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国耻多逢腐败时……
【中日甲午战争】时逢120周年。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自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始,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畏惧并顺从日本的暴虐与胁迫)签订《马关条约》结束。甲午战争大致可分为海陆两个战线及三个进程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陆、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第二阶段: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我国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我国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令人:怒、惊、悲、恨!
【中日甲午战争】及其《马关条约》是日本军国主义猖狂侵略、屠杀、劫掠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满清政府腐败昏庸、妥协投降、卖国苟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蒙受的巨大灾难和耻辱;是炎黄子孙心灵深处永远的耻、痛、恨。
历史发展过程常有相似之处。在美帝的扶持下,在经年累月的持续挑衅试探得逞之后,如今日本政府悍然侵占我国领土、领水、领空;或明或暗的否认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滔天大罪;大摇大摆的参靖;大张旗鼓的扩军备战;大大咧咧的剑指中国……
前车之鉴、足以为训。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今大多数媒体尘封着一些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张扬着片面、浅薄乃至荒谬的论点,歪曲着历史的本来面目。
现今的不少“史料”以偏概全的扭曲历史事实,故意规避在当时中日两国总体经济力、军力对比是中方优势的基本事实;故意规避在甲午战争的绝大部分战役中,清军具有本土和领水内作战优势的基本事实;故意规避慈禧、李鸿章一贯崇洋媚外、妥协投降的基本事实。
现今的不少“史论”云山雾罩的歪曲历史是非,成心夸大或拘于败因中的细枝末节以掩饰满清政府卖国主义路线和腐败政治是根本败因。要么歪说“闭关锁国是招致列强侵华之因”;要么狭说“经济落后、军械简陋是清朝挨打之因”;要么瞎说“太平天国、捻军作乱致使清朝弱于日本”……
在完整、严谨、权威的史料基础上,真实、准确、深入的分析甲午之败的原因,既不困难又很有意义。
一、甲午战前的历史背景
1、日本的既定国策
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产业革命出现高潮。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急需占有资源、充实资本、输出商品。加之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为此日本上下统一思想,厉兵秣马、真抓实干,紧锣密鼓的进行全方位的战争准备。
2、清廷的昏昏噩噩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肆意欺辱中华民族,残酷压榨中国人民。清廷既腐败昏庸,又崇洋媚外。官场中派系繁杂、尔虞我诈。官员贪污腐化成风,政事衰败。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图自强”的“洋务运动”。满清政府幻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在继续维持清廷腐朽、卖国反动政治路线的前提下,通过购买的方式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以“富国强军”,力图振兴晚清地主阶级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因此其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向欧美看齐。
1875至1894年清廷从英、德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其中包括当时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清海军在拥有“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的基础上,于1888年又建立了“北洋水师”。清海军时为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而日本海军被【武备报】排名为世界第十六名。为此清廷得意洋洋、自大轻敌。
实则,清朝国防军事外强中干。思想麻痹、训练懈怠、军备废弛、军纪松懈、互不协同、军费严重不足。很多将领腐化堕落、贪生怕死。很多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低下。
3、列强的贪婪野心
国际上时逢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法国企图利用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在华利益;俄国想要浑水摸鱼、随机应变,趁机扩张在华利益。因此列强默许、纵容日本侵华。这些国际条件就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因素。
4、日本在甲午战前的对华侵略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计划完备、程序明晰、准备充分的。
(1)日本吞并琉球、进攻台湾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并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
继而,日本利用1874年发生的琉球人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 借口保护“琉球属邦”,大举进攻台湾岛。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2)日本侵略朝鲜
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排斥在外。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了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
1884年,日本支持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5、狼王与猪帝
(1)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军备造舰费用。日本举国上下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一些技术指标超过了清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2)而此期间的清朝虽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舰只。到甲午战争前,清朝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0年以后,军费奇缺,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所用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1894年(阴历十月初十)逢六十寿诞。早在1892年,光绪帝即颁谕,提前近两年为慈禧的六旬生日作准备:“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并计划拨银3000万两,为其“祝寿、建园,颐养天年”。
“慈禧祝寿”实际究竟花了多少银两?《藏园群书题记》载“用银至七百万两”。一些学者认为《题记》对耗银归纳不全,至少应在一千万两。还有说二年三千万两已用尽的。
志在“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侵略扩张的日本明治天皇,与甘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相比,狼、猪对照何其鲜明。
二、战前中日两国战争实力对比
1、基本国情对比
(1)
人口 年国民生产总值(折白银.两) 年政府财政收入 (折白银.两)
中国:约4.1亿 约17.05亿 约8867万两
日本:约0.4亿 约 2.94亿 约5780万两
(2)甲午战前,中国的综合经济能力比日本要高出许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年进口额1.7亿日元,年出口额9000万日元,年财政收入近8000万日元,(注:货币单位是日元不是白银)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日本除了铁路、航运、纺织业远比中国发达外,重工业还很薄弱。钢铁、铜、煤、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经过30多年的洋务运动,特别是在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军工的生产能力上,中国都远超日本。
2、军事力量对比
(1)两国基本军事力量列表
陆军 大口径野炮 海军战舰 鱼雷艇 总吨位 海军 战时兵源
(人数 ) (门) (艘) (艘) (人数) 动员能力
中国 (至少)80万 至少1000门 78艘 30艘 83900吨 1.5万 800万
日本 22万 至多300门 32艘 24艘 72000吨 2万 80万
(2)百余万陆军 千余门大炮
清朝陆军:
甲午战前,清朝陆军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美国认定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们也洋洋得意,曾在奏报中自豪的写到:“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单从人数和装备上看:清朝陆军无疑在世界前三名之列;而日本陆军则实力单薄、默默无闻。
甲午战争爆发前,有人认为中国海军可能弱于日本。但在中日陆军实力对比上,国内外则几乎是众口一词,都认定由于实力悬殊,中国陆军战胜日本不会太费力。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并在与西方军队、“洋枪队”共同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洋枪洋炮”的杀伤力。遂在清军中组建洋枪队、洋炮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陆续淘汰了老式军械,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工企业仿制西方的近代枪炮。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军引进了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及生产技术,又一次更新着陆军装备。
甲午战争前清军有7支武装力量:八旗、绿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
八旗兵:八旗制度是满清军事、经济、行政的综合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至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理论上是清朝的中坚战力、军力核心。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旗兵驻京城四周,保卫皇宫和京师。驻防八旗分驻各省要冲地点。全国八旗兵力约为25万人(其中驻防北京和直隶148200人;驻防东三省45117人;余驻他省)。
绿营兵:绿营兵是清廷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但东3省不设绿营)。绿营分陆营和水师两个军种,陆营设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兵种。绿营编制人数60万人左右,实际兵力一般至少保持在50万人。
清廷以八旗和绿营军队为经制(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常备军。
湘军与淮军: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地主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除陆师外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湘军在攻打南京时总兵力已达到12万人。后曾国藩主动裁军,但水、陆师至少共保留2万人左右。湘军实行募兵制。
淮军是李鸿章奉清廷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地主武装。同治四年发展到6至7万人。
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武装,战斗力强于八旗和绿营,清廷视其为正规军。
防军与练军: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从湘军分兵2.5万人,防守南京和安徽,清廷称其为防军。
同治五年到光绪九年,各省督抚从绿营中挑选一部分人照勇营办法不用刀矛弓箭,换用洋枪洋炮训练制兵,称练军。防军和练军成为清朝的正规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勇营部队,以及模仿勇营制度挑选绿营精锐改编训练成的练军,总数为459367人。
清海军:(后叙)。
甲午战争前,清陆军的规模非常庞大,达到100余万人,装备较好。但在这百万军中,只有勇营、练军才是真正的战斗骨干。战前,据日本参谋本部估计,在约为100多万人的中国陆军总兵力中,唯有勇、练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战前比照日本陆军,清朝陆军的炮兵具有数十倍以上的优势。当时清陆军装备大炮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我没有查到明晰、权威的史料。但,清军仅在甲午战区内就有超过千余门的要塞重炮和野战大炮。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时为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既有固定式的要塞重炮。更有大量的野战炮。清朝除了大量外购先进大炮外,当时清朝军工企业既能仿造部分先进型号的外国火炮(如格鲁森式线膛后装架退钢炮等),又完全可以批量自产质量较好的中国近代火炮。
日本陆军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较小口径的老式德国克虏伯炮。1881年大阪兵工厂仿造意大利等国2种青铜架退式火炮成功。其中包括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1887年后,陆续装备全军部队,日陆军野炮总量不过300门。这些老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清朝陆军新式钢炮。
甲午战争中,清军仅在甲午战区内丢弃的近代化大炮就有千余门。
大连有海岸炮台5座,陆上炮台1座;紧靠它的旅顺有海岸炮台13座,陆上炮台17座,守军共2万人。拥有重、大炮120门以上,其中包括许多240毫米的克虏伯远程巨炮,炮弹则有240万发以上。然而李鸿章安插的亲信守将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坚持在炮台的爱国官兵,终因无人指挥而败北。众多巨炮和巨量弹药几乎不战而落入日军之手。
烟台、威海海口各炮台装备了数量众多的先进火炮。
烟台有各种口径的大炮27门,均是后膛钢炮,其中22门是快炮。
威海卫由于是水师提督衙门的驻地,各炮台配备的火炮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均属上乘。据统计,该地25座炮台,共配备进口的各种口径的平射炮、地陷炮、行营炮、曲射炮达167门,且炮弹充足。其中280毫米巨炮至少有10多门。在威海卫炮台,李鸿章安插的亲信守将同样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日军用清军留下的炮、弹,猛轰北洋水师,当即击沉数舰,最终封锁了了北洋水师。
日军24000余人冒严寒在荣成涉水登陆,普遍冻伤,手脚严重冻伤的很普遍。且粮弹不济,然而在延续数日的登陆期间,山东半岛驻军有2万多人,却没有主动攻击日军。威海卫炮台守将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
当时贫困的日本根本无力购买有效击毁中国炮台和北洋水师的贵重巨炮,装备先进巨炮的清军反而挨打被歼,这正是对“靠钱购买近代化“的绝妙讽刺。
甲午战争中,清军不仅战场上望风披靡、连连溃败,而且还表现在每一次“溃退”均“弃军而走,器械尽失”。这不仅削弱自己的装备实力,而且反过来大大加强了日军的装备实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壤战役,清军丢弃大炮48门,步枪1万余枝;鸭绿江防之战,丢失大炮78门,枪4400枝;大连湾、旅顺口失陷,日军缴获大炮270多门,枪600枝。以上数处清军遗弃的炮弹达数百万发,子弹达4000万发以上。
另据日方统计:日军在牙山、平壤、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大连湾、旅顺口等地,一共缴获大炮607门、枪7394枝、炮弹267.17余万发、子弹7745.8万发。其后,在牛庄、营口、威海卫、澎湖等地清军遗弃的火炮亦达数百门;枪枝、弹药更是不计其数。而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日军仅仅消耗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
可见甲午战争中清军仅在战区内丢弃的大炮就在千余门左右。李鸿章曾哀叹,淮军部队遗弃大炮,“令我寒心,再发再弃,当如之何!”
日军将缴获的清军武器特别是大炮投入战斗,大大加强了军力。
如旅顺口之战,日军以所得“卫汝贵部”快炮,登山俯击清军炮台;威海卫之战,日军攻占沿岸炮台之后,即掉转炮口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田庄台之战,“是役,我海盖间历战所失行营野炮无虑百余尊,尽为倭人攻具,列辽河南岸,数倍我炮。”在日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清军势不能支,乃“大溃西奔”。
战前,清军的枪械比日军先进。
1894年7月,编修曾广钧曾上一呈文,文中部分地汇总了战前清军制造、购买先进枪械的情况。
曾氏称:“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购办不可悉举”。他把中国陆军使用的枪枝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和外购的毛瑟、梯尼、哈乞开斯、黎意(可五子连环发射)】等五种。并称毛瑟和马梯尼“江南军装局存储极多,弹子亦复不少。有由淞沪陆军八营遣撤后缴出者,有尚未开箱者。”乙等枪有【英国马梯尼、十三音云者士得】,“此二种中国购置亦复不少”。丙等为美国林明敦,“系美国旧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万杆,除已发各营外,实存六十余万杆。”而且上述枪支“已购之弹子尚属山积”。
在70—80年代,包括内地省份如江西、贵州、云南的清军,都基本上装备了近代枪炮。70年代以后,西方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我国,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清军部队。导致清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清军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清军是亚洲第一个装备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的国家。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在平壤战役中,日方曾记载清军使用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
日军的枪支性能远落后于清军。直至1904年日陆军使用的主要还是国产的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
(3)清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
清朝海军:
战前,清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5艘;总吨位41200吨;战员6500人。同时还有练习舰、辅助舰艇、后勤艇数十艘。是清海军的主力。其军舰绝大多数都是从德、英订购的先进战舰。
南洋舰队是清朝在1875年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具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17艘,总吨位约2万吨。南洋舰队舰艇多为上海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制造。
福建水师在1884年的中法马尾海战中,11艘军舰被法国舰队击沉了9艘。战后自己建造了两艘军舰补充军力。在甲午战争中,福建水师在缺乏舰艇及经费的窘境中仍有战舰“福靖”和“琛航”可编入舰队战斗序列。还有一批舰只可作为侦察、运输等辅助舰船使用。
广东水师共有舰艇37艘,总吨位1.1万吨。
战前,清海军拥有鱼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国制造,1艘由英国制造,2艘中国自造。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伶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总的看清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8.4万吨排水量。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