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小狗包弟》进教材,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选自于巴金《随想录》的散文《小狗包弟》,新进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随想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因其对文革的控诉,曾经一个时期,在某类人群中被吹捧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现在把它的篇章塞进高中教材,其目的不言而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以前,巴金的散文《灯》进入高中教材十多年,其思想性文学性并茂,给广大青年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巴金形象,但这次把一篇毫无文采艺术可言,甚至可以说粗制滥造的《小狗包弟》硬塞给学生,对巴金形象的破坏性很大,教材编者难辞其咎。
本文内容很简单,其思想所指也很明确。开篇叙述他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文革时一个艺术家养了一条狗,在批斗中被打,周围认识和不认识的掉头就走,只有艺术家的狗舍身护他,后腿都被打断了。艺术家关了几年后出来,买着肉去看望他的救命恩狗,才得知被打的狗因主人当时被关而绝食三天死去了。显然,故事主旨是说当时人际关系不如狗。当然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由这听来的故事于是引出了巴金和狗的故事,内容也很简单。巴金辗转得到一条日本种的黄狗,取名“包弟”,和巴金的感情很深,几乎是同桌而食,同席而眠。但此狗见到陌生人喜欢尖叫。巴金因为“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而把它送人了。因为和狗的感情太深,所以后来巴金一直受着感情的煎熬。
作为精读课文,其实一个课时就可以完成。
在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后,让学生简述内容和思想。果然,学生答出了如教材编辑者所要的东西:“文革动乱中巴金送狗,改革开放后心灵忏悔”、“巴金文革中,人狗未了情”等等。显然,学生无意中运用了他们政治历史课中所学的概念,而本文又正好写文革中事,所以,诅咒、控诉是不必经过大脑的。
但稍稍问一问学生,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叔叔伯伯是经过文革了的,你们有谁的父母谁的叔叔伯伯在文革中被打被关被折磨了?回答说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你们的父母叔叔伯伯,要么是农民,要么是工人,要么是干部,有的还是教师,或者医生。他们都是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的。可见文革中被整治的主要还是象巴金一样的一些大知识分子,当然还有一些官僚权威。
再问一问学生,本文中巴金到底被整治得怎么样了?课文中说巴金照样还在工作,还在开会,还在机关学习,还有工资,还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只是不能和他心爱的小狗尽情调情而已。
深入地问一问,象巴金一类的大文人,他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大家对当今文坛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文人是熟悉的,大家觉得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作品怎么样?回答说,现在的文人,象韩寒、郭敬明、余秋雨等等,都是为钱而写作,可以撒谎,可以胡编,可以用下半身想象,他们的作品简直就是精神鸦片。
可见,对某些作家进行一定的思想改造是否必要?当然,文人,特别是很权威的,他们大致性情癖好都比较特殊,随便摸一下,就会暴跳如雷,刻骨仇恨的。但文革中把巴金摸了一下,到底错了没有?
对本文的精读,使学生对巴金的印象有了某种奇怪的变化。所以本人深感新教材编辑者不负责任,选此文进教材,是对巴老的十分不敬。即使一厢情愿的不慎选入了,也不应该作为精读课文的。作为自读课文,让学生浅尝辄止地去骂骂文革,那该多好啊!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