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元:抓住机遇,总结经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年3月19日
本年度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形势发生大变化,国内发展出现新局面的时机召开的;是一个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变革,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开拓进取的会议。对全院的工作,王伟光同志的工作报告都讲到了,下面我着重谈几点认识问题。
一、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深刻的大变革
上个世纪末,国际形势发生剧变,苏 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局面结束,美国霸权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被许多人看做是明日黄花。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将西方的社会制度称作“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个看法可能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美国政府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在全世界大力推行“华盛顿共识”,在军事上提出并肆无忌惮地实行先发制人战略。在占领阿富汗、摧毁南斯拉夫、横扫伊拉克以后,又列出四十多个国家黑名单,将伊朗、朝鲜等国列为邪恶轴心。在美国一起独强称霸世界的天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其实都笼罩在强权的阴影之下。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并没有多久的风光,几乎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昙花一现。在军事上被伊拉克、阿富汗两个弱国的抵抗力量拖住,深陷泥潭难以脱身;在经济上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并导致严重的信任危机。虽然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还没有失去,但他的风头已今非昔比,世界正在起变化,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高潮已经下落。冷战结束以后,“西方”这个概念同东西对峙的时期已经有所变化,欧盟不是美国的附庸,俄罗斯没有融入美国、西欧体系,其他发展中大国和资源大国都在寻找各自发展、振兴、自强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没有改旗易帜,并正在快速发展。这样的格局显然不是二十年前、十年前人们所看到、料到的世界格局。形势在变化,名符其实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今而后可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机会。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也教训了全世界,促使世人更加清醒地认识美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次由美国引发的危机,对于人们认识世界也有促进的作用。
世界形势的演变告诉我们:第一,世界仍然在发展变化,没有也不会停止在一个节点。历史没有终结(弗朗西斯•福山坦承自己原来的断言是错误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点。第二,唯物史观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论证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理论体系及其立场、方法再次得到验证。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而遥远,理论创新和实践决策都举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所谓“市场原教旨主义”、“普世价值”,西方民主政治不是中国改革的取向。我们沿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轨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自立、自信、自强、自新。正确地判断世界大势,不为各种迷信、教条所束缚,从国情出发,在党和人民的实践基础上去创新,中国才能既不走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才能高扬,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大局才有大的作为。
二、中国改革、发展的经验,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源泉
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重要的来源和途径是总结正反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总结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时,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总结了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一个方面;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央总结了“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对于党和国家的决策和亿万人民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这就是理论形成、发展和检验的过程。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段要回头看一看,出了错误就纠正,这些简明深刻的道理,看似容易,行之则难,实践如此,理论研究也是如此。
科学研究没有禁区,但不能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在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上应当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务大局。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机构和人员要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着眼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脱离实际,凭一点书本材料去构筑理论体系,或者照搬别国、别地的模式、路数都不是成功之道。开国之初照搬苏联不行,现在照搬美国和其他国家也不行。吴邦国同志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讲到形成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时强调:“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外国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我们不搞;外国法律体系中没有的法律,但我国现实生活需要的,要及时制定。”我们对待当代西方国家的其他制度、各种理论体系的研究借鉴也都应采取这样的态度。
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要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维护宪法的精神和权威。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郑重阐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阐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任何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企图改变我国国体和政体的言论和行动都与国法相抵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在此界限上不能模糊。
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智慧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抉择。未来的路很长,各种障碍干扰很多,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是创新的参与者,一个好的理论观点、一个有见地的对策建议、一个有分量的调研报告,都可能对创新有所贡献。创新的根基在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造福中国人民。我院要从党和人民的创新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同时也要为之作出贡献。要认真学习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十个结合”,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创新的重要指南。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抓住当前的机遇,发挥阵地、团队、理论人才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中国,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沃土和宽广天地。举国创新,历三十年不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堪称壮举,确如古人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局面。形势的发展,实践的需要是发展理论的强大动力,也为理论研究展示出难得的机遇。原来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新;中外文明的成果要广集博采,择善而从;当代西方主流理论正在金融危机的中识别哪个是真金,哪个是瓦砾。适合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正在全面展开。凡此种种,正是理论研究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时、地利。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应当独树一帜,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敢担重任,积极作出贡献。为此,我们必须始终抓好四个方面的长远任务。
一是抓科研强院。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实现李长春同志多次重申的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殿堂和思想库、智囊团的目标、要求和期望。
二是抓人才强院。科研是创造性的活动,以研究人员为主体,人才济济才能强院。要尊重老一辈的学者,传承他们的学识,弘扬他们的风范。希望并要尽力帮助中年和青年学者勇担重任。人才的成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育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是育人的目的。我院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人才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是抓管理强院。进一步建章立制,查补疏漏,纠正散乱无序的状况,提供尽可能有利于强院的秩序和服务。
四是抓党的思想、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为全院各方面工作和建设提供有力的领导和保障。
同志们,眼前正是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难得的时机,我们要自觉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创造新的历史的伟大洪流中,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价值,做出符合党和人民期待的成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