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变野兽,教授变阿Q
黎阳
2011.4.11.
看了李玫瑾教授的大作“写给所有对我粗口恶语的网民”(见附录),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吃错了药?否则为什么逻辑如此乱套?
李大教授的文章劈头就说:“有人在网上说,我眼里只有清华的教授,我只回应了教授的批评……,其实不然,许多恶毒骂我的博客我也在浏览,并认真地看骂些什么……,如同我看血腥的犯罪现场或图片一样,我有这份胆量和勇气。”
既然说“有人在网上说,我眼里只有清华的教授,我只回应了教授的批评……,其实不然”,那么按常理,按正常上下文关系,接下来的内容应该是“回应清华以外的教授的批评”或“回应非教授的批评”才合乎逻辑。但是不,李大教授紧接着说的却是“许多恶毒骂我的博客我也在浏览,并认真地看骂些什么……如同我看血腥的犯罪现场或图片一样”——我的妈呀,这段话岂不是等于说,除了清华教授,凡是对您的批评都属于“恶毒咒骂”,都跟“血腥的犯罪现场”一个样,都要拿出对付“血腥的犯罪现场”的“胆量和勇气”(外加咬牙切齿)来“认真地看骂些什么”?如果这不是您的本意,那只能说您这语文水平和汉语表达能力跟您的教授头衔实在配不上。如果这就是您的本意,那就更可怕了,因为按您这逻辑,除了清华教授,一切对您的批评都属于“粗口恶语”,都跟“血腥的犯罪现场”一回事,都要拿出对付“血腥的犯罪现场”的“胆量和勇气”来对付——幸亏您还只是个二级警监,否则凭您这逻辑,如果官再大点,实权再多点,谁惹了您还不得被当成罪犯抓起来?
再往下看,还不仅仅是逻辑乱套,到后来简直就成了破口大骂:“最无能的表现!”“心灵上的贫穷!”、“你们心灵、脑海中什么样的信息?竟然是一种特殊的秽物!”、“暴戾、恶毒、丑陋的言语”、“心灵贫乏到如此程度”、“受到的家教与所有后天的熏陶如此贫乏”、“恶毒漫骂”、“无知、思想的贫乏和视野的狭窄”、“不仅是危害、甚至是更重的灾难”……真够得上“气急败坏”、“大发雌威”、“当众咆哮”。
据说李玫瑾当年号称“美女教授”。然而上述那些冲着所有批评者(除了“清华教授”)不分青红皂白的咆哮吼叫让人产生的印象不是“美女”,而是“野兽”——难道李教授的拿手好戏是当代版的“美女与野兽”(The Beauty and the Beast)?真不知这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讨厌”;还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一言不合,女教授变野兽”?
李玫瑾虽然承认批评者“对作案人的行为愤怒”、“愤怒中有着一份自然的情感: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但因为冒犯了自己,便毫不留情地把这些“自然的情感”“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一棍子打翻,打成“最无能的表现!”“心灵上的贫穷!”、“特殊的秽物!”、“暴戾、恶毒、丑陋的言语”、“心灵贫乏到如此程度”、“受到的家教与所有后天的熏陶如此贫乏”、“无知、思想的贫乏和视野的狭窄”、“不仅是危害、甚至是更重的灾难”……李教授在涉及自身时那么厉害,那么碰不得,怎么碰到药家鑫就那么好脾气?
药家鑫撞人再杀人,连捅了八刀。媒体跑来说,不对,“只”捅了六刀,另外两刀是受害人自找的,不能算——虽然靠死皮赖脸赖掉了两刀,但仍然回天乏力,因为即便“只有”六刀也够死罪的。就在这关键时刻粉墨登场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二级警监”李玫瑾出手不凡,一举扭转乾坤:不对,不是八刀,不是六刀,而“仅仅”是一刀,其他几刀全是“弹钢琴的习惯性机械动作”,属于“因为意外和恐惧而出现无法自控的颤抖”,全可以不算数——几句“专业术语”立刻妙手回春,轻轻松松就赖掉了七刀。既然只剩了一刀,那下一个环节的事就好办多了,凭“专业律师”的“专业素质”略施小计就能轻而易举把这“唯一”的一刀变成“情有可原”——“激情杀人”、“初犯”、“惊慌失措”、“一贯表现良好”、“有悔改表现”……如此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的结果自然是一番折腾之后八刀变六刀,六刀变一刀,最后连这一刀也可以不算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包庇杀人犯闹剧至此圆满成功。
李玫瑾说:“他在瞬间连扎了这么多刀,他为什么没有顾虑,他为什么不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对,问题的关键是李玫瑾把犯罪情节从“连捅八刀”巧妙地、神不知鬼不觉地换成了“等于只捅了一刀”,为罪犯做了极关键的开脱。这才是要害,才是关键,其他的一切,什么“长期的机械动作”、“心理问题”、“跟他弹钢琴有关”等等全是废话,全是掩护,全是烟幕——就凭李玫瑾“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二级警监”的身份,她的“等于只捅了一刀”的论断完全可以在法庭上被拿来作为出自“警方权威”和“学术权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成为要求判罪犯免死的要害根据——如此后果,连我这个不搞司法专业的外行都能懂,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二级警监”的李玫瑾难道不懂?如果连这都不懂,那她这“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二级警监”的头衔是怎么来的?难道是靠“美女潜规则”潜出来的?如果懂,那就是知法犯法,公然以警方权威和犯罪专家的身份资格为罪犯开脱罪责,公开干扰司法审判。
美国审判O.J.辛普森杀人案时陪审团成员都与世隔绝,不准采访,不准打电话,不准与外界接触,据说是为了避免陪审团成员的立场受外界“舆情干扰”。而碰到药家鑫,整天口口声声“司法独立”、“普世价值”的中国“司法精英”们就顾不上“国际接轨”了,不但给药家鑫提供种种机会当众表演、又是唱歌又是下跪又是痛哭流涕,让药家鑫一个子不花就能得到别人花高价都买不到的广告宣传镜头和机会,而且倾巢出动连篇累牍造舆论,硬要把一个冷血凶狠的杀人犯塑造成一个无害而可怜的“乖孩子”、无情教育的牺牲品——这难道不是无孔不入地用“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等激起了民愤,反而倒打一耙,说老百姓“用舆论压制司法审判”。这种贼喊捉贼虽然无耻无赖之极,但毕竟效果有限。李玫瑾则不同,她实际是以“学术”和“警方”双重权威的身份直接为罪犯提供减轻罪行的根据,已经不仅仅是“舆情影响司法审判”,而是变相干预司法审判,起到了任何媒体、任何律师、任何其他人都起不到的恶劣作用。
尽管李玫瑾使尽全身解数要用“学术”把水搅浑,拼命在“犯罪动机的分析”、“犯罪行为的分析”、“行为心理研究”“动机心理研究”、“专家视角与大家视角的差别”、“犯罪人的由来”、“犯罪心理的由来”、“反应性行为”、“意外和恐惧而出现无法自控的颤抖”、“故意杀人”、“强迫杀人”、“华生的理论”、“斯金纳的《科学与人类行为》”、“意识冲突的心理问题”、“观念缺失的问题”之类专业术语里兜圈子打游击,但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低估了老百姓的智慧——鲁迅说:“诚然,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但能从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谁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庸愚的呢,被愚弄诓骗压迫到现在,还明白如此。”李玫瑾们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为药家鑫“屎里觅道”,老百姓偏偏不买帐,偏偏一针见血揭了他们的老底:包庇杀人犯。这实在让李大教授面子扫地,难怪恼羞成怒,唱了出“美女变野兽”。
不过李大教授的跳踉咆哮却也有其可爱之处,因为有些情节令人想起了毛泽东当年写的《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1.毛泽东当年的文章:“人们骂蒋介石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听惯了,从来不申辩。人们骂李宗仁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李宗仁没有听得惯,急急忙忙地起来申辩。”
如今的情况:“人们骂厉以宁是‘砖家’‘教兽’,厉以宁听惯了,从来不申辩。人们骂李玫瑾是‘砖家’‘教兽’,李玫瑾没有听得惯,急急忙忙地起来申辩。”——所以短短12天里就来了这许多越描越黑:
——解析:弹琴的重复动作如何成为行凶的手法(03月28日)
——调笑“砖家”:不是风尚是风气(03月31日)
——答肖鹰教授:(04月2日)
——再答药家鑫案的几个问题(04月4日)
——生命教育之难点(04月7日)
——2011年04月08日的日记(04月8日)
——写给所有对我粗口恶语的网民:(04月9日)
2.毛泽东当年的文章:“蒋介石撒起谎来,大都是空空洞洞的,例如‘还政于民’、‘我历来要和平’之类,不让人家在他的话里捉住什么具体的事物。李宗仁在这件事上显得蹩脚,容易给人家抓住小辫子。”
如今的情况:“厉以宁撒起谎来,大都是空空洞洞的,例如‘产权重组’、‘新公有制’之类,不让人家在他的话里捉住什么具体的事物。李玫瑾在这件事上显得蹩脚,容易给人家抓住小辫子。”——非要把捅八刀说捅成一刀,在如此具体的事实上做文章,果然蹩脚,岂有不给人抓住小辫子之理?
3.毛泽东当年的文章:“人们说:‘事实毫无,何得谓实?’李宗仁说:‘事实俱在,何得谓虚?’李宗仁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傻劲的人物。”
如今的情况:“人们说:‘把连捅八刀杀人说成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就是替凶手开脱。’李玫瑾说:‘把连捅八刀杀人说成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就不是替凶手开脱’。人们说,‘给杀人兇犯开脱就是鼓励犯罪’。 李玫瑾说:‘给杀人兇犯开脱就是防止犯罪’。李玫瑾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傻劲的人物。”
鲁迅说:“绅士的跳踉丑态,实在特别好看,因为历来隐藏蕴蓄着,所以一来就比下等人更浓厚。”李玫瑾看来也不能免俗——大概一帆风顺惯了,从来没人敢惹,所以一开口就带着一股傲劲:“喜好自由、做些自认为该做的事,最讨厌开会读报纸和被思想教育”、“因为你是教授,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你说的话我一定认真面对的”……显然,如果对方不是“清华的教授”,那就“一定不认真对付”;如果连教授都不是呢?那就连看都不屑一看。如此“树上拉屎——眼儿高”,如今居然被无数“连教授都不是”的芸芸网民当众痛斥,这脸丢大了去了,这口气如何忍得下来?当然不免咆哮如雷,让人们再次欣赏到“绅士的跳踉丑态,实在特别好看”。
不过李玫瑾虽然具有“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二级警监”等大得吓人的头衔,其许多基本常识看来还不如我这平头百姓,这倒使我忍不住开口给您几句忠告——第一,错了就是错了,别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就您聪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第二,错了又不想认帐,那至少赶紧闭嘴,别打肿脸充胖子,别忘了客观规律是“欲盖弥彰”、“言多语失”、“越掏越臭,越描越黑”——当了“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二级警监”,难道连罪犯反审讯最有效的手段都不懂?第三,别在网上摆“专家”“学者”的臭架子,开口就训人,跟广大网民叫板。互联网上最基本的常识就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管你是谁,管你有什么地位头衔,上了网概不算数,网民只认你写的东西,不认你的头衔,更不吃你发阔太太脾气。您在网上如此气急败坏连篇累牍咆哮跳踉,客观效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我的忠告您爱听不听——嘴是您的,想怎么搬弄当然随您大便。不过您的话怎么说由您,别人怎么听可由不得您了。就以您那几篇自我辩解为例,用鲁迅的话对照对照,让大家看看,究竟是得意之笔,还是弄巧成拙?究竟让人们看见了个教授,还是看见了个阿Q?
李玫瑾——“如同我看血腥的犯罪现场或图片一样,我有这份胆量和勇气。”
鲁迅——“旧小说家也早已看穿了这局面,他写暗娼和别人相争,照例攻击过别人的偷汉之后,就自序道:‘老娘是指头上站得人,臂膊上跑得马……’底下怎样呢?他任别人去打折扣。他知道别人是决不那么胡涂,会十足相信的,但仍得这么说,恰如卖假药的,包纸上一定印着‘存心欺世,雷殛火焚’一样,成为一种仪式了。”
李玫瑾——“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感受吗?我的感受不是愤怒,而是对你们心灵贫乏到如此程度的一种同情,对你们受到的家教与所有后天的熏陶如此贫乏的一种遗憾!”“你们可以嘲笑、漫骂有些书呆子气的、甚至被人称为‘专家强迫人格’或‘砖家’的‘狗屁言论’,但不要忽略:无知、思想的贫乏和视野的狭窄将带来的不仅是危害、甚至是更重的灾难……”
鲁迅——“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黎阳声明:本人放弃对此文的版权。只要不违背本文主旨,任何人均可转贴,可散发,可抄袭,可复制,可被冒名顶替,可被任何媒体拿去用,可被任何人引用到任何文章中且不写出引文出处,本人分文不取。
附录:写给所有对我粗口恶语的网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85f01017xsv.html
李玫瑾 (2011-04-09 00:48:13)
有人在网上说,我眼里只有清华的教授,我只回应了教授的批评……,其实不然,许多恶毒骂我的博客我也在浏览,并认真地看骂些什么……,如同我看血腥的犯罪现场或图片一样,我有这份胆量和勇气。现在我想跟这些网上算是有缘、却不是善缘的人交流一下我的想法: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文明让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新的关系:网友或网缘。我们可以不出门,不相遇,不相视,就可以通过博文或博言认识,并可以交流心里(也可说脑里)的信息,包括自己对外界、对他人、对事件、对观点的感受、思想……。凭借着文字与言语,可让我们的脑海或说心灵接受大量的信息,补充自己从未有过的思想内容,并在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形成新的认识与思想,让我们的心灵与大脑更加丰富、充实、多彩并智慧!
人们可以从中发现:你原来站在“大象”的前面,我竟然站在“大象”的后面……,我们不同背景的人看到的“象景”有所不同,原来的感受有局限、有偏颇,大象原来是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整看清……
——这是活在当下的世界才有的一份幸运!
可是,你们站在这一平台上,向别人发出或亮出了你们心灵、脑海中什么样的信息?竟然是一种特殊的秽物!对人无益,对事无益,你们在此亮出的信息难道不是你们内心所拥有的吗?
从小我父母就告诉我:骂人,是一个人最无能的表现!用暴戾、恶毒、丑陋的言语面对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向别人展现你自己内心的“全部家当”……
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感受吗?我的感受不是愤怒,而是对你们心灵贫乏到如此程度的一种同情,对你们受到的家教与所有后天的熏陶如此贫乏的一种遗憾!我常说:就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心灵上的贫穷!
当然,我理解,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年青人在撞人之后,不施救反倒拔刀杀人。你们对我的愤怒实质上是对作案人的行为愤怒!客观地讲,你们的愤怒中有着一份自然的情感: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但是,你们的愤怒已经让你们的脑海胀满?让心灵无任何空间?不能容得别人的声音与话语?
你们觉得:此时此刻,只允许一种声音:杀无赦!对吧?
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有人染了疯牛病倒下后,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很快就有第2个、第3个人倒下?如果没有人去观察分析药家鑫心理得病的原因,那么,即使杀了这个药家鑫,仍然不能解决同类问题:我们走在大街上,保不起接着被人撞,然后再被人碾压、再被砖头砸死、再被扎刀扎死?你们想过这种问题吗?
我是一名女性,我是一位母亲,我天性善良,我本应该远远地回避“犯罪”两字,更不应该选择这么一个特殊的职业:研究犯罪人、研究犯罪心理!
但是,大概是天意,我的职业让我在近30年的生涯中经常与刑事案件、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打交道。我每次坐在那些犯罪嫌疑人面前时,我的眼前恰恰浮现的是母亲怀中的襁褓婴儿……,我就是想弄明白:襁褓中的婴儿本应善良,为什么成为邪恶的制造者?!
因此,我关注的、并直至今日仍在关注的是:犯罪人的由来,犯罪心理的由来。找出“由来”才能找出预防并减少第二个、第三个犯罪人的途径……。为了我们的孩子上学不再遇到杀戮,为了我们的亲人上街不再遇到被撞还被杀的惨祸,更为无数家庭不要辛苦20年结果却造就一个灾星!
我认为,我的研究可以让很多人受益,包括你们和你们的亲人!我的研究应该受到尊重,不是为我,是为我们这个社会。
我在此次点评药案后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尤其是你们的恶毒漫骂,我真的有过这个念头:以后再也不对公众点评任何案件……;可是,我的研究和我的职业操守告诉我,当我发现案件背后的原因和问题时,不告诉社会,不告诫大家,你就失职!因为这种情形很快就会再现!
你们可以嘲笑、漫骂有些书呆子气的、甚至被人称为“专家强迫人格”或“砖家”的“狗屁言论”,但不要忽略:无知、思想的贫乏和视野的狭窄将带来的不仅是危害、甚至是更重的灾难……
我不渴望你们的理解,但我希望你们本身有的善良能够进步……能够聆听不同的声音,其结果,受益的不是我李玫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