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大师的“院”和高尚全大师的“会”
云淡水暖
新华网5月27日有一篇报道,说“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人民网也把“袁隆平院士呼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作为“今日关注”的热点挂在强国论坛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以草民的观察,袁隆平大师着急了,为什么着急呢,为钱着急。
袁大师在人民网接受访谈的时候,有一段话说“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待遇比较低,条件也差,我们一再呼吁,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我们湖南农科院是一个公益性的单位,国家给我们的人头费是50%、60%,还有40%、50%要自己发展。我们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研究单位。要靠自己去赚钱,非常难。所以借这个机会,希望网友支持一下,把农业科学单位转变为全额拨款单位,免得工资发不出,焦头烂额的跑。”
从中人们不难读出许多的无奈与辛酸,星期天的央视《实话实说》播放的是对袁大师的专访,摄录地点在袁大师的工作单位“湖南农科院”,观众兼被访谈者多是袁大师的同事、学生们,从镜头中可以看出,现场的人们兼有农民般特有的朴实和科学工特有的清贫淡泊,不难想象,如果这样子的一批人,要被迫到“市场”上去“自己发展”费用,一是无“市场”之技可施展,二是缺乏起码的“经济人”素质。草民以为,这些头戴草帽,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的“准农民”,他们的擅长是在田间、地头劳作、观察、巡视、发现、提升,而不是挖空心思到处找钱。
但偏偏科研工作处处需要钱作为经费,袁大师的科研队伍一年四季到处跑,起码要有差旅费,家人要吃饭钱,孩子要上学钱。袁大师的第一代杂交水稻从1960年开始研究,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1973年,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5年左右开始大面积推广,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说,叫做“推广到哪里,哪里就摆脱了饥饿”,草民想,如果没有当时的财政拨款政策养活了袁大师及其科研团队,并且一“养”就是几十年,无后顾之忧,无住房、医疗、孩子教育、养老等生存因素困扰,袁大师们才能够一心一意搞科研,才有了后来举世惊叹的成就。而今日,袁大师及其科研团队还在继续为明天如何养活中国、如何养活世界作出努力的时候,却要先为如何养活自己而疲于奔命了,在经济建设的巨大成果中,就没有袁大师不大的科研团队的一块蛋糕么。
科研人员,特别是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出去搞“生意”,要么自己给商人骗了,要么倚仗商人,而商人去骗别人,这种事情在袁大师身上发生过,据《国际金融报》2005年报道,重庆市工商局查出,有数千公斤劣质种子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重庆分公司流出,据查,该公司是公司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东方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省郴州市种子公司等四家企业及袁隆平个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袁大师在这个事件中成了冤大头,被底下做生意的坑了,恐怕也是被类似的事情搞怕了,一个为农民服务了一辈子的科学家,居然被迫办起了什么“公司”,还坑农。难怪袁大师一有机会就大声疾呼“国家可以明确农业科研单位公益性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比照公务员待遇,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全额拨款,解决科研人员人头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袁大师的呼吁,有多少“上面”会听到呢。
在此,草民想起了另外的一个“事业单位”,其规格要“高层”得多,其人员多为精英贤达,这就是以“改革家”高尚全大师领衔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与袁大师任职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比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显然要气派得多,“宏观”得多,还有一点不同的是,高尚全大师的“会”棣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全额财政补助社团,换句话说,就是全额100%“吃皇粮”的,相形之下,袁大师的“院”,在经费来源上就要寒酸得多,50%左右的经费要自己出去“找”来。
草民不清楚,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这样的机构,在当今的经济体制的运行和构建中,起到了什么“研究”作用,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有什么可以与袁大师那样在自身的领域所具有的影响力的成果,或者看低一线说,有什么象袁大师在自己的领域那样的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项目。如果说,所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是“务虚”,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务实,那“务虚”的可以衣食无忧,务实的为什么不可以呢,草民还猜想,高尚全大师的“会”中,是不是都是公务员身份,而比照袁大师的属下们,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像事业的“四不像”身份,显得有些“奢侈”,袁大师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大呼“比照公务员待遇,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全额拨款”。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高尚全大师及其属下去“市场”,必定更加锦衣玉食,因为他们就是干这个的,草民对这一点不怀疑,因为有一条新闻,“审计署发表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中,…截至2005年底,发展改革委所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全额财政补助社团)用结余资金和下属单位上缴款共计220.99万元为12名职工购买了某保险公司’员工福利团体退休金保险分红型A’商业保险。上述做法,不符合财政部、监察部《关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的险种”,相当于这12个“职工”每人拿财政的钱达18万之巨为自己买了一份回报不菲的分红型保险,如果按照“新华人寿”公司的计算方法举例,如果“企业和员工各承担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5%,、企业与员工交费比为1:1,按年缴费”的话,员工退休时可以每月领取500元,18万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回报呢,看来高尚全大师的“会”搞钱是很有一套的。
袁隆平大师的“院”和高尚全大师的“会”的不同境遇,也许正放映了社会的一种浮躁与不平衡,国家能不能为袁大师这样的“院”网开一面,起码让这些老实巴交的农业科学家们,能够享受到与高尚全大师们一样的“全额拨款”待遇。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