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媒体上掀起了一股讨论“以房养老”的热潮。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若按国务院“意见”的提法,原本说的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而不是其他。称之为“倒按揭”,倒也无可厚非。但用“以房养老”来称呼之,其实是以偏概全了,因为有专家指出:以房养老其实还有其他4种形式。
要推行“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其实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首先是所有的个人或家庭只要有需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购得房产,这就使老人名下的房产成为可以自由支配的,而且完全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其次是住房的市场价格稳定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持续,这就意味着作为抵押物的房产的市场价值可预期,不会让金融机构因为“倒按揭”而陷入中国式的“倒次贷危机”。
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现实决定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只是一项非常“小众”的政策。就像媒体评论的那样:只适用于有房产的孤寡老人。因此,基本上不会对老年保障和老年服务的大局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既“小众”,就应该放手让市场去运作和调整,政府似乎没有必要为此兴师动众地出政策、搞试点。现在的舆论似乎对“以房养老”(其实应该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有点过度诠释了。有人怀疑出台这项政策是否意味着“以房养老”将会代替政府养老,这样的怀疑引出了一些情绪化的激烈意见。在网上,这样的意见还是值得中国社会深省的:“民政部长回应‘以房养老’是自愿自主行为,民众最担心的剥夺资产的疑问告一段落。在国外的常规养老手段在国内却掀起轩然大波,这说明互信已成基本难题。”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热烈地推崇这项政策。近日见报的上海市统计局一份调查报告给了他们底气。报告中指出:“采用反向抵押的按揭方式‘以房养老’,也受到大部分老年人的欢迎”。调查数据显示,有73.1%的受访者对“以房养老”表示“赞同”或“较赞同”,26.9%表示“不赞同”。这份报告没有列出受访者“赞同”的理由,却列出了“不赞同”的原因,诸如“‘以房养老’容易激发家庭矛盾”、“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不需要‘以房养老’”。接着,报道引用了一位家住杨浦区的82岁独居老人的话:“儿女还等着我的房子呢,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抵押掉”。老人认为:自己身体没有问题,养老金也足够,儿女们也会定时来看望她,没有必要选择以房养老。上海老人的表态显然是一枝独秀,在网上搜寻: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有12781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5.0%受访者选择把房子留给子女”。从各地的意见看:“广州?7成老人不想‘以房养老’”;“沈阳八成老人和子女反对‘以房养老’”;“杭州中年人多数反对‘以房养老’”……
作为学者或准学者,不管怎么力挺“以房养老”,也绝不要说过头话,譬如:“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开征遗产税后,‘以房养老’将成为子女欢迎的养老形式”,这样的言论只会对公众质疑的“图谋百姓住房论”火上加油。“以房养老”或“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只是一项非常“小众”的政策,千万不要随意过度诠释。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