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帛书甲本: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枘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向着生的方向发展的一类,是十三项;向着死的方向发展的一类,也是(这)十三项;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这)十三项。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人生的变化之数太大。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雌犀牛和老虎,入于军中不披挂兵甲;雌犀牛的角没有地方投放,老虎的爪没有地方抓持,兵器的刃也没有地方攻击。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善摄生者”不处死地。
【释文·附说】《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是说:人一旦出生就开始了走向死亡的历程。生与死同根同源,“同出而异名”。
“十有三”:对“十有三”的解释历来不同,包括王弼、苏辙、释德清、陈鼓应所解都是“十分之三”,只有韩非子、河上公解为“十三”,是正确的。现举实列证之。
例如:《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勾)广三、股修四、径(弦)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周髀算经·上卷一》第二段)。 且看“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即三、四的平方和等于二十五。在这里谁能把“二十有五”解释成“二十分之五”?再如:《皇极经世书·以会经运之十·观物篇之二十二》(117页第6行)“厥名为衍,衍之用,除虚一卦一策四十有八,年数应之”,意思是:大衍之数五十,占卜所用的是虚一挂一则剩下四十八数。有此两例,足见传承之误,误之远矣。再如:《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动之于死地”都是“十有三”即十三,“十三”指的是什么呢?《韩非子·解老》说:“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于生焉。属之谓徒也。至其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谓之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按:韩非子所解的最后一句加下划线的是错误的,下面再谈)。以上韩非子所讲可以在《黄帝内经》中找到证据:“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按:指四肢大关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空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曰:“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也,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这里“十二舍”当指四肢的十二大关节,四肢九窍即“十有三”)。
由此可见,“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三者三位一体。也就是说:人一出生就具备了四肢九窍,向着生的方向发展是由四肢九窍决定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向着死的方向发展了,也是四肢九窍决定的;生与死之间的变化也是由四肢九窍决定的,什么是死地呢?孙子曰:“无所往者,死地也”《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这些可以从上面《黄帝内经》引文中看到,四肢九窍皆通乎天气。人一旦出生,生命是一天一天地减损,身体一天一天地长大,同时也一天一天地接近死亡,一旦出生即开始了奔向死亡的历程,四肢九窍不与天地之气沟通即是死地;“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原理的应用,人的一生变化之数太多了,但这“通乎天气的四肢九窍”却决定了人生的寿命长短,长生久视之道即在其中。所以《韩非子·解老》中的上述引文加下划线的部分是错误的。
《说文》厚,山陵之厚也;生,进也。《周易·系辞上》第五段中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变化的意思。所以“以其生生之厚”的意思是:是因为人生变数太大。《康熙字典》“动,《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又《廣韻》出也。”“人之生动之死地”就是“人之生出死地”,并非《韩非子·解老》中所说:“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谓之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此说与下文结论“以其无死地”相悖,读者当明察。
前面讲的是:人生变数之大影响了四肢九窍的通乎天气,从而出现了生、死和动之死地而后生之间变化的三种情况。后面是举例说明,善于养生者见同于道的行为。
《韩非子·解老》说:“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si雌犀牛)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矿野闲静,而以昬(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度,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纲罗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
由此可见,人一旦出生,就有三类活法:一类人,虽然很注重养生,但不得其法,还是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当归于“生之徒”一类。另一类人,不能说不注重生死,但总是好吃的吃撑着,不好吃的吃饿着,吃撑了反而坏胃口,被美食所贼;见了美色走不动,没有节制,反被天地所贼;为了一定的目的,遇到危险不知趋避,而被万物所贼,皆取死之道,当属于“死之徒”一类。还有一类人,享用美食还没撑着,享受人伦之福反而增寿,吉凶祸福尽知趋避…《道德经》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当属于“人之生,动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类。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是老百姓,为什么你富有他贫寒、你开心他惆怅?同生不同死,同行不同利?不道早已。
写于2009年7月31日定稿于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