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断送了我们村的农业机械化?
2009/1/7
我所在的村是苏北一个普通乡村,叫“东进村”,比一般的村大一些,有十个生产队,一千多户人家。80年代初我还很小,刚记事吧,只记得那时很穷,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家用电器,不过家家都有一个小广播,挂在墙上,一根地线插在地里,就能说话、唱歌。那时小广播的作用可不小,不但能传达县乡的政策指示,先进事迹,革全歌曲,村里有什么事情也可以通过小广播直接告诉村民。
虽然那时穷,我们村却有两台大彩电,一台在大队部“即现在的村委”,一台在学校里。大队部有一个很大的长方块型的院子,估计有5000平方米,村委办公室、会议室、广播室、民兵室等都在这里,村里还有电锯房、农具修理房、车库等。那时我们一群孩子喜欢到大队里玩,看农具修理房里车床,电焊时的强光还有那些电焊条头,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
记得那时大队部的院子里还停放着很多机器:有一台大马力的履带东方红拖拉机,及一些配套的深耕机、播种机、耙地机等。还有两辆解放牌汽车,四台50型大拖拉机和一些手扶拖拉机。那时候播种机等机器全部放在大队院子里,风吹雨淋日晒,生满了铁锈,我们一群孩子却喜欢爬上爬下地玩,全不想为什么这些机器“不干活”了呢?不知又过了几年,这些机器和村集体财产汽车等也看不见啦。。。。。
后来长大啦才知道,改革开放前我们村是很有名的村,县广播站经常广播我们村的事迹。那时我们县是机械化试点县,我们村又是机械化试点村。我们村的集体经济确实蛮好,有砖厂,有饲养厂,有锯木加工厂,家具加工厂,农具加工修理部,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有汽车运输队,有供销合作社,有中小学校,可以想象我们村在那个时期确不同凡响!后来也明白为什么那些机器会长满铁锈,“不干活了”,大包干后,每家每户一小块地又如何让这些机器去“干活”呢!现在倒好,30年过去啦,村集体财物都被卖得卖,包得包,村民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着几千年的古老耕作方式,甚至人工拉犁,扁担挑水,受着艰辛种点粮食。。。。。。
经常我想,如果当时不“大包干”,不要说过30年,就是过10年,我们村的面貌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农业机械化30年前已基本实现的我们村,为何变成30年后却还在重复着几千年前的小农生产方式?30年来我们村倒底是前进啦还是倒退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