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继绳,相信许多人们不会陌生。
挂在他名下的头衔有许多,即如“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授”等等。而于记者这个行当,杨继绳好像还干出名堂了,据百度介绍其曾任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经济参考报理论部主任、新闻采访中心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等职。但人们对他的关注度以及他藉以显名扬声的还不是上述这些,而应该是其所著《墓碑》以及由此灌输的“饿死三千万”等惊世观点。
对于《墓碑》所谓“饿死三千万”的荒谬结论,许多人们经理性分析已指出其荒诞不堪。最近披露即有孙经先教授和杨继绳就“饿死三千万”问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直接对话。“《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于今年7月5日——7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会议除邀请我国学者出席外,还邀请了若干西方学者与会。”那么,该次研讨会理应是严肃与认真的一次会议了,并且给予杨继绳以充分的自证与申辩机会,但是不幸得很,最终结果却是如下:
“会议为杨继绳先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发表意见,主持人也多次请杨继绳先生发言,但是杨继绳先生对孙经先教授的发言始终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质疑意见,对孙教授所指出的《墓碑》中的一系列重大错误也始终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应。由于杨继绳先生对孙经先教授的发言提不出实质性的质疑意见,对孙教授指出的《墓碑》中的一系列重大错误也没有做出回应,所以对话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没有出现预期的激烈辩论的情况。所谓“饿死三千万”的弥天大谎,就这样被戳穿了!”
—— 《杨继绳所谓“饿死三千万”的弥天大谎被当场戳穿!》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216094&boardid=89
此即被转发于凯迪网上的一个帖子,并不是极易遭受别有用心否定的左翼网站,所以,其文章的真实度应该让杨继绳们缺乏否定依据的。那么,不知杨继绳面对这些,又该作何辩解?
只说所谓“饿死三千万”的问题,倘使该话题成立,那么,岂不是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探索被宣告彻底失败?试想,一个不断大量饿死人的社会,再是那个社会的领导者还有“改开搞”之前的那个中共组织,岂不是都要被社会舆论抨击至地狱之下了?
由此可知杨继绳等的良苦居心是什么?幸而是他所谓“饿死三千万”的弥天大谎,就这样被戳穿了。并且,杨继绳还再没有对此提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
笔者今天对“饿死三千万”不想发表什么议论,只是偶尔看到杨继绳一篇文章《1959年的一斤牛肉》,深感其信口雌黄,太过荒诞,所以,仅对此展开一番质疑。
第一,此处提及的该文应该确属杨继绳所作,笔者是从2014年3月发行的《爱你》刊物上读到的。而3月至今,多少天过去,杨继绳并没有对其说明什么,所以,该文著作权属他理应无疑;
第二,杨继绳该文,是以自述形式写就的,并没有特意说明是小说等文学形式,所以,该文荒诞不经的一些论述,应当对许多不用大脑思考,人云亦云的无知脑残辈产生很大的误导。那么,任其扩散流传,其造成的巨大负面之因决不容忽视。
杨继绳于该文这样说道:
“1951年母亲去世后,我就和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刚去世时,我一度失学在家。当时家境十分贫困,父亲却千方百计让我读书。那段时间,父亲不仅不让我干农活,还腾出家里唯一的桌子,每天督促我学习”……
据维基百科:杨继绳乃是1940年出生。他母亲去世时他是11岁少年,也不知当时的他为什么要“一度失学在家”?1951年的中国,11岁的杨继绳应是读小学,因为从他后文的叙述中我们获知,其考上浠水初中乃是1954年。小学生的杨继绳,那时国家还实行免费教育,不可能有因为他紧后面别有用心所说的“当时家境十分贫困”所以读不起书的现象发生。那么,为什么要失学?杨继绳在此打了一个马虎眼,却令许多不用大脑思考的人们会由此得出此是“当时家境十分贫困”的原因。再还有所谓他父亲“还腾出家里唯一的桌子,每天督促我学习”等语,注意此处的“家里唯一”,这个家实在是穷的,连桌子也是“唯一”的。
不愧是所谓的文人,短短一段话就达到了别有用心控诉的目的。
但我们禁不住想问,1951年,全国解放后不过三年,杨继绳家庭如此“十分贫困”原因是什么?是早先曾经阔过,但随着解放就迅速没落了?还是虽是解放了,但由于体制的缘故,造成杨继绳家庭如此贫困?
这是一个极其缺乏良知的忘恩负义之辈。我们且以1951时他家庭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是在一个教育、医疗等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杨继绳还能有继续求学的条件吗?他不被饿死就不错了,但是,实质上他竟然于“1960年,杨继绳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拖拉机专业,学制6年。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此又说明怎样的问题?即使再怎样的“家境十分贫困”,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没有抛弃他,更没有边缘化他,他还能考入清华大学,并且侥幸万分的是竟而没有被饿死。没有成为其所称的“饿死三千万”中那个三千万分之一。
大概也算苍天无眼!
杨继绳考上初中后,他父亲还“在离县城大约十里的麻桥租了一间旧房子,开了一个小茶铺”,为了继续控诉那个社会造成他家里的“十分贫困”,杨继绳还说:“有一次,下起暴雨,这间旧房子的山墙倒了,差一点把父亲压在下面”,看看,多么可怜的父亲。为了儿子日后成龙成风出人头地,租了旧房子以利其上学还差点让倒塌的山墙压死父亲。开小茶铺的,再怎样说也算小业主了,还不至于贫困至非要租用有倒塌危险的旧房子,以致于险而为此“走路”,不然,杨继绳将由此又多了一个控诉万恶的新社会的一个合理理由。但做人总需有良心的,也不知大概杨是继绳也难以例外,还是其一时疏忽所致,一个不小心又说了一句真话:“学校给我发了一笔助学金,我能寄宿读书,我们父子才结束了这张艰难生活”。
一父一子,两个男人,并且其父亲还是开小茶铺的小业主,我们怎样也无法想象得到他们的生活又有什么理由要那样“艰难”了。再是学校又凭了什么为他发了一笔助学金?但无论怎的,都充分说明那个社会并不是没有活路。在此,杨继绳一不小心却有违继续控诉的本旨了。
但控诉还是必须持续进行的。虽是难免有时候会不小心失口,但只要不遗余力持续控诉的主旨就还算没有糊涂。
“1959年底……朋友张志柏匆匆赶到浠水第一中学找我,神色慌张地说:‘你父亲饿得不行了,你赶快回去,最好能带点米回去。’他还告诉我:‘你父亲没有力气去刨树皮,饿得没办法,想到江家堰去买点盐冲水喝,没想到倒在半路上,是村里的人把他抬回来的’。”
提请注意了,1959年还有一个“底”,该蓄意配合大饥荒的出现了。不知杨继绳上述一段话又将会让读者得到什么结论?难道仅仅是一个“父亲饿得不行了”那样单纯?为什么会如此之饿?因为“没有力气去刨树皮”,但又“饿得没办法”,实在是可怜啊。连树皮都吃不上了。那么,他父亲还是有办法的。只见是再“想到江家堰去买点盐冲水喝”,那么,还是证明兜里有钱啊。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最后地步。只是这个人智商可能有问题了,也不知是饿得,还是其他?这里本有两个选择的:一,趁还没有饿到“没有力气去刨树皮”的时候预先先刨上许多留待日后充饥的树皮,也叫有备无患嘛;二,趁家里断粮之前,用还能买盐的钱先买一些吃的东西,哪怕不是什么牛肉或是大白馍之类。但他父亲没有,导致后来于买盐路上“没想到倒在半路上”,被村人抬回。
那么,还出现疑问了,那些后来抬他父亲的村人,却怎么还有力气弄到吃的,又怎么还能壮健到足够抬人的地步?
杨继绳啊,对此你应该作出令人信服解释的。
但杨继绳没有。
杨继绳还是很有办法的。与他的父亲相比,他好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似的。他在学校还弄到了三斤大米啊,“并到食堂科停火三天,取出三斤大米,立即赶回家”。三天,三斤大米,每天一斤大米,说明足以饿不死人的。但为什么一个在学校,一个在村里,差别如此之大?再且看杨继绳回家的见闻:
“走到村里,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门前的榆树没有皮,白花花的,底下的根也刨光了,剩下一个凌乱的土坑。池塘干了,邻居说是为了捞蚌放干的。蚌有股难闻的腥味,过去是不吃的。没有狗叫,没有鸡跑,村里一片死寂”。
榆树皮、有腥味的蚌都被吃完了,没有狗叫与鸡跑,大概是鸡狗类的不是也饿死了就是被快饿死的人们都给吃了。所以,才会“村里一片死寂”。
想对杨继绳这个所谓高级记者提醒下,1959年的中国农村是什么样?相信至今尚有更多活着的,于“饿死三千万”之外的不曾也被饿死的人们来作证明的。中国并不是仅只有你杨继绳一个高级记者能写文章。从哪个年代活过来的更多人们,当然记者也还有的,他们怎么没有如你这样记忆力如此之好的回忆文章?
我们以为,答案只能有如下:
他们还有良心。不像有些人良心全让狗吃了!
回家的杨继绳看到水缸里连水都没有,因为“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这里杨继绳又吹牛不顾一切的犯了一个大错误。前面还是他说过,他父亲被饿倒后,一个朋友赶到县城告诉他的,也是村人把他父亲从饿倒的地上抬回家的。那么,那些与他父亲同处一个村里的人们却怎么还有那样的力气?他们怎么没有像杨继绳父亲那样被一起饿倒在地?能抬人与挑水又有多大区别?他父亲怎么如此不动脑子与懒惰?想想看啊,水是人要维持生命的必须物质,虽是没有吃的了,难道天也大旱到井水都干涸了?如果没有,那么,挑水吃总还是可能的吧?即便是饿得实在没力气,挑不动一担水,挑两个半桶,或是两个少半桶总可以吧?但杨继绳的父亲在儿子的叙述中连这样的能力,这样的付出都不愿意,那么,我们不知道又该怎样评价杨继绳的父亲了?
再往后就与杨继绳吹牛的牛发生关系了。生产队偷偷杀了一头由杨继绳的父亲放养的牛,他家里也分得一斤牛肉。原来什么他“父亲饿得不行了”、以至于“没有力气去刨树皮,饿得没办法,想到江家堰去买点盐冲水喝,没想到倒在半路上”之类的都是诳人的谎言。而作出这些的唯一之因,不过是爱子心切,让儿子回家吃一斤牛肉的。
这个缺心眼也没心肝的杨继绳啊,再目睹已被饿得“父亲半躺在床上,两眼深陷无神,脸上没有一点肌肉,皱纹宽阔而松弛”、“……这只手和上生物解剖课时看到的人体骨骼标本上的手差不多,外面虽然有一层干枯的皮,但没有遮住骨骼上每一处的凸起和凹陷”如此这般一个几近于人体骨骼标本的父亲,竟而能、竟而会面对了那一斤牛肉而“我大口的吃起来”。尽管他非常明白此前他父亲不吃牛肉托词是“这牛跟他关系太好,牛通人性,他吃不下”,但他还是一个人独自享用了这一斤牛肉。
唉!……杨继绳的父亲说这“牛通人性”,但怎么不去想想这个儿子是否也通人性?
杨继绳大概是被这一斤牛肉刺激得昏了头,竟而忘记他家里的“水缸里连水都没有”,那么,他回家前他父亲又是怎么煮熟这一斤牛肉的?用什么煮的?难道是又从邻居那里借的水?他父亲被饿得挑不动水,但邻居就不饿?就能挑动水?
也许是受一斤牛肉所产生的热量刺激,杨继绳吃完牛肉先是“捏了捏父亲的手”,然后又是挑水、又是刨花生芽的,再待得他如此发挥完之后,才想起“用带回的米煮成稀饭,送到父亲床边时”,他父亲“已经不能下咽”了。接着,杨继绳编道:“三天以后,父亲与世长辞”……
这就是杨继绳所谓的1959年的一斤牛肉的故事。
他用了这样一个漏洞百出、荒诞不经的故事以及如此编排与智障他父亲又想告诉人们什么?
“1960年,我考上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华社当记者,渐渐了解到很多教科书上没有讲到的情况,一步一步地弄清楚我父亲死去的社会背景。”于是,杨继绳蹩脚地、利令智昏般完成了对那个社会的血泪控诉。那么,促使杨继绳父亲死去的背景都有什么?一个是杨继绳所胡说八道的只有饿死他父亲的诡异社会背景;再是他大快朵颐着一斤牛肉,而将他已饿得无法挑水,不能刨树皮充饥更没力气走路的父亲活活馋死的家庭背景!
如果杨继绳在这个文章所讲情况的能有一半属实,天可怜见呐,一个如此让人一头雾水的难以置信父亲,一个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目无尊长只顾利己的儿子。从杨继绳的文章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是因为一斤牛肉被杨继绳独自享用而活生生馋死了父亲。却还好意思以此来想达到控诉一个社会的既定目的?
而那个转载该漏洞百出、荒诞不经文章的《爱你》期刊编辑也眼瞎心盲了?脑袋被驴踢还是门缝夹了?纯粹脑残了?再是,一个社会,但若能让这样的所谓高级记者志得意遂,尽情地肆意化作着妖魔化一个社会的政治宣泄,那么,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也如前述的期刊编辑一样了?
而从这个一斤牛肉的故事我们尽可以得出结论:很多时候,自己找死怪不得别人的!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