们从《年表》的简略记载上看不出来,而这里所谓“领导”,当是“单位”的领导。这个“单位”,从《年表》上可知,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民间文学》杂志。无论是群众自发,还是有领导支持,如此对待提建议的人,为什么?源自何处?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包括当时所有各级领导的讲话与指示)去研究。但不管我们的研究如何客观公允,作家汪曾祺这样遭到反右斗争的批判,是很不幸的。后来又把他划为“一般右派,撤消职务,连降三级”,并且下放劳动,这就证明上一年的“批判”,并非群众说说而己,而是正儿八经的事。所幸的是,两年以后,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摘帽以后的汪曾祺留在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工作是画了两部图谱,一个是《中国马铃薯图谱》,一个是《中国口蘑图谱》。我们从汪曾祺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二十四岁)的小说《小学校的钟声》可知,汪曾祺做小学生时就表现出绘画才能,老师曾让他给别的同学改画儿,传为佳谈。可惜的是,在农科所做为工作任务所绘的这两部图谱,后来不但没有得到出版,而且手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年表》简略,没说到底是如何被毁掉的,有当年在张家口农科所工作的知情人,不妨帮着回忆一下,以补史实。汪曾祺在农科所期间,还作了短篇小说《羊舍一夕》,“经调查后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这里的“经调查后”,大约就是当时投稿,如果被看中了,那编辑部可能要发个信函到的“单位”,查问一下该人有无不能发表文章的情况。所以,人们投稿时每每干脆就请“单位”预先盖了公章。总之,摘了右派帽子之后的汪曾祺就写小说、发表小说了。调回北京后的汪曾祺,当年就创作了两部京剧,其中之《王昭君》被搬上舞台,由李世济主演。
汪曾祺在当“右派”期间(1958年10月至1960年10月为戴帽期,摘帽后滞留“劳动改造”之张家口农科所,至1962年1月),过得怎样?这可以从他的散文《读廉价书》中知道一些。在其中之“小镇书遇”一节中写道:“我戴了右派帽子,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沙岭子是宣化至张家口之间的一个小站。这里有一个小镇,本地叫做“堡”(读如“捕”)。每遇星期天,节假日,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我们就去堡里逛逛。堡里有一个供销社(卖红黑灯蕊绒、凤穿牡丹被面、花素直贡呢,动物饼干,果酱面包,韭菜花,青椒糊、臭豆腐),一个山货店,一个缝纫社,一个木业生产合作社,一个兽医站。若是逢集,则有一些卖茄子、辣椒、疙瘩白的菜担,一些用绳络网在筐里的小猪生秧子……堡里照例还有一个新华书店。充斥于书架上的当然是毛选,比外还有些宣传计划生育的小册子,介绍化肥农药配制的科普书、连环画《智取威虎山》、《三打白内精》。有一天,我去逛书店,忽然在一个书架的最高层发现了几本书,《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癸已类稿》、《十驾斋养新录》……售货员把我打量一番,开了发票……这几本书是按原价卖给我的,不是廉价书,但这是早先的定价,故不贵。”就这样,汪曾祺从小镇新华书店里买到了几本好书。
《年表》虽简略,但提供了准确时间和事件,而作家自己“小镇书遇”一类的散文,则提供了当时他的生活与工作的情况,客观上也提供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是很可宝贵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