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特殊历史时代必然会有特定的时代产物。而自从文字被发明以来,这些都被以文字的方式记述下来,成为一些特定时代的特殊化标记。即如提起唐代,我们便会想起唐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白话小说等等。而在“特别是”的当下,在网络深入寻常百姓生活的今天,由于私有化改革所致使的社会各阶层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代表各利益阶层话语权表达的“网帖、网文”也大量呈现。而这些网文其实还都是以政治与思想评论的方式反映出来。也由于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从而给每个人都有了合理表达各种诉求的可能与空间。其实这些网文还都是以政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观其当下流传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确有必要进行关于政论写作常识的普及。这也是写作该文的目的之一。
一:什么是政论?
政论,是政治论述文的简称。从形式上看,它是论说文的一种;从内容和作用来看,它和政治密切相关。政论要从一定的政治立场出发,明确回答现实中的政治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确定地表明自己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见解和观点。
一):狭义政论和广义政论
政论一般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1.狭义政论,专指论述政治问题的论说文而言。只要是直接评论现实的政治问题的论说文,不管其名目如何,叫“政治评论”也好,叫“社论”也好,叫“专论”也好,叫“声明”、“宣言”甚至“电报”也好,都属于狭义政论的体裁概念。据粗略统计,已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共收入二百二十余篇文章,绝大多数是针对我国各个革命阶段的政治问题而作,但这些文章的样式竟多达三、四十种。可见狭义政论的样式是相当繁多的。
2.广义政论包括的样式更多。大体来说,凡是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论说文都可称之为广义政论。这里所说的政治角度,就是说要求把问题提到政治(即一定阶级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政治路线、策略和任务等)的高度,进行观察、研究和论述。这应看作是广义政论和其它种类论说文的一个基本分界线。广义政论包括而不局限于论述政治问题,其它各种社会现象也完全可以作为它所评论的对象或范围。
区分广义政论和社会科学论文,比较困难,因为社会科学论文多与政治有关联。这就有必要在上述那些分界线的前提下,再提出一些补充性的界限来。首先,政论的现实针对性极强,这和《资本论》一类的社会科学论著是有所不同的。后者虽然也是和当时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有密切联系,但并非针对某一具体历史事变,发表时间的限制也不严格。其次,政论虽然也可能涉及某种专门的社会科学问题(例如哲学或文学等问题),但其专门化、系统化的程度要比社会科学论著弱得多。譬如同是谈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政论和科学教科书或哲学专论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差别,前者更密切地联系现实斗争,有重点地提出和阐述问题,后者却要求有更高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再次,政论不允许以商讨的口吻阐述问题,它所发表的见解必须是确定的,而社会科学论文却带有一定的学术讨论性质,因而发表意见可以留有商榷的余地。
当然,有一些社会科学论文,例如语言学、逻辑学等等学科的论文,和广义政论的界限,一般来说还是容易区分的。
以上划分政论和其它种类论文的界限是相对的。实际上有些文学评论、哲学论文同时又是很好的政论。这种文章体裁样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是客观事实。因此,在判定一篇文章是不是政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而不能指望靠简单的定义、界说全部解决问题。杂文,像鲁迅的杂感、社会小品,高尔基的文学政论等,本来也应看作广义的政论,只是因为它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一般又习惯于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来看待,于此,在这里就不多作讨论了。
二):政论的主要样式及其作用
根据上述理解,现在把广义政论的主要样式大致划分如下:
1.从文章的代表性或政治分量来划分,有代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或同级报刊而发表的文章和文件,如社论、编辑部文章、一部分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报告、讲话(包括开幕词、闭幕词、悼词等)、宣言、声明、重要会议纪要或公报等;有个人署名的文章,如一般政治论文、某些专论、一部分读经典著作的体会文章、政治批判文章以及思想评论等。
2.从文章内容划分,有思想评论、政治评论、国际时事评论等。
3.从文章篇幅划分,有长篇专论和评论,也有短评和小言论等。
思想评论,我们认为是广义政论的一种常见的类型,不必当作独立的问题处理。考虑到一般人写思想评论的机会较多,将在其后单独设置关于思想评论,以期说清这个问题。
政论样式繁多,它的触角可以伸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用途是相当广泛的。大而言之,政论是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尖锐有力的武器,可用来宣传马列主义真理,批判资产阶级谬论,批判和纠正错误的政治倾向,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行为,以使得更多人们明白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小而言之,政论又是很灵活方便的思想教育工具。可用来宣扬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尚,优良的工作和学习作风,揭示先进典型的教育意义,指导某项具体工作,或者反过来批评这些方面的不正确思想和做法。
尤其是在当下特殊时候,在资改、西化、普世思潮的不断侵袭下,要保卫社会主义这块思想舆论阵地不被丢失,政论更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所以,也就单独提出这个问题,以期抛砖引玉,更希望每一个能读能写的同志都应该掌握政论这个工具和武器。
三):政论有以下基本特征
1.政论的政治性
作为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的重要宣传工具或武器,政论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阶级性和党派性,超阶级超党派的政论是不存在的。历来个阶级的政论,都是当时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或与这种斗争相适应的思想斗争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斗争,各阶级和各政治集团都利用政论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思想、意志或利益。因此,每当社会发生大的变动、或者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复杂化、尖锐化的时候,政论往往也就在文坛活跃起来。
即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呼应着那时大变动的社会现实,思想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壮观现象。在当时产生的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已经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要求的、粗具规模的政论或政论的因素。秦,特别是两汉以来,更出现了内容相当充实、结构益加完备的古代政论。这些政论以论、说、书、表、奏、疏等多样化的体裁,申诉各种政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于巩固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治起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到了近代,随着外国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没落,政论被更加广泛地运用起来。其中太平天国领袖的一些著述,作为农民革命的理论准备和战斗宣言,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强烈的战斗精神,这也是不能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政论相提并论的。其后,从资产阶级改良派到革命派,也争相拿起政论的武器,评说国家大事,鼓吹政治主张;他们的文章在政论发展史上应占据一席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的革命政论(如李大钊等人的政论),是以崭新的思想光彩和斗争风格问世的。它们吹响了宣传马列主义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在我国政论史上划出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写出许多闪耀着马列主义理论光辉,充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高质量政论。《毛泽东选集》中许多篇章已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真实而生动的历史记录。
在国外,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的政论发展历史,同样是和他们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历史息息相通的。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在他们各自的历史条件下,有的放矢地撰写了大量政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各种反动势力,也是十分重视政论的作用的。他们笔下的政论是同一切进步的和革命的力量相较量、相对抗的一种宣传手段。国内外政论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政论始终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不管它涉及的问题如何广泛,它总是跳动着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脉搏,服从于一定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且从本质上说,又总是把政治斗争以及它所反映的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正因为如此,在今天我们尤其要注重政论的写作与借重这种宣传与揭露方式。
2.政论的现实性
政论比其它论说文有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更明确更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它以新近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为评论对象,并尽可能迅速及时加以反映。列宁指出:“我们必须做政论家经常要做的事情——写现代历史并力求使我们的描写给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和活动在现场上的无产者英雄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能够促进运动的开展,有助于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最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列宁选集》第8卷第82页)这里讲的虽是狭义政论,但也符合广义政论的情况。列宁的这段话清楚地说明,政论和现实斗争有着
非常行直接和具体的联系;政论主要是解决革命的策略问题或具体问题,即现实性极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列宁在《火星报》以及毛泽东同志在各革命时期所撰写的政论,都是非常及时地对当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革命运动中提出的新问题给予卓有远见、深刻透辟的解答。而他们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系统化的专门论著,一般则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些论著主要不是回答现实中的个别的具体问题,而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大量或全部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考察,从中得出具有深远理论意义的一般原理。
总而言之,政论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政治思想宣传形式,它反映现实生活的敏锐和迅速,作用于现实生活的直接等特征。都为学术论著或其他论文所不具备或不充分具备。政论如果不和现实斗争息息相通,不及时地提出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会变得毫无生气而丧失其特有的战斗力。政论只有时刻置身于现实斗争的生活中,才能写出有的放矢的生机勃勃的文章,而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3.政论的理论性
尽管政论主要是回答现实中的具体实践问题,但它必须同理论相结合,优秀的政论常常具有理论意义。
政论在一定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指导下,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矛盾,因而侧重于理论的应用。然而它在广泛的应用过程中,又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归纳和提高,重新上升为理论,丰富或者深化一般的原理,从而使它不可能不带有理论的色彩。
即如马克思的政论名著《法兰西内战》于一八七一年五月三十日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上首次被宣读,那时巴黎公社刚刚失败两天。马克思满腔热情地讴歌了公社社员的历史首创精神和现实的英雄气概,以火一般的愤怒痛斥了屠杀1公社社员的刽子手们,有力地回击了世界资产者对公社的污蔑和诽谤,给英勇战斗的法国工人阶级和世界无产者以极大的鼓舞和声援。这是本书现实意义的集中表现。与此同时,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还极为深刻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7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条重要原理写入《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对宣言作了重要的理论上的修改和补充。
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它既对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面临的分清敌友的迫切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奠定了这个革命的总路线的理论基础。政论的理论性要求我们的政论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而应该在理论上多下些功夫,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系,逐步学会对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并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既要写得活,又要写得深。只有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政论水平就一定会大大提高一步。
4.政论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政论和一般记叙文、文艺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形式和规律方面,是很不相同的。前者主要用逻辑思维,靠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后者则要借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的叙述,或者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文艺创作更要求用形象思维的方法。
由于两者反映、概括生活的形式和规律不同,其作用于读者的着力点也不一样。记叙文,特别是文艺作品主要诉诸读者的感情,其教育感染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政论却主要是以严密的逻辑力量来说服读者,其作用要更为直接明快。
政论和其它论说文反映生活和作用于生活的规律及特点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政论尖锐的触及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又经常用于论战,所以它更具有一种雄辩的逻辑力量。政论这种较强的论辩性表现为和敌对的论点实行刀来剑往的直接交锋。一般论文也可能有必要的论辩,但毕竟以正面的冷静的阐述和说明为主要特点。政论的论辩性却强烈得多,这在批驳性的文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以上所说的政论的政治性、现实性、理论性、逻辑性,在具体的政论中是统一密不可分的。这四项特征是就一般情况来讲的,单提出某一项抽象地理解,可能也适合与其他种类的论文。这毫不奇怪,尤为某种文体概念通常总是可以包括在更大的文体概念之中,如政论可以放到论说文这个大的体裁中去考察,所以政论的特征必然是政论的个性与论说文共性的统一,要讲出它的不体现论说文共性的纯粹的个性特征来是不可能的。
二:政论的选题
选题,即选择政论所要评论的问题,它规定政论论述的方向和目标,是政论写作的第一步。
一).问题的来源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96页)作为客观事物的固有矛盾而存在的问题,我们只能到社会生活中,到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和发现。事实上不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就不能提出来。如果主观地提出来,也经不住群众和实践的检验。当然,政论所提出的问题也要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提炼和帮助,但它决不能首先产生于头脑。
如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之所以提出“精兵简政”的问题,作为论述的中心,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于解决抗战最后阶段物质方面极端困难这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论述的许多具体问题,同样是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德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
选题的过程必然同时是向社会作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对于一切立志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从事政论写作的同志,都应该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到当前斗争实践中去,到实际斗争中去,发现和研究群众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该关注国内外重要的历史事件,了解和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疾苦、心理和情绪。不仅要听一方面的意见,也要听其它方面的呼声,即使是少数人的看法,也要认真对待,看看是否也有道理或是否值得借鉴。这样才能在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各种矛盾或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择和提炼出符合实际情况,有益于党和人民,需要及时评论的问题。
政论选题、定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认真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抄照转,重复政策条文,那样就难免犯小报抄大报,前篇一腔,无的放矢的错误。
二).选题的一般要求
1.选择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类问题是各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普遍性矛盾的突出表现,如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领导权问题,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问题,建国初期的革命转变问题和抗美援朝问题……这类问题代表着特定时期的革命主攻方向,是与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攸关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它们,给予科学的说明,对指导和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把这类问题作为选题的重点,是为无产阶级政论的党性决定的,也完全符合客观形势的需要。
当然,一篇政论企图回答很多这类问题是不可能的,但如能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它的某一侧面,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指明其性质,提出解决的办法,也就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选择局部性的问题
对这类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第一种,虽为少数或个别现象,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典型性;
第二种,从全局看不是普遍性的倾向,但发生此类问题的地方的群众反映大,呼声急,不尽快解决将会影响局部工作;
第三种,纯属个别、偶然的现象,公开后还可能产生某种消极作用。这类问题,通常宜通过内部做工作解决;必要时可将解决后的情况作正面报道。
3.选择属于次要矛盾的问题
这类问题同样要做具体分析,要区别对待。
政论首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主要矛盾上来。当主要矛盾所掩盖的其它矛盾还处于次要地位的时候,如果对二者同时评论,眉毛胡子一把抓,似乎很全面,却极容易干扰解决主要问题。一般说来,次要矛盾不宜作为选题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不管,而是说应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如评论德育问题时,要提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等。一旦掩盖的矛盾明显暴露出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亟需解决,这时就应当在不干扰解决主要矛盾的前提下,适当地加以注意。除正面宣传外,也要搞一些评论,如发现因方法不当,抓智育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他们的身体健康时,就可以而且应该为此写一些评论。
上述两种情况,都必须慎重对待,因为这里面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策略性。我们决不能用主观感受或臆想,代替对客观实际的本质认识,违背党的方针政策而随意提出新的问题。
其次,那种处于萌芽状态的革命事物,是否可以作为选题的对象呢?新生的革命事业代表着革命事业前进的方向,正确揭示其性质和前途,会给当前运动提供宝贵的启示。马克思一八七一年发表《法兰西内战》,肯定巴黎公社的历史首创精神;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对客观形势的科学分析,热情地肯定了当时还比较分散、弱小的农村红色政权和红军的存在、发展,适时地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高超快要到来的英明预见;——都是正确对待革命新生事物的范例。但是,要防止不加分析地轻易给一些新出现的事物戴上“革命新生事物”的桂冠。
4.选择具体的问题
这一点是前面谈到的三个方面的选题中都要注意的。一般说,政治评论的问题以具体为好。具体的问题更切合实际,为群众所接受,有助于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问题提的具体,突破口小,也易于评深论透,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反之,问题提得太笼统,和实际问题若即若离,就不免使人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利于矛盾的解决;问题笼统,写起来好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不深不透,而失之于空洞无物。
政论的选题,是一个比较突出复杂的问题。的眼光各有高低,又要受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形势的制约,所以实际做起这项工作来,不但因时因事而异,而且因人而异。我们要善于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逐步掌握选题的规律和增长选题的才干。
三:中心论点的确立
确立中心论点是写好政论的第二步。
一).中心论点及其表述方式
1.什么是中心论点?
政论及一般论说文的中心论点(或称“基本论点”),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文章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写作时,如果中心论点确立得很庞杂,就会平均使用力量,结果是枝干不分甚而枝强于干,使人读后不得要领。只有抓住最基本的观点进行充分发挥,才能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实现写作意图,收到预期效果。但这并不是说不要考虑文章内容的深广度如何,一味苛意求简。中心论点确定得过于抽象、简单,不能准确体现的基本看法,也同样会失掉指导写作的“纲”的作用。
2.中心论点的表述形式
政论及一般论说文的中心论点的表述形式,指的是它以何种形态存在于文章之中,和对于中心论点的论证不是一回事情。政论中心论点的表述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在文章中以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另一种表述形式是,中心论点贯彻全篇,要由读者去归纳。这种表述形式在政论这种较为灵活多样的论文中更为常见。
二).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政论除中心论点外,常常还要提出若干分论点(或者称“从属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要支持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有如下几个主要分论点: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要分清真正敌友不可不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一个大概的分析;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代表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3.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革命具有矛盾态度,在革命中必然发生分化;4.小资产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和对革命的态度不尽相同,但革命高潮到来时都可参加革命;5.半无产阶级各组成部分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其革命性优于小资产阶级;6.无产阶级中的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和革命的领导力量,等等。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证明: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证据。在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常设立小标题(或称“问题”),小标题的作用是暗示或概括各主要分论点。
由于各篇文章的内容、思路和论述方式不同,其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有的互相平行,如上面提到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的逐个深入,如《反对自由主义》,由表现而讲到根源,由根源而讲到性质,由性质而讲到危害,进而又讲到克服它的必要性;有的互为因果,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先讲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次讲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而后者又构成了前者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反过来也可以;有的既平行又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又讲任务又讲方法,各有相对独立性,但完成任务是讲究方法的目的,讲究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条件。还有一些,这里讲的是常见的几种关系。
我们写政论时要处好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以及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纲”(中心论点),又要分清“目”(分论点),做到纲举目张。
三).确立好中心论点的意义和条件
1.意义
选好题是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政论的方向和目标;但对相同的一个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所以确立好中心论点,对于写政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心论点是政论的灵魂。
政论的中心论点凝结着观察、分析、理解生活的基本成果,是对论述的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的集中体现,也是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反映。正因为如此,优秀的政论几乎没有不在锤炼中心论点上下功夫的。
一篇政论的成败得失,首先或者主要在它的中心论点上表现出来。中心论点站不住脚,整篇文章就是失败的。中心论点错误或是反动的政论,在结构、论证和语言技巧方面也可能有某些长处,但愈是这样的政论危害也就愈大。
中心论点又是政论的统帅!
首先应当承认,中心论点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一经确立之后就反转过来成为处理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组织论证的基本依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心论点对于政论的写作起着统帅的作用。在政论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一切环节都要服从表现中心论点的需要,都要受表现中心论点的制约。没有中心论点的统帅,对问题的许多个别的看法不能统一起来,只能处于缺乏内在联系的散漫状态;没有中心论点的统帅,对于手中的材料,就分不清主次轻重,有用无用,无法实行恰当的取舍;没有中心论点统帅,观点和材料或者论点和论据就会各自游离,不能形成一个严谨的说理体系。
2.条件
确立好中心论点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是要善于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前者是根本的条件。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必然不同。“同一个主题既可以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也可以从民粹派的观点、从自由派的观点论述。”(《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第25页)当年的湖南农民革命运动,毛泽东同志赞扬它“好的很”,而右倾机会主义者和顽固派却叫嚷“糟的很”。所以,我们的政论应当努力学习理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体系,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在实践中逐渐解决立场和态度问题。不具备这个根本条件,在观察具体问题时就要是非不分,或者是是非颠倒,自然也决不能确立正确而深刻的中心论点。
后者也很重要。如果有人自以为学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却不会具体运用,只会生搬硬套,那实际上恰好证明他并没有真正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这两个条件又是互相联系的。政论的本事不在于能引用多少经典著作的原文,而在于善于应用它们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去正确地分析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具体事物和矛盾,并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把学习和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四).确立中心论点的几点要求
1.要有正确、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政论的政治倾向性是渗透全篇的,中心论点是这种倾向性的最集中体现。无产阶级政论的中心论点所体现的政治倾向性,必须是正确性和鲜明性的有机统一。
正确性,这是我们对政论的中心论点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无产阶级政论,不是靠吓人战术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取胜的,因而确立正确的中心论点是我们的政论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既表现为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又表现为强烈地表达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战斗情绪。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的政论,是指挥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号角,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组成部分,这正是它们的中心论点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的生动表现。
中心论点不正确,主要表现为存在原则性的政治错误。
片面性是中心论点不正确的又一重要表现。一般说,某些文章观点上的片面性,还不足以构成原则性的政治错误。但如不注意克服,任其泛滥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这种性质的错误。至于那种出于反动政治立场,而故意制造的中心论点的片面性,它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原则性的政治错误,而且特别值得引起警惕。因为这种片面性极容易蒙骗政治上理论上不成熟的人们。为了避免和减少政治性错误和片面性,政论必须努力使自己具备前面讲过的确立好中心论点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应注意以下:
第一,应当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政治敏感性。要时时注视某些事物的发展和转折,重视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有离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离开对客观形势的正确判断,政论的写作就必然迷失道路,而正确的中心论点也就无从确立;第二,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中心论点要具有鲜明性,这是对政论写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所写的政论是宣传真理的,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这就要求政论应该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立场坚定,憎爱分明。只要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就要鲜明表示自己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或者赞成或者反对的基本态度和观点,而决不应该半吞半吐,态度暧昧,观点模糊,要符合政论应有的尖锐、泼辣、鲜明的战斗风格。
中心论点不鲜明有种种表现,原因也各有不同。这里只讲集中主要的,有的是写作时瞻前顾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种态度下写出的政论,只会大讲空话废话,四平八稳,没有棱角,这就失掉了政论应有的战斗性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有的是对所评述问题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明确的认识,其中心论点往往是既不正确又不鲜明,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容易出现。都是应该力求克服的。
还有一种情况。当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复杂或尖锐化的时候,反动腐朽的政治势力以及其它中间政治派别,为了和正义的代表人民利益的力量对抗或者维护自己的利益,经常会有意以模棱两可的论点偷运反动的或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而马克思对于这种政治上的暧昧态度和观点含糊的政论文章,总是尖锐地予以揭露。例如他在评论当年法国法兰克福议会中激进党和左派的两份纲领时,就是这样做的。他将两派的宣言作了对比,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激进党的比较鲜明的政治态度,接着就揭露左派的模糊提法:
“而左派的宣言则要求在‘自由普选’的基础上召开国民议会。自由普选固然没有资产阶级的限制,但绝不排斥间接选举。”他尖锐地质问:“用这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说法的用意究竟何在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44页)虽然这两个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都是马克思所不能接受的,但他尤其不能容忍左派那种含糊而不鲜明地表达其政治态度和主张的做法。
2.要深刻
深刻,就是说中心论点不但正确、鲜明,而且有独到之处。古人主张:“陈言务去,言必己出”。这说明立意一定要新。人云亦云地重复众所周知的正确看法,必须力戒。
四:怎样论证
一).论证的意义
什么叫论证?从形式逻辑来说,论证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即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过程。
恰当的论证是使政论具有说服力的保证。“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论证好比劈柴,顺着纹路,劈柴才能顺当。论证越是恰当,那么,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就越是紧密,观点和材料就越是能得到统一,中心论点就越是突出,文章的说服力因而就越大。一篇政论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论证性。
一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切杰出的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论证。这是他们的政论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的主要原因。与此相反,一些政论之所以不能说服人,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论证上的错误是一个重要原因。论据不足,推理不合逻辑,说理不充分,甚至不摆事实,反而指鹿为马,强词夺理,谁还相信它呢?由此可知,论证不只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问题,而且是思想方法、世界观的问题。
二).立论和驳论
政论的论证有两大类:一类以证明主动提出的主张、看法为主,习惯上叫做“立论”;一类以反驳别人的某种错误观点为主,习惯上叫做“驳论”。
三).论证的基本推理形式
论证既是运用证据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当然离不开推理。论证的形式就是推理的形式。和其它种类论说文一样,政论在论证时主要应用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即由若干个别事物推出一个一般性或共同性的结论,或者说用若干个别性的判断作为论据来证明同一个论题。演绎推理正相反,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形式,即用已知的一般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性的论点。在一篇政论中,这两种基本推理形式也往往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说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论证的两种基本推理形式,当然不是说论证的全部推理形式只此两种。正如恩格斯所说,推理的形式是丰富的。除了这两种,还有另外一些形式,例如类比推理同样被经常地应用到论证中。
在实际的政论写作中,我们会毫无例外地发现这样的清形,一篇文章的论证不是只由一个或者两个推理,而是由一系列推理构成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需要证明的问题本身往往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问题越是复杂,就越需要反复地、深入地说明,这就需要一个又一个推理。这些推理像连环一样一个衔接一个,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复杂的论证。
四).论证的方法
论证方法,指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亦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政论的论证方法(包括反驳的方法)是什么呢?政论的论证方法同一般的论说文的论证方法一样,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例证法
例证法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主要是用典型的具体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例证法。
例证法是论证中用得比较普遍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政论的特点是说理。理总是从客观事实当中,从实践经验当中概括出来的。因此,要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就得联系实际,就是说,要有具体材料。如果没有具体的事实材料,只是一味的讲空道理,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自然不容易让人接受。
即是例证法,当然要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问题了。事例可以多举也可以少举,究竟举多少为好,这要视中心论点的需要而定。如果论述的问题并不复杂难懂,而事实又比较典型,举一个也就够了。但又是为了更透彻有力地阐明论点或强调问题的严重性,事例就可以多举一些。又因为例证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一般性的结论的,所以,为了使结论正确,有较强的说服力,例举的个别性事实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同时,还要与论点有着必然的联系。
2.引证法
引证法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的论点。这就是所谓的“事理论证”。
引证法常常表现为引用经典型言论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有关论述或伟大名人如鲁迅等的名言,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恰当地引用经典型言论或名言,能够增强论证的说服力量。除此而外,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成语、俗谚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立论的根据。于此不再赘述。
运用引证法;论证问题时须要注意:
第一,引证要准确,不要断章取义。
第二,不要引证过多,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一篇政论,如果用很多的篇幅引述别人的言论,以为这样自己的论证就是非常牢靠有力的了,这好不好呢?一般地说,这是不好的。这是一种低级的幼稚做法,是不认真思考问题的懒汉作风的表现。文章既然由自己来作,当然要用自己的话来论述问题,别人的话只能为自己的论证服务。一篇政论的论证是否牢靠有力,并不取决于引证的多少,而在于精当。但有时为了论辩的需要,为了说明某个问题的历史过程、事实真相,或者强调某个问题,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大量地引证。所以说,凡事还以灵活运用为妥,无论引证的多少,一切取决于文章论证的实际需要。
而要避免引证过多的毛病,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端正学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学风不端正,不注重联系实际,就难免以引述过多充塞篇幅或装潢自己。一是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抓住和复述引语要领的本领。引证过多,往往是由于不善于分析问题,不善于抓住要领。
3.反证法
顾名思义,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问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问题。这种方法有时表现为: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论点的正确,先证明与这个论点相矛盾的另一个论点是错误的,从而以后者的错误证明前者的正确。
在驳论中,反证法常常表现为: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个论点是正确的,从而以后者的正确证明前者的错误。这是一种间接反驳的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反证法在反驳中特别是在用直接证明的方法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辩解的时候,不失为一样很有战斗力的论证方法。
4.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办法,也是说明事物的好办法。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从而证实某个论点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方法,就叫比较法。
一种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通常叫做类比。比较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比”。这是将两者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予以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还有一种情况,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叫“纵比”。
5.喻政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叫喻政法。比喻,就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喻巧而理至”,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胜过一篇议论。因为比喻有这样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论的论证里。
比喻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特别是有的比喻可能同被论证的问题缺乏本质上的联系,所以,它不宜于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要透彻有力地论证问题,主要还是应靠对论题本身进行周密、辩证的分析研究。
五).反驳
反驳,是一种特殊的论证。它是用确凿的事实或正确的理论观点证明某种立论是错误的;从形式逻辑角度讲,就是用一个证明去推翻另一个证明。反驳就是驳斥谬误,维护真理,进行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一种有力方式。它通过揭露、批驳谬误达到维护真理的目的。所以,这种特殊的论证方式在政论中特别是在论战性很强的政论中经常被运用。
1.反驳的途径
因为任何一个谬误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方面,或其中的一、二方面构成的,所以,反驳的途径可以不同,可以反驳论点,也可以反驳论据,还可以揭露其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不管采取那种途径,反驳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推翻其错误的中心论点。因为中心论点是的基本观点,立论的根本。只有推翻了它,谬误才可以说是被彻底地驳倒了。
(1).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就是用事实和道理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2).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就是证明对方的论据是错误的,是靠不住的。反驳论据,虽然着眼于论据,但其最终目的仍是反驳其论点,因为论据是论点赖以建立的基础;基础动摇了,由它支持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由于错误的论点常常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上面的,因此,反驳论据,要努力揭露其论据的虚假性。
2.反驳的方法
要彻底驳倒敌论,除了掌握真理,也要讲究一些方法。反驳除了使用上述的一般论证方法,还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例如:
(1).巧妙地引述诠释或评注错误观点
要反驳,就要树立对立面。树立对立面,必然要引述对方的错误观点。引述错误观点,可以有多种形式。一般引述,这里就不谈了。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特别的引述方法。例如毛泽东同志的《评战犯求和》一文,每引录一段敌论,都用上一个破折号,接着作评注。这种用阶级观点对敌论作诠释的方法,剔肤见骨,抉隐发微。有时可以干脆描摹被驳斥者的口吻,使敌论明朗化,来讽刺被驳斥者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政论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例如马克思的《政治冷淡主义》一文对鼓吹“永恒原则”的政治冷淡主义的圣徒们的批驳:
“工人阶级不应该组织成为政党,他们不应该以任何借口过问政治,因为同国家进行斗争就是承认国家,而这是同永恒原则相抵触的!……
“……男女工人即使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算,也要比受官办学校教师的教育好些,只要不玷污永恒原则,即使愚昧无知和每天十六个小时的劳动继续使工人阶级愚钝下去也不要紧!
“……
“总之,工人应该袖手旁观,不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参加政治运动和经济运动上面。……
“……
“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工人应该成为国家的最忠顺的奴仆,但是在内心中他们应该坚决反对国家的存在,……”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55-556页)
这里,用几个段落摹仿论敌的口吻将敌论引述出来,不仅使其明朗化,而且本身就包括着讽刺意味很强的批判。
(2).以子之矛攻之之盾
在政治斗争中,论敌常常由于手中无真理和某种卑劣的政治目的的中需要,出尔反尔、蛮不讲理,而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揭露这一点,即以子之矛攻之之盾,会使论敌陷于绝境不能摆脱。例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的一段:
越南领导人过去曾多次对中国的这种援助作过评价。一九七四年,越南总理范文同说过,“中国党和政府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始终无私地支持和帮助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和重建家园”。一九七五年,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也谈到中国给予越南的“巨大和宝贵的支持和援助”,他甚至还说:“显而易见,没有革命成功的中国,越南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是历史的逻辑。”可是现在,越南当局竟然出尔反尔,说什么中国的援助是“有条件”的,是为了按着“一本万利方式”“生利”,污蔑中国把援助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施加压力的工具”等等,这是在令人吃惊。
用越南当局自己的手打他们自己的嘴巴,真是妙得很,有力得很!
(3).归谬法
“归谬”,就是“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归谬法有两个特点:第一,这种方法由假定可以成立的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引出结论来,然后进行反驳。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第二,这种方法往往运用极普通的事例来反驳,所以,能够为较多的人们所信服。正因为归谬法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反驳时特别是论战性很强的政论里经常被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法,根据对方论点所推出的结论,其荒谬性必须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自然推出来的,否则,便不宜使用这种方法。
论证的方法(包括反驳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同推理形式一样,常常是结合起来的。这种结合越是好,文章的说服力就越是强。
上面,我们从逻辑角度讲了论证的问题。逻辑证明,作为一门科学,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实践的千百次重复,在人的意识中固定下来的,具有巩固性和公理性。它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是认识真理的必要条件。但由于逻辑证明是由实践所决定的,它的前提要由社会实践来提供,而且这种前提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因此,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我们在运用逻辑证明时,一定要以社会实践为指导,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然,写好政论还要注意很多,譬如怎样选择和处理材料?另外还要注意政论的结构与语言。由于政论是以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所以,对语言的要求也较为严格。作为论说文的一种,政论的语言的特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严密、文学性、鼓动性与通俗化等等。
于此,有必要提及一位古人——韩非(公元前280年-233年)。他本是韩国的王族,见韩国萎弱,便著有十万言,流传至今有《韩非子》,以论治国之术。后为秦王嬴政所见,大为赞叹,便设法把韩非招致秦国,后遭下狱而死。《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中政论文的最高成就,其为文结构十分严谨,论辩时条例清楚,阐述观点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谨。而在反映问题方面,韩非最擅长的是驳论文章,先提出对方的观点,然后一一加以驳斥,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也是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的。其次,《韩非子》还有纵横家的风格,许多文章纵横捭阖而又左右逢源,显得咄咄逼人。第三,《韩非子》还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帮助证明自己的论点,又使得干枯的论辩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另外,还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名物知识作为论辩,这是前代的散文所不曾有的。
……
参考书目: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选写作研究室 :写作知识丛书《政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毛泽东读史有学问》
关键字:政论 论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