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
2013-12-11 来源﹕解放军报 ﹕钟建昌
知是行的前提。改革是一项科学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决不能无知而为。
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準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祗有把事情弄清楚﹐把要求掌握好﹐把措施定扎实﹐才能準确推进改革﹐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乎强军大业﹐关乎国家安危。这次改革﹐是在世界军事竞争异常激烈情况下的改革﹐是在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改革﹐是在我国安全形势极其严峻下的改革。步子一旦迈出去﹐就得踩得住﹐走得稳﹐必须稳扎稳打﹐切忌简单蛮干﹐切忌随便“翻烧饼”。否则﹐一个小差池就可能付出大代价。
今天的改革﹐无论是推进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还是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无论是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还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很多是崭新的领域﹐有的还是第一次﹐更需要搞清楚弄明白﹐更需要研究透掌握好。如果头脑发热﹐急于求成﹐盲目上马﹐很可能造成被动﹐甚至无功而返﹐一事无成。
当年﹐晚清政府曾进行过一场军事改革。改革的决策者片面地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远出于西方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他们外不懂世界军事变革方向﹐内不瞭解本国国情军情﹐仅改“表”﹑不改“制”﹐盲动冒进﹑邯郸学步﹑画虎类犭﹐最终未能挽救国家和人民遭受奴役的命运。歷史的教训告诫我们﹕事情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
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弄明白﹐就是搞清楚为什么要改﹑在哪些方面改﹑怎么改等问题。一些单位信息化建设之所以一开始会出现“烟囱林立”﹐自成一体﹑各自为战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没弄明白信息化建设的真谛﹐而祗是一味地模仿外军。“模仿者死﹐学习则生”。改革不是不能借鉴﹐关键是通过学习外军的优长﹐吸取外军的教训﹐结合我军的实际﹐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改革之路。诚如京剧大师郝寿臣对弟子的告诫﹐“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
弄明白不是隻讲学习研究﹐不讲深入推进﹐而是重点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係。胆子要大﹐就是要有“闯”的精神﹐有“冒”的勇气。如果抱残守缺﹑前怕狼后怕虎﹐就可能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被对手越甩越远。同时﹐也要稳妥审慎﹑稳步前行﹐叁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1982年﹐面对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务院机关精简机构﹐邓小平提出﹐军队可先不忙进行机构改革﹐“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成熟宁肯慢一点”。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获蛟龙。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定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进改革﹐不能不识水性﹐不能不搞好顶层设计。实践告诉我们﹐有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偏差﹐要扭转回来很不容易。政策举措出臺之前必须经过反復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当然﹐任何改革都没有标準答案﹐探路者的精神不能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不能缺﹐宽容失败的胸襟不能少。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可以採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勇于开拓﹐看準了再推开。对于局部改革中的失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吸取教训﹐及时改正﹐决不能错过改革的歷史机遇期。
另附两篇:
改革离不开“群蜂智慧”
2013.12.11 来源: 解放军报 : 贾继浩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离不开官兵的力量,离不开“群蜂智慧”。
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还说:“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出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脑筋钻不出新东西,依靠群众才能推动改革的大船破浪前行。
官兵始终是改革的推动力量。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雷战地道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运动”“诉苦运动”;从抗美援朝“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到新时期的“郭兴福教学法”……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无不发端于官兵,无不起源于基层。
知战胜者在卒伍。广大官兵位于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前沿,直接参与军事创新实践,改什么,怎么改,官兵最有发言权。最先进的作战思想,最终要由官兵来落实;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要由官兵来操作。部队官兵比例是否合适、训练方法是否科学、武器装备是否完善、军民融合是否高效,官兵都有自己的感受、意见和建议。这些既是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又是改革的突破点和切入点。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现在,许多单位和部门都设立了“金点子”奖,开展“我为打赢献一计”活动,这都是吸纳官兵改革智慧的有效途径。为什么我军能够在一次次改革创新中走向胜利?贺龙元帅总结得好:“除了靠我们部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就是靠了个‘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的军事民主。”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今天,无论是最大程度化解改革风险、克服改革阻力,还是提高改革效率、落实改革措施,都不是一个人的事,都有赖于官兵的广泛参与、积极实践。充分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官兵的创造活力,深化改革就不怕找不到翻山的路,不愁搭不起过河的桥。
(单位:75770部队)
战之真谛在于先胜全胜
2013.12.11 来源: 解放军报 : 杨宏伟
没有经过政治的考量、科学的判断、周密的谋划,就拿着剑往上冲,那是莽夫行为,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孙武有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我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屡打胜仗,离不开先胜全胜的思想。
如何做到先胜全胜?从我军的战史来看,主要体现在政治头脑、战略眼光、民心向背上。
“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深刻影响到毛泽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成为毛泽东指导我军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就贸然发动战争,战争的目的也毫无意义。以政治为前提,战争才会有价值。
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极度疲劳,弹药消耗殆尽,官兵吃饭穿衣困难,完全不具备再打大仗的条件。但考虑到政治需要,毛泽东一声令下,彭德怀迅疾发动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攻克汉城,在政治上赢得先声。这场仗被后人称为军事上不能打、政治上必须打。
大战已定,庙算为先。谁的战略谋划深远,谁将最终赢得战争。
抗日战争,日本军队打的是速决战,我国的战略则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军队打败了。
解放战争前期,蒋介石提出“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讲起来仿佛头头是道,其实完全脱离实际,不仅最终全盘落空,还种下国民党军兵力捉襟见肘、无力应付的苦果。
再看看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的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毛泽东认为,敌我双方有生力量对比的消长,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略思想高下立见,战争结局已由历史证明。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投身战场,没有民众的支持不行。有人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最根本的是靠《土地法大纲》,这一点丝毫不夸张。《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使我军赢得了民心,于是就有了粮食,有了有利的战场,有了充足的兵员。以至于毛泽东在1947年的新年献词中,竟然没有提及战争。而正是1947年,成了国共力量对比的转折年。
著名的莱芜战役纪念馆,有这样一首歌谣:“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由此可见民心的力量。
据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副,牲畜260万头,贡献粮食4.25亿公斤。朝鲜战争期间,为支援前线作战,群众在短短一个月内制作了650万公斤炒面,52万公斤煮肉;1952年一年间,社会各界捐款5.5亿多元,可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3710架,成为战争动员史上的伟大奇迹。
我军的胜利无不验证着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争的最终胜利,绝不是一阵拼杀就能换得的。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岛之战,初战倒很风光,后来却败得很惨。不能不说明其领导人准备不足,谋划不足、应对不足,结果造成国内局势动乱,政府倒台。
所以说,发动战争,说说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不能没有战争智慧、先胜思维、全胜观念。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