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循环与运动的社会体系(上)
——新资本论与行为经济学论纲
清湖渔夫
内容提要:产品交换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货币是从产品交换关系中产生的。商业和资本起源于投机活动。交易关系的形成是由于买卖双方相向选择的一组活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资本活动推动了市场拓展和社会生产体系的资本化。资本扩展利润的努力是从降低资本预付总额和提高资本回流总额两个方向展开的。资本扩大利润的努力不仅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而且导致了垄断的形成。利润来自于资本对劳动的投机,资本对劳动的投机跨越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两极。垄断资本也是市场主导资本。人,才是市场的主体,资本是人格化的,商品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性的对劳动产品的评价体系,社会价值来自于人们的观念互动。产业资本以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关系形成为标志,金融过程则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关系的社会展开形式。因为资本对人的生存的控制,垄断资本进而控制政治权力体系,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资本循环与运动的市场体系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化生存的体系。
正文
在西方的经济观念中,因为供给和需求的概念被西方的经济学研究者主观地设定出来,所以他们的市场经济逻辑迄今为止仍然本末倒置,一度以所谓的“稀缺性”作为问题的核心;同时因为将人的主体性从市场中抽离,从而形形色色的商品以及用来衡量它们的社会尺度的币——这些被人占有的客体——取代了它们的占有者而成为市场的主角,西方的经济学说脱离了经济活动为了人的生存的本质,成为一种与人不相干的神秘观念体系或者臆想体系,而且这种观念和理论体系于如何改善人的生存及人类社会发展再也没有助益。从经济思想上回归人的主体性,进而重新认识人的社会性生存体系的构成及其运行,在这个体系背景下看待市场问题,我们才能回到所要探讨的问题的真相和本源。本文的目的在于,将人作为市场中的主体,从人的行为的角度考察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市场的社会本质。
初始的产品交换关系和货币的产生
早期的比较原始的产品交换活动以私人占有和剩余产品出现为两个基本前提。在社会分工——比如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等初步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的前提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市”,也就是我们所知的赶集活动。集市的存在或者赶集活动的发生,是在偶尔的产品交换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偶尔的产品交换活动或许发生在人类活动的任何地方,比如村落之中的某个草屋前、田边小路等等人们可能相遇的地方,也就是在某个时点在某个地点上人们相遇了,对各自持有的东西进行询问并且一方向另一方发起互换的请求,并且就交换的物品品种和数量达成一致,于是交换发生了。这种直接交换都是各取所需,各自换得的东西用于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目的。偶尔的交换活动给不同的人和家庭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善(用粟米换到打猎的猎物)或者生产上的帮助(用兽皮换到弓箭)。因为某个地域上的人们从事不同种类的劳作,获得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开始扩大,在部落或者村落的首领的组织下,定期定点的“市”也就产生了。
原始的产品交换活动中,一个集市的形成常常在人们的足力所及的短距离区域内,人们直接交换各自占有的产品并且形成初始的产品交换关系,以直接满足生存或者生活所需。这种交换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交换的可能是不同种类或者数量的商品,他们的产品交换关系的形成基于不同的环境和参与交换的人们在现场各自携带的物品的差异,其内容也就五花八门。这种集市将不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一定距离的区域上相互有限联系起来,人们的生存也就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赖,并且开始促成这个区域内人们相互联系的生存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以多种产品相互交换所形成的市场。“市场”这个名词,从词源上来自于人们的直观考察,而所有的产品交换活动却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因此市场首先是人的交换活动的总和,以多种产品的交换关系汇聚而成。
在产品交换活动中,交换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商品的人们首先遇到的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多少的问题,以某个种类和数量的商品交换对方另外品种和数量的商品并且同意互换,是相当偶然的事情,交换比例需得到双方的认可;达成一致仍然是偶然情况,更常见的是双方不一致,患多患少。交换的中介物也就因此出现了,双方先与另外的某种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商品相交换,比如粮食,然后再用这种产品去换回自己合意的产品。于是货币这种中介物就出现了。货币出现并作为交换媒介的同时,又成为进行交换的不同种类产品和数量的统一衡量标准。
货币首先是产品交换关系充分积累的产物,并且因为这种交换关系体系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没有产品交换关系体系的存在,那么作为货币的产品也就回归它的自然属性,被不同的人们拿来用于他们不同的目的。货币其次是社会观念的产物,它必须被参与产品交换的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由此成为交换媒介或者交换手段;它作为人们观念分歧的调和者,从而在这种交换体系中被参与交换的人们用于衡量产品的工具,对人们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成为这种交换体系中所有人的价值尺度或者社会价值尺度;正如人们赋予某个尺度标准,用来衡量长、宽、高等空间三维的变化一样。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的职能或者作用,是被加入到某一个产品交换体系中的所有人赋予的,而不是它自发的。
货币的产生,一方面使得产品交换关系的广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扩展,使得用产品交换到货币的人们可以在等待某段时间之后再到集市进行交易,用货币换回自己可以使用或者消费的产品,这样货币就为在不同的时点到达同一个地点的人们进行产品交换提供了可能。如果货币还被不同地点的集市或者交换的人们所接受,那么持有货币的人可以在另一个时点和地点用货币换回他要使用或者消费的产品。因此货币的出现使得在不同时点和地点的相遇的人们可以进行产品交易,从而将他们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货币作为产品交换衡量标准的出现,产品开始出现价格。然而因为在不同时点或者地点上产品交换双方各自的差异性,同种的产品,甚至是同一批产品,它们在不同地点或者时点被不同的交换的双方共同赋予的价格,也会产生差异。
商业与资本的起源
货币的产生使得产品具有价格,而因在不同时点、地点和不同交换双方的不同所致的价格的差异性,又会推动利用某种数量的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行投机牟利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在某个时点、地点用货币按某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与某个产品的生产者交换,然后在另一个时点或者地点与另一个产品的消费者交换,再按照相对较高的价格换回更多的货币。他们不仅通过产品的再次卖出收获货币补偿他们在买进产品时的预先付出的货币,而且在卖出产品时收回的货币总额一般要多于再买进产品时付出的货币,因此在前后两次交换中能够获得一个货币数量的差额。他们以获得的来自价格差额的货币从市场中获取自身生存的条件和生活资料为生,并且扩展自己的事业。从事这类活动的人被称为商人。这类活动也就是新的社会分工——商业的起源。
商人及其持有的货币或者用于交换的产品在市场中意义和作用因此发生变化。因为商人通过与他人交换获得的产品不是再用于自身的消费,而是用于商人的进行价格投机、谋取货币差额的事业,所以此时商人持有的产品才称之为商品。因为商人的出现,产品交换也就越来越多地向商品交换转变,从而劳动产品不仅仅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是用来牟利的劳动产品。而在商人手中的货币的功能也发生同样发生变化,除了用于商人自己的生活消费之外,越来越多的部分被用来从事伤人的投机牟利事业。这样商人及其持有的商品和货币构成最为初始的资本形态,也就是资本的起源。商人和资本的产生如影随形。
资本是社会关系的范畴。就社会中资本存在的现实形态而言,资本的个体不仅包括这些被人占有货币与商品等客体,而且还包括占有它们的主体的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资本是人格化的,人与其控制、处置和应用的货币与商品构成资本的基本内容;一个人拥有的商品和货币的多少构成某个资本的个体特殊性。商人牟取来自于买卖价格差额的货币,被称为利润,这部分差额货币同样被商人所占有,也是商人从事投机活动目的所在。我们将商人将用于购买自己的生活所需的之外的重新用于扩大他的牟利事业的利润部分称之为资本的自然积累。商人的牟利本性首先来自于自己及其家庭生存下去的现实需要,其次利用资本的自然积累扩大其事业以巩固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在资本的构成关系内部一般而言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个的自然人对商品与货币的占有形式,这是最基础的私人占有,比如某个人占有的私人财产。还有一种是商人联合起来占有或者说是商人占有的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他们按照某种约定或者社会关系共同占有一批商品或者货币,在联合体外部,区别于其他的占有者;这种商人联合体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被人们通常称为企业;这是一种有限的共有制。这种联合或者共有起因于商人们扩大他们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是股份制的前身。
货币、商品或者商品化的对象只有和占有它们的人一起,才构成资本本体。而在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将商品与货币当做资本的本身,这是一种误解。商品和货币作为人的占有对象,它们本身是客体。比如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构成资本循环或者投机增殖的基本模式。但是在这种资本的范式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卡尔·马克思主张商品交换关系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但是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作为人占有的客体的商品和货币本身,悄然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而它们的数量特征的分析也就成为所谓规律描述的起点;于是商品和货币作为人占有的客体被赋予的生命力,似乎它们是自动地在市场运动,至于占有他们的人以及人的对商品和货币的处置意愿及其相应的行为差异,被所谓的“供给”与“需求”的两极范畴所简单化和轻率忽视;被人占有的商品和货币作为物,其数量和属性特征也就替代的人成为既有市场理论中各种逻辑的起点。
交易关系的内涵
在商人们将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活动中,商品的买方与卖方形成商品交易关系。这种交易关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潜在的买卖双方处于某个地域上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因此他们有必要寻找对方,在某个地点找到自己的交易对手、克服彼此的空间阻隔成为交易活动发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一方即使到达能够开始交易的地点,他也有可能要等待它的潜在交易对手的到来,有可能是买方持有货币(这就是货币处于闲置或者储藏)在等待,也有可能是卖方持有商品(卖方自己储存商品)在等待。在某个地点等待对方、克服他们的时间隔离是交易活动发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潜在的交易双方即使在某个时点并在某个地点相遇,他们也可能失之交臂,因为他们或许不认识对方,或许都不了解对方的意愿,那么他们必须传递信息或者信号,比如在集市上或者走村串户时大声吆喝、询问并且得到对方的响应。在克服时间隔离和空间隔离后相互传递交易意愿和信息成为交易活动发生的第三个必要条件。在观察人们在集市上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必要其条件达成的过程。即使是定期的,参与交换的人们都力图在接近的时点到达集市的所在的位置,潜在的买方有可能在集市上挨个寻找过去,潜在的卖方则在路旁摆卖并且传递信号、等待潜在买方的到来。
交易关系却因为人的活动内容与特征的多样性,每一个交易关系的内涵都具有其特殊性。商品与货币的交易是通过人的买卖行为来实现的,如果我们以人为中心来观察一次次的交易活动,那么商品与货币的交易也就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商品与货币的换位,而是买卖双方相向选择行为的结果。一次交易活动的完成,对买方而言,就是买方与卖方协商一致并且付款的行为过程,实际上在付款过程的背后还有选择以何种支付方式完成向卖方的货币交付,是一次付清还是分期分批支付,通过银行进行汇款转账至少要支付少量的结算费用,在早期的贸易中买方付款还有金银货币的押运费用;对卖方而言,就是卖方与买方协商一致并且交货的过程,而在现实中还包括运输、储存、质检、保险、售后服务等等内容,是一次钱货两清还是分期分批交货。很显然,因为行为方式的不同,都需要交易双方的劳动,而且这些劳动有可能被定价,比如支票费用和运输仓储费用,也有可能没有明码要价,比如商人和自己的伙计押运货物或者钱款从一地到另一地。而且在一次交易活动中,商人们之间有可能是交易某种某批的产品,也有可能混合多种商品,以不同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一揽子交易。在完成交易的时间上,有可能只是短短几分钟,比如某个主妇到超市去买一壶食用油,也有可能跨域几年甚至十几年,比如按揭购买商品房。从交易环境条件和交易行为内容来看,我们很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交易。
就人的行为而言,交易关系的形成是买卖双方之间相互关联的行为组合。在双方的意愿或者意志上,双方进行至少一次行动、在交易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甚至是多次的协商,进而对双方应采取的行为进行约定;为了达成不同种类、数量和价格的商品与货币的互换而按照约定或者在对方认可的前提下采取各自的行动。同一个商人拥有的一批商品或者货币,与不同的商人交易,就构成一个交易关系簇,因此一簇交易关系的形成同样包含多组商人的行为。我们在交易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双方共同制定“行为规则”的影子,比如我们常见的合同以及作为合同附件的不等的补充协议。如果某种包含某些内容和方式的成功的行为组合,在市场中反复发生,那么也就固化为商业领域的习惯或者惯例。这些习惯和惯例的产生历经很多次的交易活动,并且在这些失败和成功的交易活动中脱颖而出,也是对商人们最省事最有效的行为组合,将他们行为选择简单化和模式化,在时间上更快、更大的可能性上促成他们交易关系形成,达成他们各自的企图。
传统经济学因为只看到商品与货币之间物与物的现象关联,关于交易的讨论常常简单地认为交易过程就是讨价还价以及物与物的比例关系,将市场的交换活动理解为商品与货币的换位,将人的主体作用扔在一边,自然地误认为价格是问题的全部,因此也就失去了交易活动中人的行为内容与方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价格因素在商人们的交易活动中只是一个因素或者他们考虑的一个方面。
资本循环和市场发展
商人和资本从市场的中产生,又反过来推动了市场中交换关系或者交易关系体系的发育,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任何商品从它的生产者向它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转移,面临空间、时间和信息传递上的三大障碍。资本成为克服这三大障碍的强有力的手段。早期商人从异地到另一地的贩运为商品从处于某个地点的商品生产者向处与另一个地点的消费者提供了可能的联系或者沟通方式。早期在某个集市的坐商(集市上的店铺)及其购买储存则为沟通不同的时间到达同一个地点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早期集市上的小贩吆喝、店铺的商品摆卖和招牌,以及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可能,而且信息的承载者和发出者则是在集市上活动的商人或者资本本身。很显然交易关系的形成是克服这三大障碍的标志。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存依赖或者联系至少需要一个维度的交易关系或者买卖关系的形成,如果一维的交易关系不够,那么就会产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交易关系顺序链接合成的交易关系链条,从而打通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很自然地,在这种前后衔接的交易关系链条之间,相邻的两个交易关系节点就构成资本循环。资本循环首先为商人的生存提供来源,在对进行投机的商品的掌控上,商人是商品的提供者;而在获得货币之后,商人首先是消费者,然后才用利润进行资本自身的自然积累。因为商人的居间作用,市场交易关系体系也就是资本的循环体系。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群体、经营一个或者多个商品的商人群体、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并且每个消费者消费不同产品或者商品组合的消费者群体,他们通过市场的大量维度的交易关系体系形成生产与消费的体系或者生存体系。
资本预付与资本回流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是我们所熟知的资本循环的范式,“货币——商品”的阶段是商人的购买阶段,商人和低报价的商品出售者进行交易,与不止一个的卖方形成多维交易关系,称为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为资本预付阶段。资本预付过程就是商人购买商品并且达成对商品的实际占有、控制、运输与维护、直到“更多的货币”回收之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商品从一个占有人向另一个占有人转手,而且交易关系就是在这种转手过程中确立,并且在卖给它们的购买者之前,商人还必须对这些商品继续必要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商品以货币定价,而且交易过程相关的货币预付或者支出不仅包括投机的商品价格总额,而且还包括为实现商品的交易过程的各种支出,比如早期商人们雇佣的的伙计的吃喝住行用度、店铺或者仓储设施的建置、商人赴异地采购而旅行的自付开销、为了将商品送达商品的购买者的所在的而雇佣的人员车马费用以及沿途的关卡的通行杂费…。它们都包含资本预付范畴中。
而“商品——更多的货币”的阶段则是商人的销售阶段,商人作为卖方和高报价的购买者进行交易,与不止一个的买方形成多维的交易关系,也称为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为资本回流阶段。资本回流过程则是商人将商品再度卖给它的购买者并且获得货币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商品的购买者不仅支付商品的价格总额,比如约定由买方承担的各种杂费,比如卖方代垫的运输费用;为促成交易关系的完成,买方还有可能向向其他相关方支付费用,比如商品的检验检疫费用、零星的汇兑费用等等,他们处于协议的约定之外,同时却包含在交易活动的范围之内。
从交易过程本身来看,对商品和货币的私人占有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发生在商品数量上,另一方面发生在货币数量上,它们都是资本循环的结果。因时因地而变的价格导致的买卖双方之间得失,最终在他们各自的占有关系和状态上反映出来。商品价格的高低和各项杂费的支付,意味着交易过程时时地地包含着分配的特征或者属性。
无论如何,资本循环是由两个阶段并且以两次交易关系的形成而构成的。资本循环的目的是为了利润,也就是资本预付的货币总额和资本回流的货币总额之差。成本的概念是从资本预付当中衍生出来的,尽管这个概念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商人们对不同商品或者同种的不同数量的商品进行投机,从而确定的资本预付和回流的结果时就会试图确定商品单个的种类和个体在“生利”事业中作用大小,这样在商人投机或者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之前的所有预付通过商人自身的不同的主观计算方式和估计,分摊到不同的和单个的商品上,从而形成商品的单位成本。这种分摊方式具有商人自身的主观性,来源于商人内心的思考和计算,而且这种计算衡量与他们人无关,这一点可以在商人们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式上体现出来;从近现代至今财务会计核算当中,商人或者企业的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方式即使经过一再的标准化,但是每一个商人和企业采用的成本计算方式仍然带有商人或者企业自身的主观意志特征。不过,因为成本概念的出现,资本循环的效果或者说资本的增殖幅度也就开始被商人们试图精确计量。
生产过程资本化
一般而言,在资本循环的过程中,商人是从两个方向上扩展其利润的,一个方面就是尽力减少资本预付的价格总额,另一方面就是竭力扩大资本或流的价格总额;这一点在所有的资本循环方式或者类型上都起作用。资本的投机当然以单一的商品为起点,然而随着资本的自然积累,资本循环能力提高,他们的资本循环与投机也就扩展到多种商品上面,从而出现综合性的商行或者贸易企业。不论是单个商品的投机还是多种商品的投机,它们在物品的自然形态上一般而言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商人购进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除了一些损坏或者变质不堪使用之外,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由于资本的自然积累而导致商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并且商人天然地要求降低资本预付,资本的运动也就由商品交换领域向产品生产领域扩展,比如商人开始购买或者开设作坊和手工工场,在直接获得商品来源的同时降低他们在既有的商业链条或者资本循环链条中的资本预付和单位商品的成本,从而生产过程被商人内在化于资本循环的一个环节。这个生产环节也就被资本化。产品生产过程的资本化在资本循环的方式上与商业过程中资本循环既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于,相对于商人而言,资本回流的价格总额同资本预付的价格总额相比较同样产生利润,从而资本循环的实质不变;由于商品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性,即在资本预付的阶段,商人与其他生产者形成一簇交易关系,购进一批不同种类商品,而且这一批商品作为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准备;在资本回流阶段,商人与其他购买者形成一簇购买关系,商人出售生产出来的一种或者多种商品,而且销售的价格总额要超越资本预付阶段。生产过程的资本化前提和关键在于,商人从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商品比从其他生产者手中获得的商品的单位成本要低得多,生产过程开始内在于商人的资本循环环节。
以此为起点,资本也就像社会中的其他行业渗透和进驻,推动这些行业日益资本化。从而以资本循环为动力,以商品交换或者交易关系为手段联接起来的人类种种生产活动也就逐步开始形成一个社会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劳动者处于每个行业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从而被雇佣于占有这个环节的生产条件的某个资本或者商人,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也就是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关系;同时资本通过循环或者投机增殖,在自身所处的生产与交换环节与他的上游或者下游的资本各自形成交易关系簇。通过资本之间不同交易关系链条所组成的网络体系,社会生产被高度地组织起来。最原始的不同种类地自然资源的从产地开始,经过复杂交易关系途径在不同的商品占有者之间转手,经过不同的劳动者之手在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加工,最终到达它的消费者手中,变成对人类生存有益的一系列商品。资本循环体系不仅将不同行业人们的生产,而且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将不同时间和地域上的人们的生存联系起来,推动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某个地域内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化。
资本循环与社会分工
资本循环不仅推动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而且推动社会分工的不断分蘖和社会分工体系的复杂化与精细化。这种社会分工的深化是通过商品生产活动的专门化完成的,首先体现在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变化,其动力来自于商人或者企业为降低资本预付或者产品单位成本的努力。我们知道,在某种企业中间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条件或者原料同样是以商品的形式购进的,成为其资本预付的内涵。在某种生产条件或者原料上,如果企业的外购的中间产品(生产条件和原料),其采购价格越来越低于企业自己生产而成本,那么以这种原料的生产方法或者生产条件的提供方法为前提的创新及其生产过程,就会从企业自产转为该企业的上游生产,从而诞生一个新的生产环节,比如运输业、保镖业、仓储业、广告业先后从商业中分离出去,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不同的汽车零配件生产越来越多地从汽车生产过程中独立出去,由不同的资本实体各自来进行。其次体现在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并且资本化。资本以这类技术为依托不仅创造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导致新的行业门类的产生,对社会生产体系进行革命性系统性的影响,而且还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且大幅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随着社会分工体系的丰富和商品生产环节的增加,劳动技能的片面化和个人劳动专门化的趋势也就越来越显著和深入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在某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只是成为其中一个工序或者环节的劳动者。同时由于所有资本循环在降低资本预付上的天然要求,某种商品或者相关联的一批商品的生产的企业内部和区域组织也就集约化,一方面在企业和地域空间上规模越来越大的生产组织活动以更多的资本的集中使用为前提,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片面技能的提高和在单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力成本的分摊最少,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却是最低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而言的“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当然,社会分工体系不仅因为资本循环而分蘖,而且还会对既有的社会分工种类进行组合,比如资本循环所带来的交易关系体系变化,导致专门贸易向综合性贸易,百货商店向超市业态转变,以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和手机互联网络地形成而导致的超市业态向网络商城转变。
社会分工体系发展变化的前提是资本能够找到新的运用领域并且盈利,从而不断织造新的交易关系簇,构造新的资本运动利益链条,降低成本并且扩大利润,催生新的资本循环模式的产生,排挤和摧毁旧的利益链。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而言的资本“创新”。在现象上我们就能够不断发现新技术、新的生产和交易组织方式的采用,不断通过低成本导致的商品低价格,将旧式行业、生产及其生产者排挤出社会生产领域,资本从而实现对旧式生产者的剥夺,从而这些行业的业主和从业者赶出来,作为劳动者加入新式的生产过程。资本循环体系的丰富过程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过程。人们不再单独地生产自身需要的全部产品,而是参与某种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为他人生产;同时消费也依赖于更多的人。
劳动力资本化
在市场体系组成的人类生存系统中,人的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有赖于人的活动或者劳动来完成,一切人的生存基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成果。因为资本在市场中循环的缘故,将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条件(物质基础和工具)分离,也就成为资本的私人占有的社会格局;因为劳动者不得不与资本的私人占有者的占有物相结合才能进行劳动,其生存也就开始依赖于资本本身,从而处于被持续地剥夺状态,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也就被无偿占有。这种剥夺过程是一个资本对劳动的投机过程,这种投机过程贯穿于社会性的资本循环体系,处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两端;在社会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上的企业中,资本通过雇佣劳动者,支付工资,这是资本对劳动进行投机的起点,这种雇佣关系遍布于全部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交换、分配过程都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来组织和实现的;而在社会消费领域,资本又将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再以比工资总额更高的价格卖给生产他们的劳动者。这也是社会分配和消费不平衡不公正的根源,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性动荡。
就商业本身而言,商业资本已经开始雇佣劳动,换言之在商业中已经出现雇佣劳动者。就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关系本身而言,实际上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自身的人身独立性,其二,他们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来生存。以雇佣关系为前提,劳动者因此与劳动条件和物质基础,比如土地、工具等等(均表现为资本占有者的私人财产)相结合,从而能够生产对他人有用的劳动成果。只不过在近现代以前的商业中,这种雇佣关系更多地被潜藏在劳动者对主人的人身被占有关系或者人身依附关系之中,从而与当时社会中更广泛的私人占有关系的时代特点相吻合。但是这种雇佣关系因为劳动者的人身独立性的上升而逐渐萌芽,比如很少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家道衰落的“自由民”在商业中寻找“工作”;比如店铺的掌柜或者伙计,和店主协商食宿问题和按年度收取工钱。随着资本循环体系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领域延伸,将越来越多的生产行业资本化,越来越多的人口和家庭被资本循环逐步剥夺他们的个人所有并被卷入市场体系,劳动者将自身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与资本占有者交易,从而被资本占有者组合进资本的社会生产过程,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而被资本化。(待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