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帛书甲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梗(原字上艹下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身体就会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是形体柔脆的,死了就干枯了。所以僵硬不灵活的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灵活的属于生存的一类。所以用兵不灵活就会失败,高大的树木僵硬干枯就会被风力所折断。强大是柔弱的根本,柔弱是才能茁壮成长天天向上。
【释文·附说】这一章从“人之一生,草木之一秋”,总结出了“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总结出了“物壮则老”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应用这种规律的办法,就是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语言简练言简意赅,“柔弱”是指具有“柔弱性质”的一类事物,如“柔弱”就“灵活”,也就是“雌”的一面;“坚强”既有“强大”又有“僵硬不灵活”的意思,是指具有“坚强性质”的一类事物,也就是“雄”的一面;如同《周易》里的“万物类象”一样,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才会更合适。这样对“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句话才能更好的理解其真意;《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倍则分之”,十倍于敌人,尚不强攻,而是围而不打;两倍于敌人,还要用计策使敌人分散兵力,以利歼灭;兵力强大还要用柔,而不用强,这是多么灵活的用兵思想啊;这里的“强”应是“强大而不灵活”,“兵者诡道也”,不灵活不足以用兵,比如围魏救赵故事中,孙宾就是逆兵法而行,采用增兵减灶之法骗过了庞娟;还有韩信的背水一战,在当时也是逆兵法而行;抗日战争中,刘伯承在同一地点伏击日军两次皆大胜,也是逆兵法而行的,足见灵活、柔弱才能长久。
“是以兵强则灭”。老道范应元本为:“是以兵强则不胜”并解释说:“主兵者以慈则胜,若持强而不义,则不胜也”。范老道还引用了苏辙的解释:“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两人都没有解释出这句话的本意。在局部的战争中,义与不义并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必然条件;决定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用兵的灵活与否,这里的“兵强”实指用兵的僵化而不灵活。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非常多,究其原因是用兵灵活而不是死一式。陈鼓应先生译为:“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王弼解释说:“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这些解释都流于表面切不说,与前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就不是一个意思了,逻辑关系丧失殆尽。故当译为:所以用兵不灵活就会失败。比如赵括的纸上谈兵,现代的教条主义,都会害死人的。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是对树木的描述,树的根杆在枝叶的下面且比枝叶强大,而枝叶虽然柔弱却在树杆的上面。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首先,“强大”的树之根杆是“柔弱”之枝叶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柔弱”亦将不存。老子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其次,没有“柔弱”之枝叶,“强大”的树之根杆亦将成为枯朽之木。所以“强大”而不僵硬,“柔弱”而不失根本,才是长久之道。老子曰:“大制不割”。
写于2009年10月8日 定稿于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