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不是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经济解释的出发点就是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就是经济学的公理。张五常:“以选择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当然要假设人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严格一点说,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个人作出可以被预测的选择(Predictable choice)而起。这是公理,是经济学一个基础假设,不管是对还是错,是不能有所争议的。”④张五常在这里明确地把经济学假设当做公理。把假设当公理、以个人为出发点是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张五常把假设当公理、以个人为出发点,说明他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任何一门科学的出发点是一门科学的公理,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学的公理。公理,就是不证自明的、不可证伪的、一门科学的对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的反映。只有以这样的公理为出发点进行逻辑严密的推导,才能得出不可证伪的科学结论;只有以不可证伪的公理为出发点、以不可证伪的逻辑推导为过程、得出不可证伪的结论的逻辑体系才是一门科学,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也不例外。什么是经济学的公理?经济学的公理只能是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是产生所有经济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的本质,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就是经济主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领域一切现象都是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展开和表现,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例外。以经济主客体的对称关系作为经济学的公理,作为经济学体系逻辑的出发点,根本不是什么假设,也根本不要什么假设。公理之所以“不能有所争议”是因为不可证伪,而假设轻易就能被证伪,所以假设不可能“不能有所争议”。诚然,迄今为止的学说99.9%都是假设,但作为科学的体系,只能用0.1%的公理作为出发点。古今中外,除了西方经济学公然主张以假设为出发点外,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公然主张以假设为公理和出发点。到目前为止,西方经济学曾经出现过三种出发点:亚当-斯密的价值、马克思的商品和帕累托的“经济人”。它们都只不过是经济社会的“本原”而非“本质”,由于作为概念其内涵不具备经济领域的全部涵盖性,在演绎推导形成体系过程中容易出现例外,所以只能是假设而不可能是公理,必然被替换而不能一以贯之、从一而终,更不能做到“没有争议”。但如果我们从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逐步推导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推出经营活动、交易活动、“经济人”及其活动,就可以建构起不可证伪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商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主客体关系。第三者是前二者的扬弃:把高品提升为“客体”,把“经济人”提升为“主体”——主体与客体及其对称关系——逻辑与历史的对称关系,就是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在这里,经济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经济人是实证的,而不是假设的。经济人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经济人是行为的,而不是理论的。具体的经济人是主体, 主体与客体相对而言.所以以具体的经济人----主体为出发点,就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经济人是哲学分析的终点,经济学研究和叙述的起点。这其中,观察与推理、假说与验证、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都是必要的、相互对称的方法;其中,“数学公理”只是主体在这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中、逻辑思辨中的一种形式和非十分必要的环节。经济学公理与数学公理一样,只能靠直觉凝结产生,因为在表面的直觉背后,是复杂的逻辑推理与实践验证过程;但由于经济学是比数学更复杂的系统科学,因而从观察到直觉、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更复杂、过程也更漫长。但如果把经济学“公理化” 理解成排斥主体的“纯科学”的方法,则只能走向科学的反面。因此,经济学公理化方法应该是主客体相对称的对称逻辑的方法,而不仅是数学方法和传统形式逻辑方法。如果讲到分析工具的发展,那么对称逻辑是最重要的分析工具的发展成果。
艾萨克· 牛顿(1643—1727),英国近代物理学家。他的力学与线性思维方式只适合于宏观低速领域,不适合于微观高速领域。在微观高速领域要运用量子力学与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论思维方式。人类经济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小商品经济时期相当于物理宏观低速领域,现代知识市场经济相当于物理微观高速领域。牛顿“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秉持线性思维方式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只能适用于解释小商品经济,当代经济学必须运用非线性的、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在当代经济学领域运用经济学中的“牛顿定律”是思维方式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不能以经济主客体关系为经济学的公理、出发点,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牛顿力学层面。在牛顿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只有纯客观的才是实证的。在量子力学的科学观看来,主客体不可分,实证在于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的统一。在牛顿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内在一致的。在牛顿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公理、定理应该是抽象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公理、定理应该是具体的。把脱离具体的、还原论意义上的抽象的纯客观的公理、定理作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以具体的公理、定理作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统一的。由于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西方经济学家不可能理解经济学主客体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他们以某一个经济客体的要素为出发点,很容易被证伪,所以他们的理论、模型只能以假设为前提,以数理统计、概率论为根本方法,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建立起来的模型只有或然性,而无普遍必然性;虽然有时会因碰运气发生作用,但极易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失效。这就是张五常说的“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用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国经济无能为力,不能像张五常那样用歪解科学方法论来自圆其说,也不能像其他所谓经济学家那样,用所谓中国市场经济不成熟来自圆其说,而只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自身找原因。应该用经济学来解释经济,而不是用经济来注解经济学。当然经济学有改变经济现实、使经济规范化的功能,但经济学首先能解释任何经济现象,通过证明自己的解释力来证明自己的科学性,然后才有资格指导经济规范化。而西方经济学既没有解释力,又强调实证主义、反对规范化,这就只能被排除在中国经济解释之外。
能够作为经济解释出发点的经济学,只能是一般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只有这样的经济学,才能作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主体(理论)
出发点 (相互作用) 产生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升华理论 理论发展
客体(经济现象)
经济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也就是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对称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能作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还原论的出发点不是科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不能作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还原论的出发点,经济学还原论的出发点只能是假设而不可能是公理。张五常:“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私是人的本质,是真理,是不可更改的,但从经济科学的角度看,这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私作为一个辩证的基础假设,在这个起点上不容有所争议。”“基础假设不容许有异议,而人的本质究竟是怎样那是心理学、生理学,或哲学上的事,而是我们要假设人是怎样。”⑤张五常这里隐含两个悖论:“基础假设”和“不容许有异议”之间,“假设”与“要假设”之间。既然是假设,又怎么能够“不容许有异议”?既然“不容许有异议”,又怎么成了假设?假设是实证范畴还是规范范畴?如果是实证范畴,怎么能“要假设”?如果是规范范畴,何必称“假设”?张五常的上述悖论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他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源于他的经济学的抽象的出发点。这就不能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
人是什么?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的本质有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
首先是一般层次。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称是人和整个大自然共有的自然本质,也是人的最深层的本质。既然追求平等是人与大自然的共有本质,因此它是无善无恶的。从这个层面来讲,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其次是特殊层次。在这个层次,人的本质是创造。有了创造能力,人们就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联合起来,互相合作。所以人性是善的,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到自由、平等、博爱。从这个层面来讲,人的本质也不是自私的。最后是个别层次。人类除了互相合作的一面以外,还有互相争夺的一面。因此人性是善恶混。互助合作的一面是更为深层的本质,它们虽然共同发生作用,但由于每个人的环境、地位、能力、修养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互相合作的属性,有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互相争夺的属性。好的制度使人的善的本性得到发挥,不好的制度使人的恶的本性得到实现。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所以必须对权力多元化监督,但这只是制度对人性的导向作用的证明,而不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证明。从这个层面来讲,人的本质也不是自私的。
萨特(1905一1980 ),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先于人作为主体的本质,是人的非自觉的自我创造的本质先于自觉的自我创造的本质,正好像人的少年期靠父母生存属于非自觉的自我创造一样。成人的非自觉的自我创造同自觉的自我创造是人的本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本质的不同层次。后者的空间展示只是前者的时间展开的不同表现。因此,应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素质区别开来。萨特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存在先于素质,或人的本质先于人的素质。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明了人的多层次本质。人的素质也可理解为人的特殊本质。“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和人的一般本质相统一的一般存在先于和人的特殊存在相统一的特殊本质。存在和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统一的。
那么,西方经济学家认定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是西方经济学家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得出来的。西方经济学家们将精力集中于简单的线性系统,滋生了一种重抽象还原的主流学术氛围。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片面分析的而非综合的。西方经济学家们坚持认为,他们可以通过系统的组成部分解释复杂系统,尽管这些部分实际上是无法从整体分割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对经济的唯一根本的陈述是关于经济中最本原层次的陈述。西方经济学家们将系统行为,如企业自组织、市场交换过程都看作是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简化为深层的本原(注:不是本质)——如经济人、商品、产权、交易,而经济人又还原为自私的经济人。他们的方法论基础是还原论----把复杂微观系统的变化看作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的运动引起的。还原论把粒子物理的定律看成宇宙最深层次的本质,然而恰恰是粒子物理的定律本身,宣告了还原论的破产。粒子物理告诉我们:不但客体与客体之间,而且客体与主体之间,都处于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因此,宇宙是也只能是一个整体,还原论本身就是整体论。五度空间理论与方法,使整体论与还原论得以统一,整体论与个体论得以统一。本质是具体的,而抽象不是本质。对称是出发点和归宿,抽象和辩证是手段和途径。整体论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是五度空间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对称经济学是(扬弃还原论的)整体论,西方经济学是还原论;整体论以自然经济与知识经济为背景,还原论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整体论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是对称逻辑。还原论的哲学基础是天人相分,思维方式是“形式”逻辑。整体论重普遍联系、全息关系和直觉。还原论重抽象与分析。二者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还原论科学将成昔日黄花。在同自然的关系上,整体论更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所以,对称经济学治本,西方经济学治标;对称经济学为本,西方经济学为用;对称经济学为道,西方经济学为器。
还原论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质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经济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还原论的要害,就在于它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时,不是把经济社会规律看成是经济社会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而是以一个要素作为出发点从现象到现象的展开。这种发展观是线性发展观。还原论的出发点决定了出发点的抽象性与不对称性,决定了理论出现悖论与实践出现悖境的必然性。随着市场社会经济形态由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平面的市场经济向立体的市场经济、从工业市场经济向知识市场经济发展,人的行为方式也发生质的变化——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博弈中分离出对策。而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系统的参照系由于仍停留在小商品经济和工业市场经济时期,所以他们的立足基础仍然是个人——无论是“经济人”还是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制度经济学,无不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还原论。在还原论看来,社会的最小经济单位是个人。还原论把社会的最小单位个人的行为方式移植到经济活动中来,认为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是个人之间的博弈活动。因此还原论的参照系是小商品经济时期。在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的最小经济单位是企业;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人和事之间、企业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对称性,决定了人与企业、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合作关系。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问题→政策→理论的不对称思维运动。问题与理论,本来是从不对称到对称的双向思维运动。但由于西方经济学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既缺乏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因此变成从不对称到不对称的单向思维运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西方经济学家,囿于他们的思想方法,连自己的国家的问题都解释不了,根本没有资格对别人国家的事情指手划脚。照搬照套他们的理论,只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还原论的出发点与形成体系的方向,使西方经济学有经验而无完整理论,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以抽象的“经济人”为出发点,信息是不对称的,人在经济活动中只有博弈,而无对策。以具体的主体为出发点,信息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主体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对策的过程。问题,只是主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契机,而不是出发点——既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也不是叙述的出发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以主体原有的理论背景为前提;问题和理论的碰撞,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使经济学理论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所以,假设也不是出发点——既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也不是叙述出发点。所以,问题和假设只是中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发展的中间环节。把理性等于抽象,是方法论上的误区,无论是分析还是综合,从研究到叙述,理性都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从现实来看,“经济人”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把人看成“经济人”还是“道德人”,集中体现了性善者与性恶者、性善论者与性恶论者两种不同的人本观。实际上,“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人的两种属性,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不同主观修养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人。而两种不同的人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属性在人身上的不同组合、不同比重而已。只要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个系统,人的本质属性是这一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经济人”、“道德人”、“政治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名称而已。用“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来界定人的本质、定义“经济人”,是把结论当前提,是静态的、孤立的、线性的思维方式的产物。随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人”也可以扩展为“道德人”,或把“道德人”作为“经济人”的内在环节。包含“道德人”在内的“经济人”可以作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主体。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个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中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理论依据。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
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具体
经济人 理性 抽象
非理性
主体
——社会——市场——经济人
客体 哲学(方法论)
具体——抽象——具体
主体
经济人——社会、市场——
客体 经济学
具体 抽象 具体
经济学的出发点与体系建构方法论模型
人的细胞同动物的细胞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人有自我意识,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客体和主体、相对客体和相对主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科学理论既是以经济学家这一相对主体为中心的这个过程的产物,又是以这个过程本身为对象,因而经济学理论的内容——经济科学规律同对象——经济客观规律是同构的,有着天然的一致;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例如经济客体)同其他要素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有着一种全息关系。离开这个总体过程去寻找什么“纯经济客体”的信息,“纯经济客体”的反映,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对这个总体过程的反映也即对经济客体的反映,总体的创造过程同对经济客体的反映过程是一致的。对称的方法是整体论从本质到现象展开的方法论基础,也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基础。在对称辩证法看来,认识过程(研究过程属于认识过程)和叙述过程,都是具体——抽象——具体。因为起点和终点都是具体,因此都是整体;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和叙述方法是整体论方法。这就解决了整体论认识过程和叙述过程怎样同整体论中整体原则相吻合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可以看成是还原论的认识过程;从抽象到具体,可以看成是还原论的叙述过程。还原论本来就是要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所以这两个过程同它的个体论的基本原则不矛盾。所以还原论就是整体论。这就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了起来。在这里,要把本原同本质区别开来。本原虽然是整体的最小单位,然而却仍然是现象;本质则是比规律更深层次的范畴。以五度空间模式来观察,从整体上看,整体论是真正的理论基础,而还原论只是一种应用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当今世界三大流派、两大类型经济学出发点的扬弃,且同宇宙的本质、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相一致,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最大的涵盖力与解释力,因而具有公理的性质。以这样的公理为出发点展开来的经济学体系可以做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可以统一解释所有经济现象而不会被证伪。对称经济学的产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