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之一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洞察国际、国内政治风云,为捍卫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永不变色,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73岁高龄毅然发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这是一场震惊中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最广泛、最民主,有亿万群众参加的政治大革命。它荡涤了几千年旧社会沉积的污泥浊水,工农群众扬眉吐气。
但是,随着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的去世,这场文化大革命也夭折了。为什么?历史学家有诸多的评论,但都带着‘一切都错了’的框子,让人莫明其妙。‘文革’的错与对不是靠一纸文件就可以定论的。它有必然的内在因素与客观规律。离‘文革’逝去34年的今天,‘文革精神’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依然对毛泽东主席的历史丰碑深怀敬意与思念。冷静的总结‘文革’经验和历史教训,将是留给后世的宝贵政治遗产。反思‘文革’夭折的诸多因素,我认为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毛泽东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没有错。1966年8月发布的文革‘16条’规定的“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开展‘四大’民主”,正是确立人民政权,人民当家的主体精神。其中‘整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在运动中出现偏差。从中央到地方,省、地(市)县、公社,甚至一个小小的企业单位都划了‘一小撮’。从全国而论是扩大了的‘一小撮’,实际上变成‘一大片’。
将一批为创建共和国立有功勋的领导干部推向‘反革命’阵营,不但误伤了感情,也一定程度混淆了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面宽了。非但介决不了极少数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分了的消极因素,反而掩盖其错误。
毛泽东主席晚年在总结‘文革’时曾说:“我一生干了二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腥风血雨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晓得。”毛泽东主席生前就预见到‘文革’结局将是‘腥风血雨’了。
二,纵观‘文革’十年风风雨雨,导之‘文革’由盛而衰的历史步履,可得出结论是‘文革’左-派的两次分裂是‘文革’夭折的主要原因。一是1970年的卢山会议,林彪、陈伯达为权欲所困,要当国家主席,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驳,一代名将最终走向叛党、叛国的不-归路。
二是1976年10月毛泽东主席去世不到一个月,为争夺中央权力,华国锋与江青、王洪文等又一次互相残杀,彻底断送了毛泽东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伟大事业。
这两次‘文革’左派分裂也突显了‘私欲’澎涨重蹈历史上李自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覆辙。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杀北王韦昌威而内乱,导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
三,全国各省、地(市)、县革委会新兴力量虽经十年‘文革’的洗礼,但‘权欲’也困扰着他们,两派之争、内部互不服气、新老干部拧不成一条心,如此等等。‘斗私’革命任重道远。
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十分注重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在‘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系中,领袖是第一位的。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五条标准,曾选林彪、王洪文等都失败了。在他老人家晚年病重期间,无奈之中选了华国锋。
2010年11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