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思考研究·
养老“双轨制”导致不同群体退休金可能相差数倍
退休了,为啥还不轻松
由于制度设计等历史原因,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了“双轨制”的现状,多数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存在着较大差距。
双轨制造成的收入之差究竟有多大?这种差距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改变养老双轨制又有多难?
“双轨制”下,不同群体间的退休金相差大
每月从银行领到1000多元养老金时,65岁的退休职工刘学坤总是百感交集:养老金是多年工作的回报,是国家对自己贡献的认可,这让他很欣慰;可养老金数量毕竟不多,单靠养老金,日常生活都很难支撑,更不必说大病大灾了。
刘学坤住在山东某县城边缘一个普通的院落内,和周围的农家没什么不同。妻子患糖尿病多年,眼睛已近失明,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37岁的儿子跟别人跑运输,一个月难得回几次家,收入不高。13岁的孙女刚上初中,刘学坤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得接送孩子,承担孙女大部分的学习费用。
上世纪70年代初,刘学坤以“亦工亦农”的身份,成为该县国营饭店的一名学徒,1982年才转为正式工。1987年,借着“农转非”政策,妻子、儿子也吃上了国库粮,他从县国营饭店调进了毛巾厂。可是,“公家饭”吃了没多久,国企改制大潮铺开,刘学坤下岗了,提前办了内退手续。
此后,刘学坤自己开了个小饭馆,一边做着小生意,一边自己交养老金。2006年,他正式退休,领上了养老金,如今,养老金虽几次上涨,每月也只有1100多元。
刘学坤说,养老金虽然不多,自己也能接受。可同时出来做工的,有的后来转入民政部门,工作时不仅不用自己交养老金,退休后每月能拿3000多元,“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差距这么大,我实在想不通。”
由于制度设计等历史原因,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了特殊的“双轨制”,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的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在“双轨制”养老模式之下,工作性质相近、年限相同的职工,从企业退休和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可能相差数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200元,尽管国家近年来对企业养老金进行了调整,但预计今年企业养老金的平均水平也只有1400元,这给人的生活、心理带来巨大影响。
天津的陈霞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条件:父母都是退休公务员,自己在一家国企工作,女儿在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上班。但一谈起养老,陈霞同样忧心忡忡:“我们所在的企业效益虽然不错,但退休后和公务员的待遇同样没法比。”
按照现在的标准,像陈霞这样相当于科级干部的主管在退休之后,每月的退休金再加上公司根据工龄、级别发放的补贴,拿到手里总共也就3000元左右。而同为科级干部、但以公务员身份退休的陈霞父亲的退休金每月至少也有4000多元,而按陈霞的话说,“这还是因为老人退休得早,现在退休拿得会更多。”
“我已经快50岁了,没几年就要退休了。如果退休金太少,老了连看病都困难,更别说什么旅游、保健了。”陈霞说,“我现在就开始节衣缩食,给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
由于向往稳定的养老保障,仅有1.2%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农民
养老双轨制,不仅直接影响人们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再考虑自己的兴趣、自身情况和岗位的匹配度,而是一窝蜂地涌向了工作相对稳定的行业。
王雨曾是北京一家重点大学中文系高材生。2008年本科毕业后,她进入一家知名的时尚杂志工作。优厚的待遇、惬意的工作环境曾让她成为不少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去年,考上了公务员的王雨放弃了所有这些光环。
面对记者的疑惑,王雨显得很坦然,“别看我在那里月薪上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拿到手的收入实际上已经大打折扣。现在市场化媒体竞争激烈,前景不可预期。公务员可以给我一个稳定的职业生涯。”
王雨还表示,和她持相近观点的同学绝非少数,特别是随着年龄渐长、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大家都说,职业发展、个人兴趣都是浮云,稳定、能养老才是王道。”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如今年轻人在择业中,重政府轻企业、重白领轻蓝领、重城市轻农村等现象十分常见,“除了与就业环境、职业选择、工资待遇等相关外,与双轨制退休模式必然有关。”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在对全国286个城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的调查中,2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另有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选择让孩子当政府官员的占11.6%;而选择让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仅为1.2%。
不少网友直言:之所以选择体制内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铁饭碗”的“安全、稳定,不用担心老了以后的生活。”
“铁饭碗”的巨大诱惑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找工作时把目光投向了更稳定、更保险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公考热”就是证明。
随意点开一家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网站,最热门的版面和帖子大多和公考有关。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后几年不就业、专职在家复习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公考族”。
天津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刘维退休后,每月的养老金只有1800多元。因为女儿大学还没毕业,未来还有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这些年她一直在一家服装店帮忙。“现在就盼着自己老得慢一点儿,还能再多赚点儿钱。”
谈到女儿的工作,刘维铁定心要让女儿考公务员:“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直到考上为止。”她对记者说,“就算找到工作,也得让她考公务员,以后不能再像我这样老了受罪。”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富差距、保障困难职工正常生活的重要之举
年初,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高达94%的网民认为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不合理。网友指出,改变养老“双轨制”,是消除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家表示,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产物,其不公平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从退休前的个人缴费来看,企业人员要缴纳养老保险,公务员不用缴费。
现行企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由企业缴纳的统筹部分占工资总额的20%,企业职工所缴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多少与个人和单位的缴费额直接相关。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压力大,在职职工工资多数偏低,缴费额度较小,这直接导致职工退休后养老退休金普遍低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
二是从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来看,退休后,企业人员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公务员却能达到90%左右。
也就是说,即使退休前工资相差无几,退休后公务员养老金将是企业人员的1.5倍。在有的城市,公务员退休金和企业人员退休金甚至相差4倍多。
为了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差距过大等问题,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总体看,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翻了一番。但企业职工与公务员退休金的差距仍未明显缩小。
原新表示,从全球看,一国之内不同人群、行业间存在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正常的,许多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关键在于所有模式的执行效果应该是基本公平、公正的,保障全社会每一个公民老年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各类生活困难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让每个人生活得踏实,是制定和实施老年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目前看来,双轨制造成的差别确实过大,有失公平。
“发达国家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有明确的理念:维护全体老年公民的利益,保证公民平等,所有老年公民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都有权享受基本养老金,不论其有无其他经济来源,也不受其退休前的工作成绩和家庭状况的限制。”原新对记者说。
什么是养老双轨制(延伸阅读)
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按企业单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养老双轨制。
1.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养老保险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按现行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单位缴费基数的20%,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为个人缴费基数的8%,其缴费基数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
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年金等。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机关以及多数事业单位养老费基本上由政府财政或单位统包,实行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发办法。职工退休时按照本人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与在职人员工资调整同步进行。(记者杜海涛 靳 博)
期待养老保障更公平(市场漫步)
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仅事关老年人的利益,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何使养老制度更合理、更人性化,是当下应尽早解决的问题
“穿着蓝格的围裙,戴着雪白的帽子,纺织女工像快乐的燕子一样在织布机前来回穿梭;下班后呼啸而来的青年工人,把自行车铃摁得震天响……”大凡40岁上下的人,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工人题材的电影里常见的镜头。当工人,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理想。
时光荏苒,电影中的主人公转眼陆续到了退休年龄。当年的欢声笑语变成了落寞的背影。作为“80年代的新一辈”,他们经历了企业改制、下岗等一系列社会变革,而微薄的养老金,更给他们的退休生活增添了烦恼。
退休了,本该安享晚年。但是,真正退休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因为工作单位不同,拿到手的退休金却有很大差别:与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相比,企业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少很多,甚至不及前者的一半。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我国退休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公务员(包括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为分野的“双轨制”。前者的养老金由财政支付,后者的养老金由职工个人和企业承担。这种分野,是导致不同人群之间养老金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双轨制”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公。同等学历、同等技能甚至同等贡献的人,仅仅是因为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退休后就不能得到同等待遇。这种因身份、体制等标签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一大问题。
“双轨制”是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绊脚石”。由于退休待遇差距很大,影响了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万人争宠的“香饽饽”,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总是乏人问津。一些人明知不适合、不能发挥特长,也宁愿赖在国家机关,不愿意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当然,在看到“少”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多”的一面。企业作为与国家机关完全不同的主体,采取完全不同的薪酬制度。当下,一些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其在职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公务员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企业高管更是收入不菲,退休职工的养老福利水平也不算低。这种因资源独享、改革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收入分配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稳步推进。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临近,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仅事关老年人的利益,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尽快使养老制度更公平、更合理、更人性化,是当下应尽早解决的问题。 (北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17q9p.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