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牛角石》想到的
前度刘郎
前几天看了文革时期拍的电影《牛角石》之后,对包产到户有了新的思考。电影描写的是牛角石这个地区的人民反对上级的包产到户的“指示”而进行斗争的事。电影中的北京是六十年代初期。联系在上个学期看到的资料来看,由于经历过三年灾荒,包产到户的思想在那个时期便从上级的指示到下级的贯彻,都有了其实际的社会基础,成为了一时之风气。
这部电影令我重新思考的是:原来,早在六十年代或许更早,包产到户这种思想就已经存在,而且不管是在中共高层还是在下层人民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当这股风气在党内占据一定优势并且以政策方针的指示下发时,下层的“牛鬼蛇神“便闻风而动了。我一直以为,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虽然不过复刻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但是我一直对包产到户的严重性看的不清楚,也不知道为什么毛主席讲:“包产到户是方向的问题。” “还是到社会主义,还是到资本主义,农村合作化还要不要?还是搞分田到户、包产到户,还是搞集体化?主要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毛主席说包产到户是方向问题,跟社会主义挂上关系。在《牛角石》里有这么一副场景,大伙儿在讨论包产到户的时候,一个寡妇说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家里没劳动力,全靠大家帮忙,如果单干了,他们可怎么办。这个场景透露的东西比较多:我们教材里说的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那么也就是说有些人需要帮助的,一些有余力的人就需要帮助他们,而形成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在当时也是这样。所以,人民公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于其能够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大家一起走向共同富裕。也就是说,这是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手段。
但是,要消灭“私有”思想何其困难。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其私有制的产生并不是没有经济基础的,这种经济何其深厚,导致这种思想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包括在党内上层,仍然有这么一批人存在。毛主席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现在我是真正的理解了。
包产到户与人民公社的斗争一直到了1978年,最后以包产到户的胜利而告终。当时一些人经常说人民公社中的农民没有积极性,太“超前了”
或许“人民公社确实办早了,办糟了”,必须得往回退,但是为什么不可以退回到合作社去呢?即使高级社不行,还有低级社,再不济,还有个互助组。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小农经济去呢?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真的能够承担起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吗?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看清了,毛泽东主席在四十年前作出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包产到户是方向的问题。
包产到户,变摧毁了这种集体化的经济基础,使得原本还并不扎实的互帮互助的精神培养的基础完全被破坏,社会主义的原则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优胜劣汰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之后,优胜者的背后自然会使淘汰者。并且,我们今天在叹息于社会的集体精神缺失以及个人精神麻木时,何曾想过,其根本的罪魁祸首便是包产到户这场倒退的革命。一夜回到解放前是何等的在理。
2009-2-3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