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教育论一地址:/Article/Class22/200806/42236.html
二、教育不需要品德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某博客留言上,一个高中毕业生对山东省的教育改革有意见,竟然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还有校长、局长乃至厅长,破口大骂。如果骂老师是无赖、流氓、恶棍、刽子手,尚可以理解接受,却骂到“操你妈”的份上。这就是我们所教的学生。
范美忠文明文雅,比较起来,是个好学生。
看《小事折射大问题》:
上海退休教师戴成锦向某报反映了几件小事,他的孙子13岁,在某民办学校读预备班。入学半年多来,发生了几件小事:1、擦鼻涕时,发现自己带的纸巾用完了,向某同学借两小包豆腐干大小的纸巾,按市价为0.6元,对方却要他还8元。2、因玩同学的电子玩具出了毛病,对方除了要他负担修理费外,还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并限定归还时间,如超期就加倍偿还,因为不放心,还要我孙子打“欠条”。3、孙子因要喝袋装牛奶,自己剪子找不到,向同学借剪刀一用,对方提出以一袋牛奶作为交换。4、学校组织学生到苏州某公园秋游,孙子自带茶水喝完,想跟其他同学要点水喝,对方却要他用价值10多元的零食来换。
戴老师由此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正在或多或少地腐蚀着未成年人。少数孩子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关系,抛至脑后,他们看重和追求的不是友谊,而是钱和利。同学之间如有困难,常常热衷于有偿帮助,甚至巧立名目。这些现象,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记者金柯旋即采访了沪上数所中小学,调查发现,学生间的这种“有偿帮助”现象虽为鲜见,但确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个别学生与同学间的交往打上了较浓厚的功利色彩,给予他人举手之劳的帮助,也要求回报,有的学生甚至主动“购买帮助”,学生雇同学值日、花钱请别人代写作业等等,有些学生为了竞选班干部,请同学吃饭、送礼物也不稀奇。
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主任鲍道成说,一旦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苗头,教师应及时通过个别化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学校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德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正气的班风、校风。
不少学校校长认为,学生功利道德观的出现,“不全是学校的错”。调查表明,家长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要比学校大。“有偿帮助”品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社会不良习气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道德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很容易不加甄别地模仿身边成人的做法,还请家长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
几件小事看上去小,但却折射出中小学德育中的某些缺失,发生这样的小事,绝不仅仅是孩子的责任,更不能简单地批评一顿了事,教育工、家长乃至每个社会成员都该好好反思一下,我有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
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诸如此类的表现?
他们不知道对错吗?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点,不可能完全知道,对18岁以上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也不知道吗?知道。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做个好人呢?
因为,不需要。
过去,班级里都挂着一个好人好事簿,现在呢,墙上贴的是名次分数表和补课日程,好人好事簿早就不见了,为什么?因为不需要。
学雷锋是社会需要,是集体需要,但不一定是个人需要,所以就不学。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真正动力。人的需要不仅是行为和活动的决定原因,而且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决定原因。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道德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地掌握社会规范和通行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结合他们自己的经验,经过了加工改造,有的被排斥,有的被接受,然后纳入他们的“需要”系统,构成潜在的自身内部环境,成为他们的道德成分。
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需要起着动力系统的作用。需要―动机―目标―行动―满足―新需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学生升学需要品德吗?不需要,所以就忽视品德。
学生升学需要什么?需要分数,所以就拼命考高分。
校长需要品德吗?不需要,只需要升学率。
教师需要品德吗?不需要,只需要升学率。
升学选拔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反过来说就是关系社会,关系社会的未来发展。学生在学校里上学,他不是单纯的上学,而是生活在社会关系里。他的学习和生活关系着社会,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教育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造成了学生的“品德”缺失。这正是教育的失误之所在。
德育同样反映着需要,即有社会需要,也有个人需要――我们往往忽视个人需要。组成个性本质的社会关系系统,应当反映在人的需要的性质之中。――那种不能反映人的需要的教育,则将一事无成。
我有优良的品质,我做一个好人,对我周围的人,对社会都有好处,但是对我自己呢?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损失,我只有付出,既没有眼前的回报,也没有将来的可以期待的回报,我为什么要做好人好事呢?久而久之,恶习也就养成了。大家都这样,也就世风日下了。
不要说对学生说要加强这教育那教育,其实教育的已经很不少,因为教育不切合学生的自身需要(升学),而收效甚微。
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学校里。我们现在的升学选拔,实际上就是“唯分数论”。学生最需要的是分数,并且马上就可以得到回报。差一分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要想进去的话,大约要两万。我品德再好有什么用?我天天做好人好事又怎么样?我就是活雷锋又怎么样?谁给我回报?没人给我回报,谁愿意做这种赔本的买卖?期望将来吗?我连升学的机会都没有,哪里还有美好的将来?
青少年喜欢憧憬未来,而未来的实现几乎全部拴在“分数”这条线上,舍此再无他法,他的智慧、智力,在这条线上,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那么,他的“道德判断”是否也能同时得到发展了呢?如果不是,那就是被抑止了发展。品德被抑止了,所以才有不符合学校教育和社会理想的行为。不仅如此,品德智力也被抑止了,所以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低龄化,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大量支持范跑跑的青年人早就丧失了“道德判断”的标准。
不需要才是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也是它的心理学基础。
教书和育人并不是相同的概念,教书其实很简单,照本宣科就是了,育人比教书要困难很多,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工程。一家人要教育好一个孩子还感到很困难,很担心,更 何况 老师面对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孩子。把教育等同于“教书”,进而等同于“分数”,是把教育简单化了。我们正在品尝着简单化的苦果。
新华社广州 08年2月26日 电《辍学生杀死2人后自杀》,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5日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从这个学校退学已有半年的社会青年(陈文真)蹿入高二年级教室,用刀捅死2人、砍伤4人后,捅伤自己的腹部,跳楼自杀身亡。陈文真高二上学期时曾被人打伤头部,由于伤情严重,辍学回家养伤。但从此留下后遗症,脑子有问题,经常出现不正常的举动。他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回学校要求复学,遭到校方拒绝。这一打击也许给他埋下报复学校的念头。据部分知情同学透露,被砍死的学生与砍人者之前彼此就相互认识,可能因为感情上的纠纷。
陈文真为什么出现情感问题?为什么学校不同意复学?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不去避免?
只需要分数,不需要育人,所以不去做工作,不去避免,或者做了工作,但绝不像抓分数那样卖力,那样加班加点。
范跑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公德方面的豆腐渣工程,也是学校教育的豆腐渣工程。一位老师说,出现了范跑跑式的德育豆腐渣工程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可这悲哀却是多年前种下的。他痛苦万分地说:“教育改革把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搞得一团混乱,都不知道自已该干什么。”又有老师说:我们在摧残他们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快感?有的话,就是我们都得毛病了。
不从事教育的人只能通过社会现象体会德育豆腐渣工程,社会上怎么没有品德的人越来越多?老师们的体会可能要深刻得多。老师如果还有什么保证的话,那就是保证自己教的学生肯定没有良好的品德。
他的产生是社会和学校共同教育的“优秀”成果,只不过因为地震突然激发显现出来罢了。地震早晚都会发生,而“优秀”成果也必定会显现出来。
网友说:“谁能为粉饰的教育的精彩乐观且欢歌?谁能为分数上的虚假强势和荣耀而真正骄傲?谁还为集体打造的所谓的优质课上的群体表演的精彩和圆满而自欺欺人?谁还为所谓的专家与权威在形而上的学术演绎夸夸其谈中真实动容?”
是单纯的教育不需要品德吗?不是,各行各业都不要品德了,甚至还不如妓女遵守职业道德。妓女收了钱就可以办好事,我们的教育收了钱连好事都不办。
对官员是这样说的:开啥会不清楚,开会坐哪清楚;谁送礼不清楚,谁没送清楚;谁干得好不好不清楚,该提拔谁清楚;和谁睡不清楚,睡觉干什么清楚。
老师是这样的:开啥会不清楚,会场上批改作业清楚;星期几不清楚,哪天加班加点清楚;学生家在哪不清楚,谁没有报补习班清楚;教好教不好不清楚,学生没有品德清楚。
不需要品德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教育不需要品德了,你还能指望整个社会品德高尚吗?
我们老师管不了那么多,只能管教育,当学生的素质教育综合评定和《成长档案》有关内容进入招生机制以后,入学“需要”的范围广了,品德在学校中的地位是不是应该真正地作为“重中之重”呢?
某电视台搞了一个幼儿安全教育节目,教育小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凡是陌生人跟你说的话都不要听,更不要跟陌生人走。安全教育真是从娃娃抓起了。
某媒体开展了关于强奸的大讨论,劝告(教育)女性,面对强奸犯时,不要作能带来危险的反抗,因为那样可能会使你遭受比性伤害更严重的伤害乃至被杀死。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教育,和学校空头“德育为首”一样,是不可能思想我们的道德理想的。途径不对,离目标将会越来越远。
6月15日 下午,由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大学,西南林学院等9名学生在师范大学组织了一场特别讨论会,着重讨论了“范跑跑”事件。
云南民族大学尚同学“范跑跑”事件具有很大迷惑性――他的所谓的“诚实”和甘当靶子的精神,很容易让人不能明辨其是非,而且截止目前来看,“范跑跑”事件也显示了一定的“号召力”——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关注和如此深入的思考。该事件所包含的和所反映的很多,包括社会的道德底线、人性良知、师德建设、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问题,这种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特别是当前亟待改革的高等教育;政府责任、个人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共同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信仰问题,个人、社会以及政府应该有的价值取向问题等,都是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思考的。
各位大人们都在全力抨击范跑跑,却不料还没有几个学生讨论的深刻呢。
教育的失误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借此机会,不局限于范跑跑本身,展开一次思想大讨论,教育大讨论才是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