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大盗佐利克的药方
如果你不知道窃国大盗是个什么样?《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有助于你了解这个窃国大盗集团的所作所为。“他们从全球各国骗走了数万亿美元。他们从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发展机构和其他对外援助机构那儿挪走资金,放入大型跨国公司的保险柜和控制全球自然资源的少数家族的口袋里。他们使用的工具,有虚假金融报告、非法操纵选举、贿赂、勒索、美人计和暗杀。他们玩的是一场与帝国同生的古老游戏,但在全球化时期却以新的面目和可怖的情形再现。”让我们来细看一看这个窃国大盗集团的马前卒佐利克,是如何挂着【世界银行】的羊头,亲临中国现场贩卖“私有化”狗肉;又是如何为中国的【奸伪改革】设计支招、下药方的。让我们逐条分析,你就会明白:
第一,重新界定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目前,中国依靠市场和非市场手段共同构成了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机制,政府、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的作用缺乏明确划分。中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具体措施之一,还应重点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扩大土地登记制度和土地承包权。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和私营部门。 总之,就是私有的还不够,还没有达到明目张胆、名正言顺、为所欲为的程度!
第二,推动创新,建立与全球研发网络相连的开放型社会。这需要与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相联系,并得到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支持。 他们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开放型的殖民社会,来也自由,去也自由,还要得到法治和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持。
第三,促进绿色发展。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可以将自身的环境挑战转变为促进发展的绿色增长。 转基因在中国已经移植接种成功,真正的绿色已存在的不多了,这里的所谓“促进发展的绿色增长”是个什么绿色增长?
第四,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这意味着在就业、融资、社会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均等的便利条件,加强能力建设、透明度和问责制。 在两极已经严重分化的社会,还假惺惺、虚伪地说什么“均等机会”,忽悠谁?
第五,加强财政体系建设,改善财政可持续性。这涉及三个关键领域:确保各级政府有充足的财力以满足支出需求;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调整支出结构,提高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支出比重。 又要“确保各级政府有充足的财力”,又要“提高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支出比重”。钱从哪来?佐利克为中国人民可谓是未雨绸缪、费尽心机啦。
第六,确保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方继续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利益攸关方——尽管她可能还在评估如何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际责任相结合。展望未来,中国应当在国际发展、开放贸易、全球金融稳定、开放投资、能源和商品、环境等领域,成为全球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看来还负担的不够,还可以继续为全球经济输血。
《203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所勾勒的结构改革,也为建立更强大和更具建设性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机会。
2001年,也就是10年前,我作为美国贸易代表完成了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江泽民、朱镕基利用入世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了国内改革。此后,我又看到中国下一代领导人、工商界和劳动者如何努力从这些改革和WTO体系中获益。 十年前的“成功运作”让窃国大盗的马前卒佐利克沾沾自喜、回味无穷,还希望中国人民能继续从“这些改革和WTO体系中获益”。
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将中国这一轮的结构改革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议程相联系——重新平衡增长、储蓄和消费;在更大的国际竞争下,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通过技术开发提高生产率,保护智力投资和知识产权;鼓励国际农业发展,关注粮食安全;更加高效、明智地利用能源;开放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机会;实现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向开放的资本账户和灵活的汇率制度过渡;利用全球供应链提供的新的和更大的机会,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最后,窃国大盗的马前卒佐利克殷切希望:中国这一轮结构改革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保护没有自己国家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国际“智力投资和知识产权”,鼓励进入中国的“国际农业”大力发展,彻底开放金融实现主要货币国际化。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让窃国大盗们窃起来,更安全、更方便、更自由!
三十多年来他们为此在中国精心设计大力盘算,培养汉奸、扶植买办、控制媒体、操控经济。他们的目标就是以【私有化】为工具将资本控制占有在自己的手上,不是为了世界的进步,更不是为了造福于人类。而是为了让他们这些窃国大盗们行动起来更安全、更方便、更有成就感。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于是里应外合祸害中国的总动员开始了,中国的汉奸们疯狂了。为了他们的“前途”公然跳出来与国家和人民为敌。从【走资派】到【资改派】,现在居然明晃晃地变质成了杀气腾腾的【宁不派】!曹阿瞒当年振振有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殷鉴不远的1927.4.12事变蒋介石、汪精卫一党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的老招数,突然又有了用武之地。
可见,中国共产党不革命,就有人革中国共产党的命。这就是革命党变执政党的莫大悲哀。堂堂人民网却以人民的名义发出汉奸买办的心声,人民已被【代表】到了何种程度,国家已被汉奸买办卖国贼们控制到了何种程度!汉奸总代理在上面大叫私有化,下面的汉奸买办们就一定要疯狂响应,因为他们深知【奸伪改革】是他们这些汉奸买办和裸官卖国贼的唯一救命稻草,不奸伪地改开下去,他们的主子就要【为鸡解密】,他们就【死路一条】!从温水煮青蛙的慢慢演变,到现在打着改革的名号歇斯底里地叫嚣“宁要微词,不要危机”,鼓噪什么“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到底是谁真真切切地损害了执政根基?难道那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还表述的不够清晰吗?
附件1. 世行行长佐利克:中国要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
2012年02月28日09:45 中国广播网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实现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发展: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国际经验”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
引言
尊敬的部长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出席今天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发布活动。
这项研究的构想肇始于18个月前,当时我与李克强副总理会面,庆祝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30周年。
我们讨论了如何在过去30年的知识交流、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
李克强副总理表示,支持双方开展合作研究,面向2030年,甄别和分析中国中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胡锦涛主席和习近平副主席对此表示欢迎。
我感谢李副总理对这项研究所给予的坚定支持。
感谢谢旭人部长和李伟(微博)主任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邀请众多贵宾参与讨论。
此外,我也感谢张玉台主任在启动和指导本项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
我还要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领导刘世锦副主任,他对整个课题研究的领导作用堪称典范。
背景
我们探讨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经验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恰逢其时的。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多数来自亚洲——弥补了发达经济体步履蹒跚的经济表现。过去5年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达三分之二。
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过去32年来,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经济年均增长9.9%,6亿多人摆脱贫困。
中国已经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到2030年,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从目前的5000美元左右提高至16000美元,那么其经济规模就相当于增加了15个今天的韩国。
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国际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我们应当警惕这种“直线趋势”。中国的领导人知道,目前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中国已经认识到,从出口导向和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和消费拉动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还要面对一些特殊国情的挑战:
- 人口未富先老;
- 全球能源、粮食、原材料和水资源供给压力;
- 环境危机;
- 5年之后,退休人口将超过新增劳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
- 不平等现象加剧产生的社会风险。
中国将沿着建设现代化和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独特道路发展——一条能够战胜这些挑战的道路。
一个成功的中国不仅可以继续为亿万人民提供发展机会、改善生活水平,也可以给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树立典范,证明实现经济发展不必以牺牲社会和环境绩效,或是全球责任为代价。
中国还可以将自身的改革与建立更加强大、相互联系和相互合作的国际经济体系相结合。
中国领导人基于对结构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提出了这些问题,我对此表示敬意。
那些正疲于稳定经济的发达国家的明智做法是,思考其自身经济增长和创新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现在不是敷衍塞责的时候,而是未雨绸缪、顺应全球和国内经济重大变化的时候。
中国的决策层已经明确了需要做什么。政府“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反映了变革的目标,这些规划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以加强创新和提升经济效率为导向的结构改革,增强社会包容性以弥合城乡分化和缩小收入差距。
现在,中国需要将这些规划付诸行动——从“做什么”到“怎么做”。
六个月前,我们在同一个会场讨论了《2030年的中国》报告初稿。那时,与会中外专家为进一步完善报告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宝贵意见,李伟主任也就如何使报告对中国领导人更有助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认真研究了这些意见和关切,对报告分析研究的结构、论证和应用进行了完善。
我相信,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作为合作研究的成果,这份报告不是简单地提出教科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基于对政治经济学挑战的认识。
报告是务实的。根据李伟主任的建议,报告避免了过度规范的建议,而是提出了发展方向,并充分认识到这些观点仍需在中国国内进一步讨论,之后才能制订和执行详细的政策、法律、规则和指南。
报告也是现实的。改革并不容易,经常会遇到阻力。我们试图甄别改革的障碍,提出改革顺序和速效方案——易于实施改革的步骤。我们努力应对短期风险,同时也关注如何推动参与式改革,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基于实践的反馈体系。
这是一份能够吸引国际受众的报告,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所处的状况相似、面临的挑战相同的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所以,我特别高兴看到,今天的与会者有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背景的发展问题专家。
最后,这也是一份提出各种难题的报告,它着眼于中国及其他中上等收入国家需要面对的主要政策挑战:
- 政府在未来经济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 个人、家庭、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 国家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实现向绿色发展转变?
- 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人人享有均等机会、基本社会保障和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又是可以负担的——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家庭?
- 国家如何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开放型经济?
- 如何从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使财政和金融体系不仅具有韧性,而且公正、透明、人人享有服务机会?
为回答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中国未来20年的新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充分发挥中国自身的多重优势——包括高储蓄率,充足且不断增长的熟练劳动力,规模较大的市场,善于解决问题以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记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同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其他新兴经济体快速成长以及应用前景广泛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等外部机遇。
报告以六个战略支柱为基础提出了改革建议。
第一,重新界定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目前,中国依靠市场和非市场手段共同构成了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机制,政府、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的作用缺乏明确划分。中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具体措施之一,还应重点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扩大土地登记制度和土地承包权。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和私营部门。
第二,推动创新,建立与全球研发网络相连的开放型社会。这需要与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相联系,并得到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支持。
第三,促进绿色发展。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可以将自身的环境挑战转变为促进发展的绿色增长。
第四,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这意味着在就业、融资、社会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均等的便利条件,加强能力建设、透明度和问责制。
第五,加强财政体系建设,改善财政可持续性。这涉及三个关键领域:确保各级政府有充足的财力以满足支出需求;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调整支出结构,提高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支出比重。
第六,确保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方继续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利益攸关方——尽管她可能还在评估如何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际责任相结合。展望未来,中国应当在国际发展、开放贸易、全球金融稳定、开放投资、能源和商品、环境等领域,成为全球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203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所勾勒的结构改革,也为建立更强大和更具建设性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机会。
2001年,也就是10年前,我作为美国贸易代表完成了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江泽民、朱镕基利用入世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了国内改革。此后,我又看到中国下一代领导人、工商界和劳动者如何努力从这些改革和WTO体系中获益。
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将中国这一轮的结构改革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议程相联系——重新平衡增长、储蓄和消费;在更大的国际竞争下,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通过技术开发提高生产率,保护智力投资和知识产权;鼓励国际农业发展,关注粮食安全;更加高效、明智地利用能源;开放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机会;实现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向开放的资本账户和灵活的汇率制度过渡;利用全球供应链提供的新的和更大的机会,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当前,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在关注宏观经济稳定政策,这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充分。
世界经济需要改革以拉动增长,而实现增长又需要改变结构以提升生产率、竞争力和创新性。
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结构改革能够开启深入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新渠道。与其说在一些传统问题上争执不休——其结果是“零和”博弈,不如共同推进结构改革,这可能为制订联合战略提供机会,以克服阻碍共同增长的既得利益影响。
结束语
我希望《2030年的中国》报告能够给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给各国提供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宝贵机会——借用中国现代化发展之父邓小平的说法,提供一个“实事求是”的交流机会。
我也希望这份报告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双方过去一年半开展的研究、分析、合作以及建立的伙伴关系,使这项研究成为制度建设和政策制订的基础,尤其是在财政支出、社会保障、法治和竞争等领域。
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的一个亮点是,从地方层面开始,先进行试点,然后扩大规模。试点项目可能成为极其有用的学习工具,积跬步可以至千里。
世界银行集团准备支持中国采取下一步的行动措施。这项合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双方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世界银行课题组领导尼赫鲁告诉我,在课题结束时,世界银行和中方团队已经真正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深厚友谊的联合团队。
所以,我要再次感谢中国政府和中方伙伴的出色合作,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继续。
附件2. 人民日报评论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2012年02月23日06: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