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贷款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估计不会太好看。原因是,商业银行3月份收紧了信贷。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可用于贷款的钱发生了问题。“为了控制额度,总行开始实行单笔单批,放款只在两天内有效。一般报上去4亿,最后能批的只有2亿。”《南方周末》记者对10家银行的情况做调查时,广发银行杭州分行的人士对记者介绍了这样的情况。
调查显示,2014年以来,信贷额度的持续紧张已非个例,银行同业业务部的人士已经明显感受到。第一季度,国有大行和民生、兴业、招商等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市场上大肆抢钱,再通过保险公司或企业,将同业存款变为一般性存款,以缓解存贷比压力。部分银行因此提高了存款在考核中的占比,以招商银行为例,考核满分100,存款已经占到35分。而在2013年,存款占比约在25分左右浮动。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表示:“很多银行的存量信贷资产较多,受存贷比限制,因此头寸比较紧张。”中金固定收益部则将当前的货币和金融环境概括为“宽资金、紧存款”。即多的是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超储资金,缺的是负债端的一般性存款。
很明显,上述情况的发生与“余额宝”之类产品所带来了“金融空转”密切相关。我们或许应当了解一点银行的业务规则,才可以明白余额宝之类的危害。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银行75%存贷比管理。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只能投放75元贷款。这是中国银监会的硬性规定,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考核,任何银行都不得突破。万一突破,处罚非常严厉。
其次,计算存贷款的分母必须是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不能被计入分母。但是,余额宝之类的金融产品恰恰是将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余额宝之类的产品规模增加7000亿元,2个月的数量增长超过过去10年。如此巨额的一般性存款变成同业存款,它意味着银行存贷比的分母(一般性存款)大幅减少,而严厉制约了分子(贷款)数量的增长,因为如果分母减少,分子上升,很容易触及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
所以,银行只能严格控制贷款,哪怕放弃贷款增长,也不能超越75%的监管红线。
银行的行为必然导致两大结果:第一,贷款稀缺,利率上涨;第二,可贷资金减少,实体经济饥渴。实际上,3月份的PMI数据已经释放了企业钱紧的信号。而无论是企业钱紧还是贷款利率上涨,都将最终结果指向一个:宏观经济缺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担心,这样的事态如不能受到控制,结果将是中国经济失速,出现断崖式下跌。
招商银行一家分行的副行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今年总行下达的信贷指标与去年持平,没有新增。但每年都有利润增量的考核。既然不能新增贷款,就只能提高客户的成本,来完成利润指标。” 换句话说,只有提高利率,才能争取到规模。“资金价格上浮不到20%根本不会放款,还要评估企业贡献度,例如存款贡献、历史贡献,以及是否在本行结算等等。”浦发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放款时间也要按照价格高低排序。
这就是事实。奇怪,面对余额宝之类如此干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稳定、明显拉高实体经济的成本、明显违背中央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五项原则”的产品,央行却采取极大的宽容态度。一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样子,一味用鼓励金融创新和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名义掩盖余额宝“金融空转”、危害全民利益的事实。这是为什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