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现任行长佐立克在今年6月底任期结束时确定不再寻求连任,世界银行会在4月底之前任命一位新行长。这位新行长具体是谁现在并不知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他或她很可能是一位美国人。因为依循旧例,世界银行新任行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则始终由欧洲人担任。
这种旧例反映的是20世纪、特别是冷战结束初期的西方国际经济基本格局。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欧洲,通过交换瓜分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大机构领导人的职务。由于当时美欧能够对于全球经济体系施加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种人事安排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有助于国际经济的全球治理。
然而,与20世纪相比,当前的国际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仍未消去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实际份额以及相应的影响力显著降低。与此形成对比,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大幅上升。如果在世行人选上延续旧规,将无法反应国际经济格局的现实变化,会打击新兴经济体的积极性,阻碍世界银行在全球体系中的作用发挥,也将因此不利于国际经济的有效全球治理。一个失效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于仍在经济复苏边缘挣扎的美欧国家,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如果观察如今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也可发现不合理之处。美国目前只拥有世界银行不到16%的投票权。如果新任行长继续由美国人担任,这意味着其他84%的投票权及其所代表的不同声音都被漠视。这显然不符合国际关系的民主准则,是一种本质上的国际专制。因此,对于新的世行人选,应该有新的“游戏规则”,不能再由美国人通过其国内政治博弈所产生,而应由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共同参与,采取“打破国别”的开放态度,按照公开竞争的原则进行选举。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候选人,只要德才兼备,并且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可以担任新的行长。无论最终得人选为谁,至少从程序正义上讲,这就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客观地说,要指望这次世界银行的新行长选拔程序就出现重大改变是不切实际的。真正的变革最起码要等到下一届世界银行行长的任命。即便如此,在未来两个月多月的时间里,中国还是要理直气壮地向美国以及其他各方公开表达此种意见,并且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不仅是争取话语权的实际体现,也是切身利益维护所必需。
一方面,表达这一意见可以提醒美国和欧洲,现存国际经济体系的相关规则是非常不合理的,必须要改革。中国会致力于推动这种改革。如此一来,美欧也会有压力,无法刻意无视中国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来进一步团结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凝聚新兴经济体的共识,为国际金融体系后续可能的重大改革积蓄长期力量。
此外,从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总裁任命一事上的经验来看,中国等国家在重要国际金融组织人事任命问题上的不满及呼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来自于法国的候选基金总裁拉加德女士在被正式任命前,正式访问了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等国也借此机会充分表达了重大利益关切。从拉加德上任后的举措看,中国及广大新兴经济体在基金份额改革上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和保证。中国可以把这一经验复制到世界银行。
英媒:中国争夺世行新行长遴选发言权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6日报道】题:中国想在世界银行人选问题上有发言权
中国已表示,下任世界银行行长应该按照择优原则选出。中国虽然没有提出候选人,但试图向该行行长历来由美国人担任的传统发起挑战。
罗伯特•佐利克昨天表示,他将在自己的5年任期结束后,于今年6月底卸任世行行长一职。关于潜在继任者的猜测集中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前白宫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身上。
新兴国家此前曾表示,把世行最高职位留给美国人的传统缺乏正当理由。有人猜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或许会推举一位候选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在新闻吹风会上说:“中方希望世界银行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举下一任行长。”
去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物色新总裁时,中国也是这种态度。这一职位历来归属欧洲人。然而,北京没有提出候选人,最终支持任命法国人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近年来,中国努力在国际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尤其是那些与金融和经济治理有关的机构。不过,眼下中国愿意暂居次席。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自2008年以来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前中国顶尖银行家朱民目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