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寒苦岁月
四、天缘巧遇
人与人的缘分,是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和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张怀英和陈永贵的缘分也是在他们俩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形成这种缘份的中介物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寨。
张怀英始终没有忘记,他和陈永贵的第一次相见,就是在大寨虎头山上的巧遇。1946年,他带着几个民兵到大寨的虎头山去观察地形。当时正是贯彻毛主席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有生力量,实行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作战方针。他们也在准备着撤离县城。当他从山顶下到半山腰时,忽听有人喊了一声:“张主任,你来做什么?”张怀英一看,迎面这个人30岁上下,中等个头,身体结实,额头上粗粗的皱纹,厚厚的嘴唇,他估计来人是大寨村里的人,便告诉他准备看一下地形,为战斗做好准备,并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岁数啦?”那人告诉他说:“我叫陈永贵,今年32岁,是大寨村里的人,当着个互助组的组长。”他刚才听了张怀英来介绍说是看地形的,就向他介绍了大寨虎头山的来历和地形,说:“张主任,你可不知道俺村怎么叫成了大寨?我不识字,可也知道一说大寨就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有人说是宋朝的时候就有军队住在俺村,也有人说是李闯王的军队也在俺村驻过。反正俺村是驻过军队的地方,还叫过大寨和小寨,虽然村不大,可军队还驻的不少,你看俺村这地方,还不简单哩!”张怀英一听,觉得这个陈永贵还挺有战略眼光的,便接着他的话茬说:“是呀,你们村不简单,要不,我来你们村干吗?”陈永贵又说:“历史上宋朝也好,闯王也好,传说他们都把大营设在俺村。你来看地形,也不能小看俺村,这虎头山就对打仗有利,”陈永贵说着,用手指划了一下,“过了那山往东走就是凤居川口,往西走就是县城。往南,一上蔡岭山就去了和顺。这可是进有进路,退有退路。”他还具体地说到,如果打仗,该在哪里进,往哪里退。还说他在去年土改时分了地,全家人的光景还过得不错。张怀英听他话说得虽然不多,但出口成章,看起来是个有诚府的人。此时张怀英就意识到,这个陈永贵现在是村里的好劳力,打起仗来必定是一个好战士。这只是一个最初的印象而已,但这个初次相识却拉开了他两人一生缘分的序幕。到了1947年4月初,淮海战役打响后,解放阳泉的正太战役也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向驻扎在阳泉、平定一带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正面攻击,同时,附近几个县的青年民兵人人参战、个个支前。张怀英此时的任务就是组织民兵准备担架队救护伤员,组织后勤保障支援部队作战等。有一天下午,张怀英正在检查各村调集来的民兵住宿情况,在县城的路上就遇到了陈永贵。他问:“永贵,你来城做什么?”陈永贵说:“我来城买点东西,准备参战。”张怀英问:“你也参战呀?”陈永贵随口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咱不参战谁参战!”陈永贵这句话尽管是随口说出来的,却反映了陈永贵的思想觉悟。这句话的确打动了张怀英的心,一生没有忘却。他在晚年写的《聊天录》中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在我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深刻地感到翻了身的农民是向着共产党的。这大概就是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的根本原因。”正太战役打了40多天,昔阳全县16万人,支前的人员就有4万,那么多人奔赴前线作战,那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难忘画面。他们都是为正规军的作战做后勤支援的。抬担架,救伤员,送粮送水,这里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案例,其中也有不少牺牲和受伤的支前人员。陈永贵在这场战役中也不减英雄本色。战斗结束后,陈永贵在评功会上榜上有名,也捧回了一纸立功的奖状。这是张怀英第二次与陈永贵的交往并产生的好感。从此他那脑海里常常浮现出陈永贵朴实的庄稼汉形象和典型的昔阳人的气魄。他忘不了陈永贵那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气度,那白毛巾下浓浓的眉毛,黑釉的脸堂,高高的鼻梁,特别是那厚厚的嘴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底,一直不能忘却。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