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 然
《艳阳天》第一部上下册(作家出版社1964年首版)
你的信,在我经常活动的几个村庄兜了个大圈子,终于送到手里,因而迟复,谨希原谅。
我的水平有限,加之正在病中,不能多用脑细思量,所以对你提的问题尽管情愿诚直相告,也难谈及周详善妥,更难以有益你的工作,执笔之时,不免惶惶;谬误之处,万望指教。
答问题其一,即我自己今天对《艳阳天》的看法。
“今天”,即八十年代,有些人对《艳阳天》这部六十年代初期问世反映五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风貌的小说,一反以往的推崇和赞扬态度,而流露出冷漠、怀疑,乃至贬斥和基本否定的态度,这是从政治和政策出发的,并以此观点为计量器。他们排除了评价一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作品,必须依据的“生活”和“艺术”这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他们尤其撇开了历史间隔,只是迎合着今天的政治和政策气候来秤约作品。
这是不合理的,不公允的,不正确的。以此为习惯,怪而不觉,于作品、于、于读者,特别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都极为有害而无益。
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美学观评价一部作品;应该把一部小说当成一部小说,即艺术品来分析研究;应该明白,《艳阳天》是小说,不是“政治教材”,也不是“政策法令文件汇编”。
我在几次作创作问题讲演的时候,都曾借题发挥地坦露过我自己这样一个观点: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在于两者的巧妙融合。
《艳阳天》所描写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也就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解放出来仅仅八年,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中国掌权仅仅八年。那时候的农村,尤其是北方,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的“老解放区”农村,医治战争创伤,同时又在朝鲜打仗,又在抗旱、涝、蝗灾,又在跟潜藏下来的美蒋特务和不甘心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斗争(镇反、三反)的农村,它们社会生活的种种情景,就是如《艳阳天》里所反映的种种情景。置身于那个特定环境中的农民,包括基层干部的精神面貌,就是如《艳阳天》里所表现的那些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那个时期的农民,诸如萧长春、马老四、马之悦、马小辫、弯弯绕,包括又哑又聋的那个人,就是像《艳阳天》所揭示的那样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处理麻烦和矛盾的。这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不会因为经过二十多年时间和重新检验,那时农村的种种情景,农民的精神面貌,就能变换成另一种模样,变换得符合我们今天的人所喜欢的那种模样。
《艳阳天》是一九五七年动笔写作,一九六二年重写的。彼时彼地的,对彼时彼地社会生活的种种情景、对彼时彼地的农民,就是如作品里所写的那样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对萧长春、马老四、焦振茂、哑巴式的农民,从心眼里喜爱,对他们的行为由衷地赞成,并大受鼓舞。相反,对马之悦、马小辫这样的农民,从心眼里不喜欢,对他们的行为由衷地憎恨。对弯弯绕、马连福这样的农民,我的心气是怨,对他们的行为坚决反对,恐其得逞。这是世界观的真实表露,是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的真实表露。这一切,活着的我,假如今天可以变化的话,那么,我又怎么能把过去那个时期的自己抹掉,更换成另一个样子呢?
《艳阳天》里所描写的社会生活情景、各类人物,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绝大多数事件,我亲身体验过,绝大多数人,都是我的亲戚、朋友和反复打过交道,有透彻了解的。《艳阳天》里所描写的,没有一事一人是靠采访、汇报和看人家的作品、材料抄袭来的,更不是关在书房杜撰编造的。
《艳阳天》是我第一部长篇著作,是在我花了七、八年时间写了一百多个短篇小说之后,动手写作的。全书稿仅从重写计算,就反复大改六遍。不仅动用了当时我的全部生活库存,也把我的所有的创作经验、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都驱使起来了。在写与改的过程中,我始终自觉地惦记着农民读者和普通群众,按照他们的欣赏习惯、接受能力和兴趣来做,尽力地使用他们的语言。二、三两卷排出稿样后,我亲自到农村征求修改意见。书出版十年间,发行五百多万册,在日本翻译出版时,一版就印了十万;收到主要谈《艳阳天》读后感或提到《艳阳天》的读者来信,多达万件;小说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和广播剧播讲之后,为更多不识字、不读书和偏僻山乡人所知晓。这一切,也说明《艳阳天》是以小说的身份活下来的,决非仅因其政治和政策因素获得这样的成功。
一部文学作品,真实而不是虚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写作的时候,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伪装和撒谎,这就是它的真实性的基本内容。作品出版后,赢得一定的读者,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活着的人还没有都忘记它,因此,这作品具有其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我认为《艳阳天》应该活下去,有权活下去。我相信未来的读者在读过《艳阳天》之后,会得到一些活的历史知识,会得到一些美的艺术享受,会对已经化成一堆尸骨的发出一定的好感和敬意。事实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跟我接洽,要把《艳阳天》作为该社“保留节目”之一,给予再版;我要求修订一遍,才未付梓:这证明它有了再活一段时日的希望。
这是不合理的,不公允的,不正确的。以此为习惯,怪而不觉,于作品、于、于读者,特别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都极为有害而无益。
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美学观评价一部作品;应该把一部小说当成一部小说,即艺术品来分析研究;应该明白,《艳阳天》是小说,不是“政治教材”,也不是“政策法令文件汇编”。
我在几次作创作问题讲演的时候,都曾借题发挥地坦露过我自己这样一个观点: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在于两者的巧妙融合。
《艳阳天》所描写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也就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解放出来仅仅八年,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中国掌权仅仅八年。那时候的农村,尤其是北方,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的“老解放区”农村,医治战争创伤,同时又在朝鲜打仗,又在抗旱、涝、蝗灾,又在跟潜藏下来的美蒋特务和不甘心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斗争(镇反、三反)的农村,它们社会生活的种种情景,就是如《艳阳天》里所反映的种种情景。置身于那个特定环境中的农民,包括基层干部的精神面貌,就是如《艳阳天》里所表现的那些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那个时期的农民,诸如萧长春、马老四、马之悦、马小辫、弯弯绕,包括又哑又聋的那个人,就是像《艳阳天》所揭示的那样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处理麻烦和矛盾的。这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不会因为经过二十多年时间和重新检验,那时农村的种种情景,农民的精神面貌,就能变换成另一种模样,变换得符合我们今天的人所喜欢的那种模样。
《艳阳天》是一九五七年动笔写作,一九六二年重写的。彼时彼地的,对彼时彼地社会生活的种种情景、对彼时彼地的农民,就是如作品里所写的那样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对萧长春、马老四、焦振茂、哑巴式的农民,从心眼里喜爱,对他们的行为由衷地赞成,并大受鼓舞。相反,对马之悦、马小辫这样的农民,从心眼里不喜欢,对他们的行为由衷地憎恨。对弯弯绕、马连福这样的农民,我的心气是怨,对他们的行为坚决反对,恐其得逞。这是世界观的真实表露,是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的真实表露。这一切,活着的我,假如今天可以变化的话,那么,我又怎么能把过去那个时期的自己抹掉,更换成另一个样子呢?
《艳阳天》里所描写的社会生活情景、各类人物,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绝大多数事件,我亲身体验过,绝大多数人,都是我的亲戚、朋友和反复打过交道,有透彻了解的。《艳阳天》里所描写的,没有一事一人是靠采访、汇报和看人家的作品、材料抄袭来的,更不是关在书房杜撰编造的。
《艳阳天》是我第一部长篇著作,是在我花了七、八年时间写了一百多个短篇小说之后,动手写作的。全书稿仅从重写计算,就反复大改六遍。不仅动用了当时我的全部生活库存,也把我的所有的创作经验、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都驱使起来了。在写与改的过程中,我始终自觉地惦记着农民读者和普通群众,按照他们的欣赏习惯、接受能力和兴趣来做,尽力地使用他们的语言。二、三两卷排出稿样后,我亲自到农村征求修改意见。书出版十年间,发行五百多万册,在日本翻译出版时,一版就印了十万;收到主要谈《艳阳天》读后感或提到《艳阳天》的读者来信,多达万件;小说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和广播剧播讲之后,为更多不识字、不读书和偏僻山乡人所知晓。这一切,也说明《艳阳天》是以小说的身份活下来的,决非仅因其政治和政策因素获得这样的成功。
一部文学作品,真实而不是虚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写作的时候,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伪装和撒谎,这就是它的真实性的基本内容。作品出版后,赢得一定的读者,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活着的人还没有都忘记它,因此,这作品具有其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我认为《艳阳天》应该活下去,有权活下去。我相信未来的读者在读过《艳阳天》之后,会得到一些活的历史知识,会得到一些美的艺术享受,会对已经化成一堆尸骨的发出一定的好感和敬意。事实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跟我接洽,要把《艳阳天》作为该社“保留节目”之一,给予再版;我要求修订一遍,才未付梓:这证明它有了再活一段时日的希望。
答问题其二,即选用哪一章或哪几章,及重点评马老四的形象,而不评萧长春是否会影响介绍书的成就。
我不了解你们怎样具体地和从何角度向读者介绍《艳阳天》,所以对选那些章节,不好提建议。但是我觉得,《艳阳天》是一部“密度”较大而“跨度”较小的作品,节选的篇幅多些比少些有利于说明作品和益于读者理解。
我赞成马老四作为重点评论对象,但觉得不评萧长春欠妥,萧长春是书的主人公,是“书胆”,回避对他的介绍,当然要影响对全书的评价。
我揣测这样回避的原由,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萧长春,他显得“太革命”了吧?也许认为他的一些行为即是“左”。我不赞同此种看法,要讲的理由,在前边一个问题谈到了,不再重复。希望从我国农村五十年代主要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和认识出发,把萧长春这个农民中的基层干部放在那个历史范围内加以分析。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农民曾经被压在“三座大山”的最底层;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这革命确确实实把千千万万个萧长春式的农民引上革命的道路;经过长期地锻炼,确确实实地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萧长春式、硬骨头的英雄好汉。没有这千千万万个英雄,“三座大山”怎么推翻的?政权怎么夺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又怎么顺利完成的?不论时代怎样变革,他们建立下来的丰功伟绩不能抹,不能改,永垂不朽、永世闪闪发光!
萧长春这样的农民是优秀代表和功臣,功绩不仅在历史,也作用于今天。他们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为实现他们信奉的革命信仰和奋斗目标,一切为公、不徇私情,堂堂正正,不做一点歪的邪的,这品德我们今天不需要了吗?他们对推动时代前进的人爱之深,对阻碍时代前进的人恨之切,为保卫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精神,我们今天不该崇敬了吗?到农村走走吧,看看大小干部利用职权刮的不正之风吧!我们党和人民,迫切要求多一些萧长春式的党员和基层干部,因为现在太稀少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目光看历史人物,也不能因“今天”政治气候需要苛求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五十年代的萧长春没有象八十年代的人那样带头推行“生产责任制”,没有把土地按人口分下去,反而取消土地分红就否定他们。我坚信:中国农村的“四化”大业的实现,其骨干力量,绝非是重操旧业的马连福和弯弯绕,更不是马之悦、马小辫之流,而是思想和行动都跟上了时代变化发展的萧长春、马老四和焦振茂父女、焦克礼的一家人,以及他们用自己的品格和精神培育起来的后代们。
总之,我希望我们今天和今后,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历史,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历史人物:让他们受委屈,我们会吃亏的!
我赞成马老四作为重点评论对象,但觉得不评萧长春欠妥,萧长春是书的主人公,是“书胆”,回避对他的介绍,当然要影响对全书的评价。
我揣测这样回避的原由,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萧长春,他显得“太革命”了吧?也许认为他的一些行为即是“左”。我不赞同此种看法,要讲的理由,在前边一个问题谈到了,不再重复。希望从我国农村五十年代主要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和认识出发,把萧长春这个农民中的基层干部放在那个历史范围内加以分析。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农民曾经被压在“三座大山”的最底层;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这革命确确实实把千千万万个萧长春式的农民引上革命的道路;经过长期地锻炼,确确实实地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萧长春式、硬骨头的英雄好汉。没有这千千万万个英雄,“三座大山”怎么推翻的?政权怎么夺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又怎么顺利完成的?不论时代怎样变革,他们建立下来的丰功伟绩不能抹,不能改,永垂不朽、永世闪闪发光!
萧长春这样的农民是优秀代表和功臣,功绩不仅在历史,也作用于今天。他们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为实现他们信奉的革命信仰和奋斗目标,一切为公、不徇私情,堂堂正正,不做一点歪的邪的,这品德我们今天不需要了吗?他们对推动时代前进的人爱之深,对阻碍时代前进的人恨之切,为保卫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精神,我们今天不该崇敬了吗?到农村走走吧,看看大小干部利用职权刮的不正之风吧!我们党和人民,迫切要求多一些萧长春式的党员和基层干部,因为现在太稀少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目光看历史人物,也不能因“今天”政治气候需要苛求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五十年代的萧长春没有象八十年代的人那样带头推行“生产责任制”,没有把土地按人口分下去,反而取消土地分红就否定他们。我坚信:中国农村的“四化”大业的实现,其骨干力量,绝非是重操旧业的马连福和弯弯绕,更不是马之悦、马小辫之流,而是思想和行动都跟上了时代变化发展的萧长春、马老四和焦振茂父女、焦克礼的一家人,以及他们用自己的品格和精神培育起来的后代们。
总之,我希望我们今天和今后,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历史,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历史人物:让他们受委屈,我们会吃亏的!
这部小说的第一卷于一九六四年出版发行,正值“两个批示”下达和声讨“中间人物”之际,没等全书出齐“十年动乱”开始;加上其它原因,可以说没有什么“今天”还可以参考的评论文章。
我认为一部作品的生死,不决定于名家权威是否鼓吹撑腰。名家权威管得了文学界,管不着广大读者;能左右今天的人,奈何不了明天的人:到了明天,读者是否承认他的名和威还在两可之间,又怎能保险买被他们抬轿子抬起来的作品的帐呢?最为正经和牢靠的办法,是评论家独立思考,就作品论作品,让作品自己去说话,由作品自己的生命力决定自己的死活。
答问题其四,即我现在的动态。
这几年,由四件事对我的光阴平分秋色了,即生病、下乡生活、处理家务和写作探索。所以作品的数量不多,质量也不甚让我满意。
在《金光大道》之后,我又写了三部小长篇:《山水情》(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影,易名《花开花落》)、《晚霞在燃烧》(一九八四年《小说界》长篇专辑发表)、《乡俗三部曲》(一九八四年《春风小说双月刊》在连载)。一九八二年我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动手写自传体的长篇,后发觉不写一部反映“改革”题材的长篇,难以心安理得,所以暂停自传,正写新的长篇。
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肯定一部作品和否定一部作品,均非纯系个人之事,应该考虑到对我们文学事业的责任、对历史的责任。我本着这样的精神,回了你这封信。《艳阳天》是我写的,但它已是属社会所有。我本着负责任的精神,这样地口吐真言。相信你能理解我的心意。
信写得很长,却非是我要说的话的全部,只是就你的题而答题。我没谈《艳阳天》的“失”,并非它无所失之处;因为对它的“得”,我也没有去谈。我们只是交换一点点你所需要交换的意见。
病中动脑写字都困难,我不仅动了、写了,还操起我极不习惯的复写,而且随想随写,所以字迹潦草不说,想要表达的意思许多处并未表达清楚。复写的目的为留下底儿,精神略好,重看看,再修改一遍——有此必要的话。这样做有些失礼,再次请你谅解,请你批评指教。
注:这是浩然1984年10月9日写给《西北大学》学报张书省同志的一封信,此信与另外两篇文稿以《关于〈艳阳天〉与〈金光大道〉的通讯与谈话》为总题,曾在报刊发表,并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浩然研究专集》两书。
我认为一部作品的生死,不决定于名家权威是否鼓吹撑腰。名家权威管得了文学界,管不着广大读者;能左右今天的人,奈何不了明天的人:到了明天,读者是否承认他的名和威还在两可之间,又怎能保险买被他们抬轿子抬起来的作品的帐呢?最为正经和牢靠的办法,是评论家独立思考,就作品论作品,让作品自己去说话,由作品自己的生命力决定自己的死活。
答问题其四,即我现在的动态。
这几年,由四件事对我的光阴平分秋色了,即生病、下乡生活、处理家务和写作探索。所以作品的数量不多,质量也不甚让我满意。
在《金光大道》之后,我又写了三部小长篇:《山水情》(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影,易名《花开花落》)、《晚霞在燃烧》(一九八四年《小说界》长篇专辑发表)、《乡俗三部曲》(一九八四年《春风小说双月刊》在连载)。一九八二年我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动手写自传体的长篇,后发觉不写一部反映“改革”题材的长篇,难以心安理得,所以暂停自传,正写新的长篇。
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肯定一部作品和否定一部作品,均非纯系个人之事,应该考虑到对我们文学事业的责任、对历史的责任。我本着这样的精神,回了你这封信。《艳阳天》是我写的,但它已是属社会所有。我本着负责任的精神,这样地口吐真言。相信你能理解我的心意。
信写得很长,却非是我要说的话的全部,只是就你的题而答题。我没谈《艳阳天》的“失”,并非它无所失之处;因为对它的“得”,我也没有去谈。我们只是交换一点点你所需要交换的意见。
病中动脑写字都困难,我不仅动了、写了,还操起我极不习惯的复写,而且随想随写,所以字迹潦草不说,想要表达的意思许多处并未表达清楚。复写的目的为留下底儿,精神略好,重看看,再修改一遍——有此必要的话。这样做有些失礼,再次请你谅解,请你批评指教。
注:这是浩然1984年10月9日写给《西北大学》学报张书省同志的一封信,此信与另外两篇文稿以《关于〈艳阳天〉与〈金光大道〉的通讯与谈话》为总题,曾在报刊发表,并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浩然研究专集》两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