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越来越面临老龄化社会威胁后,退休制度的改革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人们围绕是否延迟退休、怎么进行延迟退休争论不休。不过,延迟退休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应是让未来的老年人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而绝不是相反,所以一个有凝聚力、持续性的退休制度必须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不公”已是现今退休制度的重大弊端,但令人担心的是,退休制度改革可能固化和加剧种种“不公”现象。例如,养老金双轨制就是明摆着的“不公”,社会上反对者众,动真格的改革却“雷声大雨点小”,步履维艰;延迟退休若从当下退休年龄最早的职业开始,就违背了蓝领工作寿命相对短的规律;体制外的很多农村老人仍处于“老难所养”的困境和恐惧中等等。因此,不公正的改革必将加剧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社会心理的倾斜失衡必然削弱社会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那就有违改革初衷。
推进制度文明是社会建设的使命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从“退休正义”的命题出发,延迟退休改革需要彰显公民关怀、公正立场和公平分享三大理念。
首先,制度要体现公民关怀,将城乡二元制、养老双轨制、养老特权制在改革中破解。特别是古往今来奉行自然退休的农村老人,一方面持续的低生育率和大批青壮年人口外出导致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另一方面由于退休制度的“缺位”导致他们严重缺乏社会养老保障资源,新农保制度下极低的保障水平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名义保障”。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贫病苦交加,老无所养、老无所靠将使极弱势老人挣扎在“痛苦老龄化”的岁月漩涡中,某些农村地区老年自杀率已经明显上升即是信号。
其次,退休制度改革要体现公正立场,“一碗水端平”,要考虑不同社会特质和背景的公民的利益诉求,努力实现利益的博弈均衡,不能偏于一端、执于小众。否则,立基不稳的制度将因“蝴蝶效应”衍生出各种难以预期和控制的新问题,欲速而不达,南辕北辙。只有重视舆论对养老金双轨制等现实问题的批评声,对症下药,才能让改革得民心、安天下。
最后,制度要体现公平分享,缓解当下中国弥漫的“相对剥夺感”的愤懑不平和“老难所养”的苦情愁绪。不同的集团和群体分割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和“蛋糕”,却让弱势群体不知“红利”为何物、不知“蛋糕”为何味。这种利益的剥夺和情感的撕裂是酝酿社会危乱看不见的负能量。中国要警惕的是借改革之名行不公之实,因此改革要从合适人群开始,当下需要优先考量的延退人群应该是社会急需而又个人愿意的在岗人员特别是资深技术人才,如科技人文精英、教师、医生、护士等。通过具有弹性和柔性的延退制度,缓解不同群体在改革进程中的“相对剥夺感”。▲(是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