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议最大亮点莫过于所谓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得以被肯定且实施。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什么?
饱经关注且引发许多人作多种角度解读的三中会议落幕了,纵观各种观点,有喜有忧,也还有失望、不满即如“怎么会是这样”的心态的大有人在。我们讲,这是历经三十多年坚定不移且不遗余力的私有化改革发展的客观必然。此前一再说起,一个大部私有化(还有外资掌控化)的社会经济基础,你不能要求它由此而产生出脱离于社会现实的上层建筑。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这才是最真实的政治反映经济的最客观最现实体现。
要论及市场的问题,须先明白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市场意味着什么?而取消计划经济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明白,市场的作用还是要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得以体现出来的。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却远非万能,它不过仅是一种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的客观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动的,这个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此必须注意的是,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而持久地进行下去。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生产无政府状态中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是在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每个商品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并不知道社会上共有多少人在生产同类商品,不知道共有多少同类商品送到市场上去,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究竟需要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正好相等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多数情况是商品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的生产者为了卖出自己手中的商品,不得不互相竞争,在市场上减价出售,那时,商品的价格就落到价值之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商品的购买者为了获得那种商品,也不得不互相竞争,在市场上抬价收购,那时,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出价值之上。
而价值规律的上述客观要求,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其表现也不尽相同。对于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如前所述,商品的价格自发环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它又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退出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缩小和供应的减少。价值规律就是这样作为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自发力量,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了商品生产技术的改进。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而我们前面讲过,生产同一种商品,个别劳动时间有多少,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的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那些技术落后,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为了免于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也尽可能跟着采用新技术,甚至采用比先行者更新的技术。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这种竞争,促进了技术的改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价值规律引起了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落后的商品生产者都有可能改进自己的生产条件,跟上先行者的步伐。有些商品生产者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力量添置新的技术设备,就越来越穷,最后破产,丧失独立生产者的资格,沦为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同时,采用先进技术的商品生产者,越来越富,逐渐扩大生产规模,添雇工人,最后自己不再参加生产劳动,变为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资本家。
上述提到的即是利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导致的社会结果。
我们还知道,社会主义国家是采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种因素互相制约、互作弥补的经济政策。一个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进行不断的社会生产。但在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又为各自目的做着服务。而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什么类型的社会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目的。
在各种由剥削者霸占社会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是社会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就必须为这些剥削者阶级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奴隶主占有制下的生产目的是保证满足奴隶主及家属奢侈生活的需要;封建主占有制下的生产目的是为封建主生产地租;资本家所有制下的生产目的是保证以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了生产的主人,社会主义生产也就必须服从于劳动者的需要和利益。而“特别是”改革之下的特色社会所有制形态,它必然要求社会生产的目的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作服务。而最广大的劳动者,也只有成为所谓的改革代价,他们将与这个特定社会的生产目的无缘。维持他们生存的目的不过是作为社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以便为那些垄断了社会生产资料的对象生产利润。
而在此决定下,所谓的共同富裕能实现吗?又将通过怎样的手法来促成?直至目前,所谓顶层设计对此都是躲躲闪闪,语焉不详。此所以认为,共同富裕的提法还不过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社会所必须的“画饼”手段。当然,它要保证得以顺利实现还必须辅以不遗余力的河蟹与维稳。
此所以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如吴敬琏)要作满意状了。
而不讲计划经济的作用,单以市场来起决定性的作用,不过是弱化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职权,但对于出现社会经济活动空缺的这部分怎么办?来填充的只能是让资本的力量代行这一职权。
那么,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以所谓市场幌子作掩饰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又是什么?
我们明白,在私有制社会资本经由国内垄断再至国际垄断的发展致使,金融资本通过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从经济上形成了对世界的有效瓜分。国际垄断同盟即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成立的国际性经济联盟,它的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场、制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分配投资市场所以保证垄断高额利润。而“特别是”已经被置于这个被瓜分链条之上,已不能作出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有效经济战略。所以,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名目,还是企图遮掩客观上已形成的经济殖民地既定事实。
所以才说,对于市场的如此“决定性”表态其实意味着在世界政治博弈中的“政治站队”问题。
而再从曾经的社会主义经济属性而言,历经三十多年的私有化改革,今次作出市场决定性站队其实表明最后颠覆的开端。
而其发展的利益取向是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对象还是以打着市场幌子的国际垄断资本为对象,其实经由今次的政治站队其目的业已昭然若揭。
已出现的如此判定“疑似卧槽将军,绝非居间调停”。这个总结太对了。
卧槽将军,不过是先行利用权力谋势,等到了一定时候,老将就要被将死。一旦到了那时候,所谓改革,也即完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被退出历史舞台,就只能是时间的问题了。
此即所谓的顶层设计与“摸论”综合效用的结果。
顶层设计,也就是既定了总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假以改革的借口为实现这一目标作服务,但中国社会客观态势又决定了从事这一颠覆进程既不能太快,更不能停息,只能是摸着看了。以此决定只能是所谓的顶层设计与“摸论”综合效用的结果。而今,即可视为不遗余力作对公有制颠覆的延续。
此次会议公报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进行了高度肯定。且“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呵呵,革命了。但三十多年的“特别是”路线所致使,它所谓的革命对象又是谁?诸如其它所谓的虚词我们不必太在意,那仅仅作为一种提法,是否能得以贯穿实施,确实很值得怀疑。即如共同富裕,试问,私有化发展社会,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主导的社会,又依靠什么来实施共同富裕?更还要“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能吗?它得以实现的唯一前提是人民都被睡着做梦了。
倘若要客观解读公报精神,那只有如下:
一边继续以迷魂药让喝着,一边“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地不遗余力下去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