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样的帖,让人心酸又心痛
昨天先在新华网看到下面这个贴——
在中国,有一个拖田的女人
:蔚蓝之蓝 于 2010-07-13 16:21:50 发表
5月份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她正在田里干着本应由男人赶着牛或者由农机具干的农活。我叫陪同的人拍了下来。后来去她家见到她得了食道癌的丈夫,才知道她是他的老婆。后来单位来人时去到她家时,见到她一个人,丈夫已经离世。单位同事给他一个装有1000元的信封时,她嚎啕大哭。
四川盆地有大量的丘陵地区,人口总数站全省60%强,在这些地方,现有的农机具不能发挥一点作用。犁田使用的还是唐朝人发明的曲辕犁。这个女人是拖不动曲辕犁的,所以只能拖竹耙子。
接着又在人民网看了[lym258369]网友转帖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国农村留守妇女4700万 独撑家庭生存状态堪忧》,其中说到: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其生存状态堪忧: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担起干农活的重任。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内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单亲的“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精神空虚孤单,情感易于抛锚,家庭危机四伏。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留守女人除了忙农活照顾孩子和老人外,成年累月与寂寞相伴,一两年甚至三年五载难见丈夫,长期“守活寡”,有些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有网友说,看这样的帖,让人心酸又心痛。心酸的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的农业的重担竟然要妇女老人担起来,竟然还会出现女人拖田的现象。心酸的是,如果当年的集体不解体,即使部分劳动力需要外出打工,也可以分工合作统筹安排,不会让妇女、老人和孩子受这样的苦。可是,一个小岗村的坏榜样,把共产党辛辛苦苦组织起来的农民搞成一盘散沙,搞得农村问题成堆,虽然中央高度重视,年年下发一号文件来解决三农问题,然而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状态堪忧”。
面对无数的事实,一些人还在咬着什么“集体生产养懒汉”“分田单干解放了生产力”不放,有意思的是,文章中有一段说了“有了互帮组 干活不再苦”的情况:
最近,我下乡到江西赣县南塘镇犁源村时,看到村里的妇女“劳动互帮组”在田里劳动的情景:数十位留守妇女聚在一起,或锄草、或松土,谈笑风生。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妇女告诉笔者:“大伙儿在一起劳动,劳动强度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大伙儿一边劳动,一边聊天,一点都感觉不到疲劳。”
近年来,农村男劳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女耕男工”成为农村家庭的普遍模式,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了整合劳动力资源,江西赣县农村许多留守妇女自发成立了“互帮组”,相互帮忙,一起轮流干各家的农活。该县农工部、妇联等单位也免费为“互帮组”提供技术服务,并组建新农村俱乐部,在“互帮组”之间开展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目前,该县已有“互帮组”近800个。
不知道那些鼓吹“分田单干”的看了这个报道有什么想法,会不会认为她们又在走回头路了?大于的想到的是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