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贺麟注),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9-120页)
【何新的评论】《论语》不能体现孔子思想
黑格尔关于孔子的评论说得有些刻薄。在这里他犯了一个错误,而这种误解今天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已经积非成是。
黑格尔的错误之处在于,其实孔子学说主要不是反映在《论语》中。《论语》不列于汉代的五经体系。自汉唐迄于北宋,《论语》只是一部提供给幼稚学童启蒙的非主流读物。
孔子学说主要在于孔子论列的“五经”体系。“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虽然也不是孔子的著作,但是是经过孔子亲自编撰的,孔子为这五部书下过毕生的力气,是其哲学(见于《易经》)政治学说(见于《尚书》)史学(见于《春秋》)文学和美学(见于《诗经》)宗教制度与教育思想(见于《礼经》)的系统体现。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这是误解,黑格尔没有读过孔子的著作《易经-系词》及《易传》,那里就有着深刻的、思辨的宇宙本体论思考。
但是后来不学无术的那个南宋腐儒朱熹读不通五经,他将五经简化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方入列而与《孟子》一起被尊为圣贤书。此前孟子还并不是什么“亚圣”。
[附注:《四书》乃朱熹编撰,其中“大学”、“中庸”出于《礼记》,乃子思的著作。《论语》、《孟子》皆不列于五经。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思孟学派,八分之一而已。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只是孔子不是孔孟之道。孟子抬头始于南宋,正式被朝廷封为"亚圣"则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时,距孟子去世已1800多年。在此之前孟子只是先秦诸子之一,一位平民思想家,今网语所谓“民科”。也就是说:所谓“孔孟之道”,不是2000年,存在不过4—5百年而已。文革当年举国批林批孔,批孔孟之道,盲人摸象,瞎批一通。]
明初没文化的皇帝朱元璋和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为了愚民政策的需要,弃五经而尊四书,以四书为八股取士命题。于是此后方形成明清所谓的“孔孟之道”(此前仅有儒学而并无所谓“孔孟之道”)。所以孔孟之道的出现距今不过500年而已。今人多以所谓“孔孟之道”而误解孔子的思想,孔孟之道也就是五四以来备受诟病的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伦理派儒学——亦即被明代的李贽、徐渭等非主流思想家奋力抨击的那种伪道学。
《论语》成为儒门的主流经典是孔学的悲剧。《论语》并不是孔子本人的著作,而且孔子自己并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书存在。《论语》是部分孔门弟子及汉代后人多次编撰和改编的。但是今人无学,多以为所谓孔子学术就是指这么一部《论语》。
黑格尔尽管博学,但他不可能研读孔子博大精深的五经体系。黑格尔只是对西方(小亚细亚、古意大利及罗马)的古代思辨哲学有极为精湛深入的研究。
然而黑格尔读过《论语》的德文译本(耶稣会士所译)。黑格尔以之与西方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较,他以为孔子的代表作也就是一部《论语》,因而做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仅就《论语》而言,可以认为黑格尔说得基本不错。《论语》一书多为断章取义的片言只语,涣漫浅薄,编撰体例没有内在逻辑。《论语》之内容与其时代前后相近的西方哲人柏拉图(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系统化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古罗马伦理学家西塞罗的“三论”(《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等)相比,颇简陋不足观。所以黑格尔对《论语》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今人尊儒而不明“道统”,不辨“今古”(指今古文经学的歧义)。每观当今之尊孔者不能通“五经”而学朱熹恶捧《论语》,到处兜售“心灵鸡汤”,时尚还加一点西洋参,有如头戴瓜皮小帽而配西装、朝靴,不禁以为很好笑也。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