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价值观:仁爱、和谐、真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放射的智慧光芒
○ 智怀 王少农 萧野
做人甚难,做佛也不易。有一个人从北京走到五台山,八百里风尘,只为还一个愿,尽一个心。他在五台山上见到了一尊佛,那就是自己。来时八百里风尘,回去八百里风光,红尘如在明镜中。全因觉悟,心地打开。在路上,他看到了中国人最日常的生活:
走到曲回寺村口,已是中午。紧邻路边一农户家的门开着。径直走进院子。一老人家正在做饭,听见动静,出来观望。说明来意,老人说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吃的。我说随便什么吃的都行。煮两根老玉米也可以。其实,我很喜欢吃煮玉米的。老人家的灶台就在炕头。一口大铁锅里煮着萝卜条和白菜杆还有茄子。她把菜铲到边上的小锅里,然后拿出一把面条。清水煮面条。看着热气腾腾的灶台,想起小时候母亲劳作的身影,眼前的老人,多像我母亲。屋子很简陋,炕上有几床被子叠放整齐,墙边有两个木箱子,可能是放衣物的。墙上有两幅画。正对门的墙上是一幅滴水观音像。门的左侧是一幅毛伟人的画像。
不一会儿,面条做好了。老人拿出一块小方木板,放在炕上。北方人的饭桌。我在炕边坐下,老人还拿出两个冷菜。别人总讲我平常的素食清苦,能坚持下来不容易。当我端起老人家的清水面条,尝着三合一的煮菜,才品味到什么是真正的清苦,以至酸涩。普天下还有很多这样的草根生活。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我们永远没有满足没有快乐,千般计较万般比较,最后是越来越不自觉,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迷失了自我,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其实,生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关键是有没有一颗自由而喜悦的心。看着整日跟随自己的行李包,衣食住行都在这里面,就可以随遇而安。同样,千里单行,所累的也是这个包,衣食住行。人就为这所累。这样的饭菜,我是适应的,吃得很欢喜。
过一会,进来一个苍老的中年男子,仔细一看,就是刚才我问路的村民,原来这是他母亲的家。他站了一会儿,他母亲把自己手中的碗让给他。他坐在灶台边一声不响地吃着。老人说他老伴不在了,有三个儿子。都在家。过了又一会,进来一个小伙,面无表情,满身灰尘。手里拿着一袋撕开的方便面,就那么干吃着。直直地看了我一会。等我们吃完了,老人家把菜收拾好,他才拿碗吃起来。估计这是老人家的孙子。我问老人家,收完地里的玉米,他们还做什么,老人说没有什么做。估计也真的没有可以劳作的。除了荒山,只有河边极其有限的空地可以种点玉米或青菜。不知道一年四季的漫长岁月,这里的村民如何衣食住行。也许,再苦再累的生活,他们也能坚守,人的生存力是超出意想的。这样的人越多,这片大地才越沉静。
是的,大地因为有这样沉静的人而沉静。这样的镜头每天都在大地上闪现,天天都有老母亲忙碌在灶台的身影,天天都有苍老的中年男子坐在灶台边一声不响吃饭,也有小伙子吃方便面时直直的眼神。清贫的中国,总是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在《汶川赋》里写道:“吾以厚德为大地,以清贫为长天。”这句话得到了四川诗人 王麒 先生的首肯。
清贫是一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人顽强的生存理念,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人有权过幸福的生活。清贫之贫是客观事实,无论何时,人总会有所不足,物质的清贫,精神的清贫,情感的清贫,让人臣服于造物主的大能,心知处在考验中。因为我的心还没有完全归正,所以幸福之神还没降临,但我们坚信会有幸福那天。是的,幸福以“天”为单位,一日之间,光线变幻,人事变迁,命运的钟声响起在每一个角落。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对幸福生活虔诚的人,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赐福里。超越时空的是爱,掌管幸福的是神。不虔诚没得福。清贫之清是一种境界,是清瘦,是清爽,是清静。人需要清贫,不可忘本。人不忘本,本就不忘他。人若忘本,好比浮萍飘进深渊。
清贫生仁爱。最让人赞美的是身处贫困中的学子寒窗苦读,贞洁的女子守身如玉,勤劳的农民披蓑戴笠,一家子在困难中团结向上,其乐融融。每当看到我们的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常年奔波在外,为中国这个大家庭的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日夜辛劳,我们总是很感动。是的,我们自己被自己感动,自己说自己好,难道这不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吗?
仁爱生和谐。和谐是什么呢?和谐是自然之道,是包容的智慧,和谐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生活本身,是水乳交融的爱。孔子说和谐是“和而不同”,这正体现了我们崇尚多元的理念。
和谐源自真诚。什么叫真诚?这不能解释,真诚不需要解释,也无需辨解,各人问自己的心。有首歌叫“到底你爱不爱我”,有问题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中国人最推崇“真诚”二字,做人要真诚,做“大人物”更要真诚。叱咤风云,必须是真的风云,而非吹泡泡;叱咤也必须是真叱咤,一声长啸,风云为之变色,而非呜咽作鸣。万丈豪情出自一腔热血,一腔热血出满心真诚。做事要真诚,不做事也要真诚。做这件事要说明想做的理由,不做这件事请说明不做的道理。大家会理解,大家会支持。不怕不来做,就怕不沟通。误会害死人,误判毁灭世界,一定要明明白白才会放放心心。做事不能没交待,做事不能没下文。心为什么悬着?因为自己还不真诚,没落到实处。真诚最可贵,贵过黄金。《古兰经》说:“金银,宝藏,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真主那里,却有美好的归宿。”(第三章)真主赐真道,合道是真诚。有的事情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有的朋友可以交,也可以不交,都很正常,各人有各人的理念,只要真诚就好,只要明白就好。做英雄需要真诚,所以叫“真心英雄”。做隐士也需要真诚,所以叫“真人”。道家修真,儒家明诚,真诚之道是圣道,里面寓含了所有人最基本的做人理念。
最基本的做人理念,我们叫他核心价值观。这是不能动的底线,一动人就没了。中国人讲真诚,讲和谐,讲仁爱。仁爱即良知,不要良知不叫人。和谐即和气,和气生财。真诚即诚实,诚实君子交往不累。仁爱(良知)、和谐(和气)、真诚(诚实)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做人理念,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国核心价值观。不要说这太平实,平实才好。不要说这太普通,行出来就不普通了。大家都认可的并不多,都认可的唯有人性中的善,好比暖阳照寒冰。我们要扬起共同信念,挺进破冰之旅。
核心价值观使人与国家相连,因为国家是人做的。国家机器为人服务。国家机器不是国家的全部,真正的国家包括三要素:国家信仰(即国家精神、国家文化),国家机器(即党政军、公检法、工商税务与各种监督部门),国民(全众)。国家靠国家信仰支撑并引导,国无信仰不立。国家靠国家机器维持并管理, 国无明 君不行。国家三要素中国民最重要,国家的一切为人服务,为具体的老百姓服务。《左传》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用孟子术语讲,叫“保民而王”。把民保住,江山就保住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信仰是民心工程。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保民思想、民贵思想(“民为贵、君次之、社稷为轻”)值得大力弘扬。“国家是人做的”,意思是说国家不能没人性。国家不等于机器,国家等于人。执法要和谐,因为立法本来就是和谐的。和谐是宪法精神。
国家的最高精神价值体现在宪法中,宪法诞生在人民中。宪法引导我们以人为本,而不是走向非人。宪法连接了国家信仰、国家机器与国民,是国家三要素的共同体现,国家三要素在宪法中得到完好的统一。宪法之所以叫宪法,就因为他是国家精神的至高点。十五亿中国人民不能“无极限”,必须有样东西封顶,“盖得住”,作为最高规范。宪法就是这个最高规范。他不仅是国家最高法律,从“封顶”的意义讲,宪法就是国家最高信仰的体现。作为文本的宪法由人制定,作为精神理念的宪法是自定义。法自身在说话。宪法不完美,依然是最高价值的体现。宪法可以修正,但国家不能没有宪法。
我们说的宪法是什么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里面规定了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国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国家机器自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基本法,也是国家最高法。宪法是神圣法典,规定了精神范畴,界定了价值标准。宪法就是信仰说明书:即指出了是,也指出了非;即指出了善,也指出了恶;指出了法,也指出了非法,同时指出了非非法;宪法告诉我们动因必有结果,作为国民,起心动念很重要,告诉国民要守法。宪法同时告诫国家要为人民服务,否则违背了立宪、立国、立党的精神。宪法为国家规定了上上下下的规范与游戏规则。他之所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仅因为是人民授权,更是因为历史授权。在现代意义的宪法诞生前,中国的宪法是《春秋》。孔子宪章文武,祖法三代,因周礼而制宪法。孔子是制宪者,孔子是立法者。“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作为古代中国的宪法,确立的是“敬天法祖、崇德尊王”的国家精神范式,这一精神范式产生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维护了五千年文明,故为全民自觉遵守,历代法典以之为准则,是圣君贤相的依靠,是国家生存的保证。《春秋》精神体现在今之宪法中,一脉相传,其核心无有更改。中国宪法是中国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人信仰的说明。今天,我们在这里重申中国核心价值观,以宪法为依据,不能有丝毫背离。这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真诚,即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五千年以来中国人在生产劳动与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全民观念,全民理念,全民信仰,是神圣不可动摇的立身之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宪法精神的保护下,国家与人民经受住了“文革”的冲击与改革开放大潮的考验,如今中国人的信仰得到复兴,中国核心价值观得到凝聚,重新面向世界,开始说话,开始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理念,述说中国与世界人民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这一切都在宪法中。
宪法保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中国核心价值观。我们来看宪法,就知道中国核心价值观是如何确立。任何人都无权树立中国核心价值观,因为这是国家价值观,必须由宪法来确立,以宪法为依据,以宪法为仲裁。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人是宪法精神的阐述者。我们以理解宪法为智慧,以服从宪法为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庄严神圣的法典,严格、清晰、明确。严格指规定严格,必须遵守。清晰指性质清晰,没有歧义。明确指功能明确,适用性强。宪法是全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道德自律的呈现,是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表述。
宪法里的中国核心价值观:
仁爱。
仁爱是宪法最高精神,也是最高原则。我们本着仁爱的原则制定宪法。宪法的作用是保护人,宪法的作用是不毁灭人。宪法是道德保障与信仰捍卫者。宪法第一章第二十四条:“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条说明宪法有爱,宪法保护道德。宪法第二章第二十三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二章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两条说明宪法保护人的权利。宪法还特别保护人的休息权,充分体现了仁爱精神。第二章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宪法特别尊重人的劳动成果,第一章第十四条:“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宪法对人的关心细微到身体,充分体现了仁爱精神。宪法第一章第二十条:“保护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宪法不忘本。最让人感动的是宪法对母亲的保护,这是最基本的保护,也是最高的保护,是人性本身在说话。宪法第二章第四十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这说明了母亲是国家之本,儿童是国家未来。以上各条是宪法对人的保护,着眼于具体公民,以下是国家对文化、对历史、对各民族、对各阶层的保护,无不体现仁爱精神。宪法第一章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说明了国家在硬件、软件上传承文明。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十分强调帮助。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两条说明了国家关爱所有民族。在此基础上,关爱一切阶层。宪法序言:“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宪法中的关键字眼“团结”、“保护”,有助于我们理解宪法仁爱精神。宪法之所以是严厉的,正因为他是仁爱的。严厉见仁爱,爱是管教。因此宪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条是大纲,整体说明了宪法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保护人性,保护良知,提倡中华民族仁爱价值观。这条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宪法讲仁爱,宪法讲人性,不明白这一点,将在执法中犯下致命错误。
和谐。
和谐是宪法的指向,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本身就是制度文明的体现。和谐不是时代精神,而是一贯精神。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谐是礼的应用。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家一直朝和谐的目标进发,建设和谐世界的步伐不曾停止。和谐是中国精神,体现文明古国应有的精神风貌、应有的文化特色与应有的思维高度。和谐是生存智慧,宪法是和谐法典,整部宪法都体现了和谐精神,和谐价值观。宪法指导我们天人关系要和谐,第一章第九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规定了国家与人关系的和谐,第一章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关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宪法还特别规定了经济建设与财富分配的原则性和谐,这条对当前的反腐败、干群关系建设、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极大帮助。宪法第一章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这条关于经济关系和谐的经典条文,指导国家恪守公有制,直接指导我们在当下如何解决因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极少数人控制极多财产,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问题。宪法保证国家与人经济关系和谐,重点是还利于民。宪法规定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信仰的和谐与文化权利的和谐。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宪法通过三重关系的界定:天人关系和谐、国家与人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提倡了价值依据。同时我们要知道,和谐不是规定(意思是:和谐不是凭规定就能实现的),和谐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唯有全民素质(主要是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才能实现。宪法通过法律的方式促进道德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宪法体现和谐价值观。我们在和谐中领悟宪法精髓,就知道了宪法向我们表述了和谐的愿景。
真诚。
真诚是宪法本身合法性的说明。我们的宪法是真诚的宪法,有多少说多少,不是浮夸。在表述愿景的同时注重实际,让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可行性。在自身真诚的基础上,宪法以真诚的理念,表述了真诚的内容,作了方方面面真诚的规定。宪法当然是“动真格的”,当然是“真实的”。宪法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条文本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诚价值观。真诚源于创造,源于传承。宪法序言之始,即整部宪法的第一句话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条很真诚。宪法一开始就向我们坦露了真诚,明白无误告诉我们真诚是制宪原则,宪法所讲的内容都是真诚的规定。首先,宪法提到了创造,明确说文化是人共同创造。第二,宪法提到了创造的历史,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之一”,这明确地表述了我们的多元理念。第三,宪法提到了革命,充满有克制力的变革精神。宪法第一句就讲历史、讲文化、讲传统,连起来就是讲历史文化传统,表明了传承的自觉性,展示了希望与现实,展示了真诚。真诚是宪法的合法性说明,也是宪法魅力所在。宪法以身作则,是中国人真诚价值观的形象说明。宪法是中国形象大使,本着真诚出现在世界上,通过约束自身造就世界。
宪法向世人讲述了仁爱、和谐、真诚的重要性,表达了仁爱、和谐、真诚的愿景,制定了仁爱、和谐、真诚的规定,使仁爱、和谐、真诚成为国家的原则与个人生活准则,使人融入国家生活中,成为受国家保护的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造,使中华文明发射出久远光芒。
宪法确立仁爱、和谐、真诚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就是确立了中国人的生命保证。没有仁爱、和谐、真诚,人与国家就会消失。爱和真是中国三宝,宪法是有三宝的生命宝典。人活天地中,人在世界上,人在社会里,人在国家统治下,必须以宪法的原则为原则,以宪法的规定为规定,以宪法的修养为修养,以宪法的精神为精神,这样生命才有保证。国家信仰不容置疑,国家尊严不可触犯,因为这是人自身需要确立的国家。宪法体现的国家价值观,即中国人的价值观,在价值观里人与国家合一,人为国人,国为人国。宪法的目标是打造人的国度。宪法确立仁爱、和谐、真诚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保护。
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真诚。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的原则制定了宪法,宪法又向我们作了仁爱、和谐、真诚的规定。在立法与执法过程中,国家不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取向。在守法的生活中,人享受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幸福。
有价值观是一件幸福的事,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幸运的事。圣人的智慧,宪法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核心,人生从此不散乱,用幸福拥抱幸福,从成功走向成功。想想中国有十五亿人,世界有七十亿人,那么多人那么多想法,世界多么复杂。然而对有智慧、守戒律的人来看,世界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清晰道路可循。做人抓核心,怎么会乱?做事抓核心,怎么会不成?关键在于回归,要传承,记得初发心。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圣人智慧的启迪下,确立了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新的秩序,那就是平等、包容、公正。
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寓含世界新秩序。
(智怀 王少农 萧野 合著有《中国人的信仰》 2010年6月 团结出版社)
(欢迎读书传播中国理想)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