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引发热评,且越来越多,尽管有官媒和大量专家权威站台,还是挡不住带有声讨“玷污了原型”的风波升级。好多人觉得不应该啊, 这部电影改编自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真实事迹,饰演的演员也是金鹰飞天两大视后,还为形神一致下了苦功,何以尚未公映就遭到强烈的抵制,问题出在哪里呢?
却原来,尽管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之名,但与人物真实和生活实际相去太远,最主要的是抽取主人公的灵魂——信仰,硬梆梆按照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主人公贴上人性论的标签,非要把中国新时代的平民英雄打扮成西方口味的中国版的修女特蕾莎。
大家都知道,张桂梅老师生于1957年,属于“物质上匮乏”而“精神上富足”的典型,读中学时她就写下“演江姐、学江姐,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当时,我便暗下决心,要以她为榜样,做她那样的人”的誓言。18岁时,她作为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云南支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林业系统工作,先到青年队,后当炊事员,再做团支部书记。立志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为贫下中农服务,再苦再累都没有吓退张桂梅,坚定扎进了大山里。尤其是在知青返城、控诉上山下乡和支边的声浪中,她义无反顾选择留在了大山里,又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免费的女子高中,一直坚持至今。在一个个人人为己、追求升官发财的时代,把造富山乡的一件“小事”坚持下来,坚持到感动全国人民、成为毛主席称赞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之“最难最难的”,荣获共产党员梦寐以求的“七一勋章”。即使这样,她依然认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革命精神始终滋养着我。与‘江姐’们比,我差得远呢”。在2021年6月29日获颁“七一勋章”之时,她把“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的特殊获奖感言,敬献给全党全国人民。
然而遗憾的是,反映张桂梅平凡而伟大事迹的电影,却把本来有坚定信仰的平民英雄当作西方人性论和爱情叠加的怨女,把张桂梅老师办学的精神支柱从崇拜江姐变成了对亡夫的悼念,把本来很符合农村实际的故事演绎成大城市的生活细节,把贫穷、男女不平等的封建陋习辍学的女童变成了乡村的问题少年,等等。这一系列魔改,不仅严重矮化了张桂梅老师,还以文艺精英的偏见与傲慢,丑化了山里的孩子,丑化了底层群众,更使张老师从人民敬重的平凡英雄变成了武训或者特蕾莎式的、心怀慈悲之心的精英,去“拯救”那些天生就坏、不思上学、只想着当小太妹的山里的孩子。这一系列所谓塑造,不仅没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把本来的高山铲为平地甚至洼地。本来张老师的感人事迹反衬乃至揭示的隐秘角落里的不光鲜,却被电影魔改披上“人性化”的遮羞布,自然时代的症候被重新描摹成个人的问题。所以人们怒斥“影片严重扭曲了张老师的信仰”。据说《我本是高山》在华坪地区首映时,张桂梅和其他原型人物也到场观看,不仅一些原型人物指出“张校长不像电影那样,一直都很温柔”,电影和事实不符,而且张桂梅两次婉拒发言邀请,这些更加重了网友对影片的质疑。
于是一些红色专家认为,影片主创人员出身优渥,对真实的贫穷缺乏了解,他们把欧美底层母亲酗酒的情况照搬进国内的故事,尤其是对共产党信仰的力量和爱国主义精神支撑一无所知,更缺乏对有高度信仰的共产党人了解,所以闹出在他们看来很正常的笑话。由此想到了一道政治题——
这是2018年11月《新青年》上刊登的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段:初中课上,政治老师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它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自己也没有看答案,就出给了学生。题目是这样的:
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还抱着孩子,胳膊上又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自己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班长说:“这个男人是人贩子,想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女人长得漂亮,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着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教室里一阵大笑。学习委员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是要收费的。”
老师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听了讨论结果,他对大家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因为那个男人学雷锋,他不仅无偿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家。”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纷纷说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之后他缓缓地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40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很多人都做过如今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
围绕“雷锋雨夜送亲人”这道政治题,出现的五花八门答案,出现的种种离奇推演,误把“雷锋雨夜送亲人”当作人贩子,是因为这些孩子生活在成天防范人贩子的环境里,经常听到人贩子的可恶;谬把“雷锋雨夜送亲人”当作看上人家长得漂亮,也是因为他们在现实和影视剧中耳闻目睹这种动机不纯情形;错把“雷锋雨夜送亲人”当作事后收取报酬,也是因为现实耳濡目染使然;荒唐地把“雷锋雨夜送亲人”当作盯上人家的挎包,以帮助为名伺机抢东西,也是因为这种事情在碰瓷横行无赖当道的道德败坏风气中时常发生。最后大家听完正确答案还是不相信,进一步说明,什么环境什么风气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什么教育什么引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有什么样的觉悟和格局。那些孩子们没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助人为乐的熏陶,没有学雷锋的亲身经历,受到的都是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都是自私自利派生出来的社会风气扭曲和败坏,所以就难以理解“雷锋雨夜送亲人”行为。
可万万没想到,这道政治题竟然与《我本是高山》联系在一起,再次上演类似的情形,只是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大名人。在张桂梅“坚定党的信仰,坚持学习英雄江姐,矢志不渝教书育人,成为共产党员高山”这道政治题解答上,创作《我本是高山》的人们和一些所谓高人,也同样像小学生曲解“雷锋雨夜送亲人”那样,做出种种啼笑皆非的解构。比如电影中激励张桂梅在遇到困难时绝不放弃的精神力量不再是对党的信仰,而变成了对亡夫的思念!演员摆出一副苦瓜脸、怨妇相,拧眉瞪眼,活脱脱一个女版白眼怂,哪里有张桂梅的坚毅、平静、广博?不但淡化乃至回避党的元素,而且直接把张桂梅原本如高山耸立的内核拉低到了儿女情长的级别。再比如电影编剧导演,尽管个中有很多因素,或许是为了完成这项政治任务,或许是想着在国际拿大奖,或许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不仅无视张桂梅即女主角原型的信仰,及其生发的人生奋进力量,还千方百计用西方的手法抹杀这种信仰的力量,引来网友们的热议,可编剧面对网友质疑,不是认真思考,反而跳出来给网友扣帽子,还粗野地放狠话“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惹得网友火气更大;而导演则甩给网友“在当地的调研就这样”,激怒网友怒怼“农村撞见女鬼的概率都比女酒鬼大”。还比如,有个资深媒体人老胡发文说“《我本是高山》充满了人性的光芒,而且拍得非常质朴”,“这是一部好电影,有批评很正常,但把舆论场上的一些特殊标签贴给它,我认为是找茬,是吃饱了撑的无病呻吟”。这些五花八门答案,证明他们宁愿相信有上帝,也不愿意相信张桂梅校长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尤其是那个当过主媒主编的资深媒体人,也跟着起哄鼓吹人性,故意抹杀张桂梅校长身上最宝贵的党性。他们为什么如此害怕提党性,如此反感提信仰,难道真的是已经没有信仰,丢掉了党性,像秃子怕提亮和灯心虚而刻意回避吗?
由于否定了张桂梅的坚定信仰,看不到她在总是在胸前佩戴党徽完全是忠诚党的发自内心行为,而是将此歪曲为政治标签,自然很难站到张桂梅的高度,也很难理解她的信仰和追求,更是难以理解她的人生因为教育事业而升华。她将小爱升华为大爱,将利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成长成功,正是信仰的力量,正是信仰党信仰英雄的力量,正是她接受采访的时候所说的“她在入党时坚定信念要成为焦裕禄那样的人;在办学困难时带领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一直支撑她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她对党的承诺,她要做的不仅是帮这些女孩子们走出大山,更是要把她们培养成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真实写照。可以肯定地说,任何关于张桂梅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无视党的信仰和学习英雄这一红色元素,都是没有灵魂的,都称不上“我本是高山”。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张桂梅就是新时代“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的代表,任何形式,任何作品,无视信仰之光,硬是贴上人性标签,党不答应!人民不答应!人民英雄也不答应!
参考文章:
1、《我本是高山》惹争议,网友:玷污了张桂梅,快资讯2023-11-28
2、一道政治题,明白了这40年来中国最缺失的是什么,包括你我!百度2019-01-09云中燕72
3、师伟:岂容尘烟遮高山,昆仑策研究院 2023-11-30
4、子午:假如张老师早生37年——从《我本是高山》挨骂说起, 红歌会网2023-11-23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