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鲍振东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凝聚和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那么,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怎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呢?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学术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哲学社会科学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远离政治,它和政治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哲学社会科学除极个别的学科外(如语言学),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有阶级性也就意味着有政治性。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仅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而且对其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这种反作用,来维护其利益、体现其意志、巩固其统治。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同时,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有一个集中代表统治阶级利益、集中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价值观的国家意识形态,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以作为本国人民必须遵守的理念和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它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项基本原则一道,被写入了我国宪法,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哲学社会科学工每天都和意识形态打交道,更应该自觉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应该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很强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更应该模范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这既是我们所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对哲学社会科学工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不能设想,一个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的人,一个不讲政治、不懂政治、不问政治的人,一个在政治上迷迷糊糊、患得患失的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与政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实践中必须认真把握。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科没有阶级性,因而也就同政治没有直接联系。在这样的学科有不同意见,不能往政治上靠。二是在意识形态范畴内,也不是所有学术观点都有政治倾向性。有些观点虽然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是非问题,是先进与落后的问题,不能将其上升到政治倾向性问题来认识(如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看法,对产业布局的不同看法等)。三是有些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纯属知识性的东西,也不能看成是政治问题(如数理逻辑、统计学和一些文艺形式等)。胡桥木同志就曾说过:“我们不能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为什么政治服务的。如果这样讲,我们就不是在做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了,而是在讲笑话、说相声了。”
因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与政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用政治代替学术,把二者等同起来,也不能由于强调学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讲政治,把二者割裂开来。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这两种情况都曾发生过。1957年“反右”以后,我们曾过分强调学术为政治服务,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完全用政治代替学术,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学术环境,窒息了学术空气。近年来,又出现了学术远离政治、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甚至出现了排斥和抵制“四项基本原则”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应认真加以克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同性质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我们既不能把学术探讨中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去处理,也不能把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来对待。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育要有纪律。在有关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必须自觉地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要敢于斗争、坚决抵制,决不能让其泛滥成灾。对一般学术问题,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易给人扣帽子,更不能用搞运动的办法去解决。对一时分不清问题性质,且又比较敏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在内部讨论,不向社会公开,以免造成误导。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学术上既要提倡自由精神,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学术思想的充分自由是必要的。没有这种学术自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但是,我们在讲自由精神的同时,不能忘了发扬批判精神。讲自由精神是为了追求真理,讲批判精神也是为了追求真理,同时也是为了捍卫真理。在学术界,要经常开展积极的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对有争议的问题要进行充分说理的切磋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理,修正错误。改革开放以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是自由太少,禁区太多,结果是阻碍了学术进步,迟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现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批评太少,甚至没有批评,使得有些错误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得以恣意蔓延。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些观点开始是学术问题,但由于没有及时开展批评,后来就转化成政治问题了。我们必须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二、坚持与创新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去努力。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是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创新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全党的事,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负有重要责任。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都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理论创新呢?江泽民同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是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坚持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坚持前提下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坚持是在发展中的坚持,发展是在坚持中的发展。只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这里所说的坚持,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和个别判断,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蕴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第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今天这样充满生机的景象。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关键。不解放思想,创新就无从谈起;不实事求是,创新必误入歧途;不与时俱进,创新会半途而废。这里应该特别指出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的解放思想,是有特定含义的,那就是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离开了这样的特定含义,解放思想就会变成胡思乱想。那种以为对马克思主义否定得越多越彻底越好的认识,不是解放思想,而是离经叛道。
第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好,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大量的经典著作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之,必须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上狠下功夫,真正做到弄懂弄通。现在,我们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特别是有些青年理论工,没读过几本马列的书,仅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就在那里对马克思主义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一个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不肯下功夫的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求甚解的人,没有资格去谈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三、求真与务实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在浮躁之风日盛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肩负着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尤其应在求真务实上当先锋、做表率。
求真与务实,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所谓求真,就是求得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我们的认识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求真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所谓务实,就是用求真得到的真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原有的认识。务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改造。在求真与务实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两点:
第一,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务实必须求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并不具有天然合理性。在人们的实践中,有自觉的,也有盲目的;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有违背客观规律的。因此,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越发展、越深入、越广阔,对科学理论指导的依赖性就越强。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很可能越务实付出的代价越大,越务实离真理越远,越务实越有悖于既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在求真上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而后才有资格去咨政建言、服务社会。
第二,务实是求真的目的,求真必须务实。人类是为了改变世界才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马克思在1845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箴言,已用金色大字镌刻在伦敦的马克思墓前,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也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求真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务实。不务实,求真就失去了意义;不务实,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那么,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该去求什么真、务什么实呢?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会议上为我们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一是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有责任向人们讲清楚,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分析和处理当代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离开这一基本出发点,就会犯错误、走弯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但我们离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是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哲学社会科学工有责任向人们讲清楚,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主要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三是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哲学社会科学工有责任向人们讲清楚,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切实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四是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之实。哲学社会科学工有责任向人们讲清楚,人心向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最严重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加强党的建设,主要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要注意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用反腐败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四、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效果统一论者。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既要有良好的动机,又要谋良好的效果,哲学社会科学工尤其应该如此。那么,我们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装潢门面、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是为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具体说来,就是为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对于这一动机和目的,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都必须十分明了,来不得半点含糊和动摇。
对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来说,端正动机和目的是第一位的。动机目的不端正,你的本事再大、学问再高,也肩负不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相反,还会起到负面作用。现在,我们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在社会上口碑不佳、威信不高、影响不良,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他们的方法作风上,而是出在他们的动机目的上。不是吗?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替谁贴金,瞪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讲歪理;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为名所累、为名所害,死要面子、不要真理,固执己见、文过饰非;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趋炎附势、媚权阿贵,极尽巧言令色之能势,唯书唯上不唯实;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从不准备为真理而战斗,更不准备为真理而牺牲。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的形象损害极大,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端正哲学社会科学工的动机和目的,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还必须在端正目的动机的基础上,解决好途径和方法问题,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要在认识世界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狠下功夫。否则,就很可能把世界看颠倒了,看扭曲了。要在传承文明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传世之作和学术精品。误人子弟的东西,食洋不化的东西,粗制滥造的东西,言之无物的东西,东抄西拼的东西,起不到传承文明的作用。要在创新理论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认真贯彻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基本原理;就必须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魄力,勇敢地去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否则,就不可能在创新理论上有所作为。要在咨政育人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大量占有第一手材料;就必须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道听途说的东西,凭空想象的东西,华而不实的东西,“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东西不能用其去咨政;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的人,没有资格谈育人。要在服务社会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努力端正服务态度,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本领。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无论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五、调查与研究的关系
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来。哲学社会科学工要真正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每一项发展进步,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实现的;每一个真知灼见,都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不可能创作出精品力作,更不可能成为名人大家。所以,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都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调查研究,真正肯于在调查研究上花力气、下苦功。
调查与研究,是形成真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其中,调查是形成感性认识、积累感性认识的过程,没有调查,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没有研究,调查就没有了目的、失去了意义。二者在形成真理性认识的过程中,都很重要,不可或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工在调查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重研究、轻调查,甚至是只研究、不调查。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不深入基层,不接触实际,整天坐在屋里作“象牙塔”里的文章,结果是越研究越脱离实际,越研究离真理越远,形不成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不下苦功,投机取巧,用上网代替调查,整天在网上抄来抄去,嚼别人嚼过的馍,结果是文章没少写,真正有见地的不多;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由于长期不搞调查,严重脱离实际,结果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发表文章没人看,学术报告没人听;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偶尔也下去搞调查,但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咨政建言没少提,真正被采纳的没几个。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哲学社会科学工队伍中严重存在的重研究、轻调查的倾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调查研究问题,说到底是个作风问题。要使调查研究工作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在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动真情。群众是哲学社会科学工的衣食父母、服务对象。到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真爱,这是使我们的调查研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一个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的人,不可能对到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充满热情。列宁曾经说过,没有热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二是要下真功。调查研究是十分艰苦的过程,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一沉到底,走家串户地查民情,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听意见,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弄清楚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进而才能向有关决策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三是听真话。所谓听真话,就是既要听表扬的话,也要听批评的话;既要听肯定成绩的话,也要听揭露问题的话。群众是最重感情、最讲以心换心的。要让人民群众讲真话,就必须先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否则,人民群众就不会和我们讲真话,因而我们也就达不到调查的目的。
四是取真经。所谓真经,就是真正先进的经验,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作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许多难点问题在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那里还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在人民群众那里早已有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装明白,摆架子,盛气凌人,是取不到真经的。
五是要建真言。所谓建真言,就是在充分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向有关领导和决策机关反映真实情况,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切忌只看领导眼色,不看群众脸色,一味地顺情说好话。只有这样,才是对领导、对事业真正负责。建真言需要勇气,有时还需要付出代价。这对我们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六、科研与科普的关系
科研与科普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其一。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正确处理科研与科普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地承担起科研与科普的双重职责。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又都是潜在的生产力。这个潜在的生产力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候,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和途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体上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是将研究成果以决策参考或决策建议的形式提供给有关决策机构,被有关决策机构采纳后形成有关方针政策,再通过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来调动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将研究成果以立法建议或议案的形式提交给有关立法机关,被有关立法机关采纳后形成国家的法律或法规,再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来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三是本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将研究成果以商品的形式出卖给有关企业,被有关企业购买后形成经营决策,再通过经营决策的有效实施,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将科研成果以理论宣传的形式普及到广大干部群众那里去,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进而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目前情况看,在以上四条转化途径中,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工,往往较为重视头三条转化途径,而对第四条转化途径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的。大家知道,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曾特别强调:“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我认为,理论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一个国家的需要,一是决定于理论的成熟度;二是决定于理论的普及度。不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再好的理论,再好的科研成果,也不能充分实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都必须在认真搞好科研工作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的普及工作,自觉地承担起科普的责任。
为使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成果的普及工作卓有成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端正文风。写文章、作报告,一定要面向大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不用或少用群众接触少、听不懂的语言,尽量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尽量多用浅显的例证阐发深刻的道理。现在,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写文章、作报告,云山雾罩,故弄玄虚,以为群众越看不明白、听不明白,自己的水平就越高。这是一种十分恶劣的文风,必须认真加以克服。二是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广大群众更多更愿意的是通过大众媒体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普及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离不开大众传媒。现在,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特别是有些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只注重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不愿意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上发布学术成果、宣传科学理论,甚至不屑于接受电台电视台的采访,不屑于在面向大众的普通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是十分错误的。三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都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一定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既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思想理论家,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活动家。
七、有为与有位的关系
在有为与有位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是有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哲学社会科学工在社会上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靠我们认认真真的工作、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换来的。工作不努力,成果不显著,作用不突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工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专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了文件,并在文件中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文件还指出:“要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还专门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汇报,胡锦涛同志在最后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的春天已经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工大有作为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一定要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系统研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转化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着眼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回答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推出更多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对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潮,令人信服地讲清楚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别的什么道路,明辨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要着眼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是深入研究和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重大问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不能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等六项重要原则。
八、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记得哪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的一生无非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做事,一个是如何做人,而且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
重人格、重品行、重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成为我国历代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哲学社会科学工负有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历史使命,要做到以理服人,首先要以德服人。不能设想,一个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能够在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方面有什么大的作为。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社会科学工同从事其它工作的同志一样,也会面临物质和精神的种种诱惑,如不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同样有可能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所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一定要正确处理治学与修身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把堂堂正正做人放在第一位。
那么,怎样做人才算得上堂堂正正呢?古往今来,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孔子提出的做人主张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的做人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提出的做人原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提出的做人准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人提出的这些做人主张和原则,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然而,在我看来,对如何做人问题讲得最透彻、最全面、最深刻、最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还是毛泽东同志。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做人主张,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实事求是地说,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一做人标准来对照检查,我们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工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基本上做到了堂堂正正。但是,也确有少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存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谓“高尚的人”,就是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极少数哲学社会科学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丢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纸醉金迷,贪图享乐,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能说是“一个高尚的人”吗?所谓“纯粹的人”,就是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动物本性,能够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人。个别哲学社会科学工,吃喝嫖赌啥都好,坑崩拐骗啥都干,而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能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人”吗?所谓“有道德的人”,就是注重个人修养,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人。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在社会上妒贤嫉能、见危不助,在家庭里不忠不孝、藏污纳垢,在本职岗位上抄袭剽窃、欺世盗名,能说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吗?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是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落落大方、襟怀坦荡的人。个别哲学社会科学工热衷于吹吹拍拍、拉拉扯扯、媚权阿贵、唯利是图,能说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吗?所谓“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人。少数哲学社会科学工,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整天在那里昧着良心说瞎话,能说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吗?
造成某些哲学社会科学工行为不端,为人不正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从根本上说,问题还是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所以,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都应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高高地飘扬在我们心灵的天空,让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崇高的社会主义信念深深地扎根于我们内心的田野。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作为我们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第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和侵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