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药家鑫”一案,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都在等结果、等待社会的反应,判决结果暂还没出来,却又出来了一位药家鑫的师妹李颖口出狂言:“我要是他,我也捅......”虽然事后她反复道歉,但是,道歉无论如何“真诚”也改变不了她身上的真实问题——人格问题。中国年轻一代大学生到底怎么啦?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成“材”却不成“人”?也许单纯地用“社会大染缸”来解释恐怕难以说通,中国高校的的确确出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不健全必须引起教育界的大反思!
每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回想一下近二十来年的大学变化历程:校园大了,校园漂亮了,教学楼宽敞了,学生多了,教授也多了,论文多了,科研项目多了......似乎一切都在变好,似乎一切都提示人们社会进步了。然而,换一个角度再反思:宽敞的教室虽然多了,里面上课的学生却少了,教授人数人多了,认真传授知识的却少了,校园大了,郎朗的书声却少了,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多了,原创的却少了。比较这些矛盾的“多”与“少”,再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好象结论非常简单,都是一个“钱”字在起作用。大家不妨试着用“钱”字去套套这些矛盾的现象,是不是钱作用力的结果?
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接受一种教育:自立艰生、艰苦奋斗、努力拼博、奉献祖国。似乎没有钱也能靠大家的努力做好学问、搞好科研、做出成果。后来,等我参加工作以后,高校的调子慢慢变了,说是国外的科研条件太好了,没有钱是搞不好科研的,甚至连大学的“厕所干不干净”也能影响科研成果(说是一个海归看到中国某大学厕所不干净就不愿意回来),于是乎,国家开始大干快上的加大高校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科研经费,大建楼堂馆所。为了让学校能够多途径获得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教育产业化”也纳入了教育发展的规划当中,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了“工地”,都变成了“独立王国”,大学“大”得你找不清方向,大学漂亮得堪比公园,大学的“老板”多得超过了中关村经理,每一位教授、副教授都是一位“老板”,老板下面的学生便成了“员工”,干着各自的所谓“科研项目”,不敢说“员工”没做事,也不敢说“员工”不努力,但是,因为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官僚主义太过严重,不管是横向项目,还是纵向项目,没有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巨大成功的,没有哪一项国家项目不是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所有的老板只要把“钱”拿到了手,“员工们”做到什么程度则并不是真的很重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生们耳濡目染着高校老板们的特技表演,他们的内心对大学产生的不是自豪感,而是罪恶感。一届一届的学生充满希望地来,一年一年的毕业生带着莫明其妙的感觉离开,大学没有给它的学生们做好最基本的人格引导,“假、大、空”充斥着学术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带着一身“高校习气”的年轻人走入社会能干什么只有天知道。
上面这些事情,我说得可能稍微重了些,因为会掩埋大学校园中一些踏实做学问的好教授、好老师。实事求是地讲,大学里还是有一些热爱科学、热爱钻研的一群好老师,但是,这个群体的总体规模太小,照我看最多只能占到总教师人数的10%不到,不足以影响到规模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搞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自己必须热爱科学,一些不爱科学研究的人经常很容易搞到国家和企业的科研经费,而那结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纯学术爱好者则很难拿到经费,往往只能做高级打工者,有时连给别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有些人在拿到国家的大笔经费以后,第一想法是“剽窃”,想尽一切办法让弟子们去找文献,去找国外研究资料,然后就照着重复地做,至于结果是否达到国外水平不重要,反正项目验收时一定会达到的。有一个种怪现象,那些实实在在想取得独立创新的人往往被视为“不懂科学”,成果的数据太真实反倒不会得到科技大奖,真实的数据经常不那么太先进,有时甚至连论文都发不出去,所以,论文造假自然就成为一道风景线。
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因素很多,上面所讲到的科研只是一个引子,更多的是日常教学和管理。大家都以为,大学是做大学问的地方,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地方,如果真要做到这些,大学里的老师则是首要的核心影响因素,只有老师的人格是完善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只有老师的学问是渊博的,学生才能吸取丰富的营养,如果老师的知识不渊博,哪怕你认真负责地引导好学生学习,至少也不会给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当今中国的大学老师恐怕连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好。
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的,至少学生能够保持对老师的起码尊重。现在的大学则完全变了,师生的淡漠已经接近要挑战道德的底线,并且对立情绪还有加深之势,原因是什么?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社会变了,什么事情都金钱化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不可能不体现在高校当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社会是可以影响学生,是可以让学生变得更自私。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另一个现实:大学生是个学生,他们一直都没有进入社会,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对高校充满想象力的,他们的人格整体上还是保持完好的。为什么等到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就变得冷漠无情了呢?我想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学校和老师身上,爱学生的老师少了,关心学生的老师少了,真正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的老师少了,在学术上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老师少了,得过且过、和尚念经的老师多了。感情是双向互动的,一个人只会尊重他认为值得尊重的另一个人,不会尊重一个他看不起的人,师生之间的冷漠实际上又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冷漠。过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做学生的工作很容易起作用,因为他们人格魅力是丰富的。而现在则变得非常艰难,学生之间的矛盾有时靠哥们义气解决,有时靠江湖规则解决,学校的“原则”往往被边缘化了,学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大学里,不能靠老师,也不能靠规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私比什么都好,自私是自保的最好保障。
大学生思想向背离中国传统方向发展的原因除了高校本身的责任以外,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思想也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在引入西方文化时没有找准正确的切入点,盲目地强调西方教育中的特殊性观念,忽视了西方教育的主体性实质,所以,近二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大学生将某些西方观点一步步向“非主流”的方向演绎,一届又一届地麻痹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长此以往,大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变成整个社会的问题。今天我想再次谈谈在大学生中理解不太正确的几个思想观念:
金钱观念:几千年来,中国人就不屑于谈钱,“钱乃身外之物”的提法足见中国人内心对钱的躲躲闪闪,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中国人都在公共同场合表现出特别的清高,内心怎么想很难一概而论。自从三十多年前,中国全方位接近美国以后,我们发现,美国人不怕谈钱,站在拳击台上打得头破血流,他们理直气壮的声明就是为了钱,任何人与人之间在钱的问题上都是直来直去的。这样的对比让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比较不适应,但是,有一个关键理论解开了中国人对金钱文化冲突上的“死结”,它只用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一句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理论,也是一句打破美中文化界线的惊世之语,有了这句话壮胆,中国人开始由羞涩到逐步试探,再到大胆尝试,最后有些人甚至到了肆无恺惮的地步。放眼看一下当前的中国,美国已经由“钱的奴隶”变成了“钱的圣身”,而中国则由“钱乃身外之物”变成了“钱乃万能”。本来一对没有美丑之分的文化差异最后演变成了文化互溶后的“罪恶”,原来还只有那么一点亦真亦假的金钱虚伪,现在则完全变成了毫无道德价值判断可言的金钱崇拜,这一战,中国文化败在了美国文化的手下,美国用一种不成熟的文化实现了对另一种文化的罪恶化改造。中国的大学生一方面是受大环境的金钱观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着高校老师的影响,“赚钱是硬道理”的老师绝对不在少数,以钱为教学科研目的教授也不在少数,学生能不受影响吗?
个性观念:中国自古就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说法,言下之意是强调合作之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有一首好歌名曰:《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更直白地告诉中国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是中国集体文化的经典概括;然而,在美国,由于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私有化时间的长久性,人与人之间个性化发展相对较强,彼此间干预较少,即便是家庭成员之间亦是这样,尤其是美国的体育文化模糊了很多中国人的双眼,近三十年间,“个人主义”成了主流媒体宣传美国人个性张扬的代名词。伴随着“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广泛宣传和中国私有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式个人主义”登台演出了,20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式个人主义”高速膨胀的年代,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个人主义破坏了中国一切领域的合作关系和团队精神,从政治到经济,从政府到企事业,从文化到体育,无不充斥着个人主义的喧嚣。当中国人冷静下来思考以后,惊奇地发现:原来NBA那样的队伍也不是个人主义的团队,他们赢在变幻莫测的团队技战术,而不是眼花缭乱的个人花样;美国企业的高收益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特别智慧,而是来源于科学严密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敬业精神,三十几年的时间,中国人原本强大的团队精神被冲得一塌糊涂,鼓吹个性张扬还在下一代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美国用理性个人主义成功导演了中国真实的私利主义,美国没有因为个性文化失去自己的团结与团队,而中国的许多人则被个性文化打得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感。中国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孤傲自大、目中无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竞争观念:毫无疑问,竞争是一种好东西,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美国将竞争文化演绎得非常成功,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竞争环境,而这种好的文化到了中国就变味了,为什么呢?中国文化的传统主导思想是隐而不露,不主张公开竞争宣言,一公开了就会打破中国惯有的谦恭,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用一种社会主义方式为所有中国人打造了一个完全平等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中国人经历了将近三十年无私的竞争历程,在竞争中实现了中国各个行业的基础建设和事业创新,打造了共和国的事业基础,然而,从某个时期开始,中国设计者制造了一个无序竞争的“怪胎”,既不象资本主义环境也不象社会主义模式,既不象计划经济也不象市场经济,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环境没有建起来,竞争的平台失去了公平基础,美国式竞争文化只是“开放鼓吹手”的一个口号而已,一部分人无非是想借此达到各自的私有化目的,不能说美国人有意用不成熟的竞争文化来误导中国人,实际上制造这一文化畸形的始作俑者是中国人自己,美国人会平静接受竞争的结果,不管输赢,但中国人不会接受结果,因为过程没有公平,平台不是一样,所以,即使官方反复强调竞争能力决定生存方式,但是,多数人都有理由在出现结果后渲泄情绪,因为多数人被排除在特权竞争的平台之外,他们输掉结果不是因为能力的不足,而是因为过程的不公,竞争文化在中国逐步演泽成恶斗文化,人们在竞争中不是增加了自信,而是增加了仇恨,有人会说,美国在同世界的竞争中总是以武力开道,也是不公平的,也不是好的竞争文化,对于这一点不可否认,世界政治永远都是强权政治,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和国民,除非国家消亡,否则,美国的任何一任领导人都不会放弃国家的自私性,中国也是一样的,只是现在还没有达到美国的高度,中国政府同样有义务为了国民而选择强势,我们现在最关注的肯定还是国内的竞争文化,而不是世界的公平性,和谐世界是一个好理论、好口号,但短期还达不到,短期内没有人选择国际公平。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过去是采用按成绩排队分配制度,现在这种制度没有了,说有自主择业更好,更有利于竞争,然而,实事证明,竞争没有了,“关系学”成了社会就业第一学问,每个大学毕业生在其跳入社会之前必须优先理清的是自己的“关系”在哪里,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找到哪里算哪里,少许的竞争岗位根本就不足以让规模庞大的缺少关系的大学生找到公平竞争的现实平台,他们对社会的失望其实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萌芽了。
礼节观念: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的文明古国,按理说在人文礼节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然而,实事求是地讲,这方面,中国与美国差距巨大,不需要正面对抗,中国早已经败下阵来,中国近几十年来已经将传统的孝义廉耻忘得一干二净,将基本的做人礼仪也已置之脑后,中国被形容为处在五千年最缺德的时代,这样一个五千年最缺德的时代不可能有好的礼节文化,长幼之间、师生之间、上下之间、人人之间的基本礼节几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我行我素,坐公车的一窝疯狂挤,上车后的抢位置,不给妇孺老残让位置还能讲出千万理由,稍有不顺便骂骂咧咧如同老虎要吃人,动刀子、挥拳头成为社会常态,小伙子打妇女,年轻人打老年人也屡见不鲜,不排除一些非礼仪现象在美国也是存在的,但与中国相比则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毫不客气地批评教育乱象带来的社会乱象没有中美之分,世界各国在做人的基本道德礼仪方面是有共性的,这里不需要用意识形态来评判两国的礼节文化,中国必须从教育改革抓起,必须回归中华民族的常规礼仪纲领。
开放观念:“闭关”与“开放”是中国历史过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治国方略,有意识的闭关和无意识的闭关都存在,主动性和被动性开放也是因不同的环境变化而变化,不只有中国这样,世界各都莫不如此,没有一个国家在其整个历史中都是持开放态度的,现在的西方国家也都有闭关的历史,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年轻的移民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开说,开放性是最好的,这一点不容置疑,美国的开放性体现国家政策和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美国就没有闭关的地方,经济方面,美国用军事强权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种典型的闭关政策,但是,这种闭关是在强权背景下发生的,没有人能动摇它的所谓合法性,其实是真实存在的。美国闭关的另一个方面是拒绝东方文明,有些人可能不相信,因为在美国没有任何法律和政策是这样规定的,所以不存在拒绝东方文明,但是,必须要告诉大家,美国的文化拒绝不是由政府做的,而是由国民做的,如果你要去采访一个美国人,他会对你说: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太好了,是人类的经典,我非常喜欢。但是,大家再看看美国的现实,东方文化从来都不会在主流人群中得到认可和接受,他们根本不可能像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一样来接受东方文化,这种隐形的闭关性在美国的“大开放”形象下被掩盖了。中国人一直以来认为自己不算完全开放,这有一定的好处,也产生了很多坏处,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众多国际原因,导致中国出现部分被动性闭关,后来逐步有所好转,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主动地将国门洞开,一条缝都没有留下,开放得连“底裤”都不复存在了,“开放”一词成为“教义”和民间的“索求”,无原则的开放文化让西方所有的非主流生活模式在中国无限放大,经济被无限地外资化了,各阶层被无限地洋奴化,富人无限地堕落化,穷人无限地低贱化,开放让中国由一个保守的传统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情色场,开放让中国的女人无限接近于动物的底线,中国的开放没有实现民族的科技复兴和文明复兴,只实现了崇洋和糜烂的复兴。大学生对“开放”的理解也只限于“裤子的开放”和“嘴唇的结合”,他们根本不理解1840年以后英语人最初提出中国“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中国在某个时期被人“牵着鼻子开放”的味道,男女之间的开放不是思想的开放,而是肉体的开放,大学生对开放的误读,至今没有哪个高校认真去纠正他们。
信仰观念: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信仰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的信仰主要有皇帝、儒学、宗教、迷信。这里把迷信也列入中国人的信仰当中,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在很多底层中国人当中,他们不懂宗教,迷信就成了信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中国有两个信仰,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后三十年就只剩下一个信仰——金钱。美国人的信仰自建国以来就是固定的:资本主义、金钱、宗教。这三大信仰伴随着美国的整个发展过程,非常的稳定,有最广泛的信众,这就保持了美国的完整性和强大的意志力,只要到了美国,你就会迷恋于这三大信仰,少数人除外。因为,如果离开这三点,你在美国就不可能活得很好,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这三大信仰对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还是美国人凌驾于世界他国人民之上的心理依靠,他们会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这种信仰,并坚定地向世界推销这三大信仰。美国的三大信仰,从整体上看并非完全值得推崇,但是,美国人做得非常坚决和稳定,所以,体现在国民信仰上的力量就会在国家意志中得到体现,最后表现出来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反观中国人的信仰变迁不能不说令人遗憾,中国人的信仰表现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整体性和稳定性,从来没有一种信仰有超过80%的人口信众,今天的中国,甚至没有一种传统信仰的人数超过中国人口的10%,只有“金钱”这个信仰占据了成人人数的99%,然而,这种单一性的金钱崇拜又能产生多少正面作用和多少负面作用呢?很难作出准确判断,只能由现实作答。我们如果认真观察和总结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也许仍只有一个结论:我们只信仰钱,其它的你们先别我谈,等我有钱了再说吧,否则谁能把我当人看?
“药家鑫案”只是一个个案,李颖的话也只能代表她一个人,并不是说中国的大学生和青年人都像他们一样堕落,我们在否定“药家鑫们”人格缺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反思现行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理顺了教育者身上的人格缺陷,才能更好地纠正被教育者身上的人格缺陷,教育系统的人格问题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人格缺失,中国的高等教育,请你承担起你应当承担的责任,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教育改造的成功与否,时不我待,请立即行动!
孙锡良(2011-4-4)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