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人格
李玫瑾因为有不恰当的言论而遭到网友围攻,却百般狡辩,又有人帮助鸣冤叫屈,昧着良心瞎嚷嚷,见怪不怪。他们忘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只凭这一条,喊冤者就不冤。
她因为经常上电视,自封“专家”,就目中无人,自护自短,死不改悔,越描越黑,自然会惹恼广大网友,有何冤哉!人格,是逐渐形成的,往往需要在关键时刻得以验证。
最近听一位老同志说,他老伴突然去世,对大儿媳打击最大(有三个儿子,无女);大儿媳过去常在怀里给婆婆捂脚。我说:那一定是婆婆当得好;不然,怎么能有这种感情呢。我参加了逝者的遗体告别仪式,简朴,却相当隆重,去的人很多。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看法:这最能验证人格。其实,我过去对她的了解和评价只有四个字:勤劳、善良。这样一位老人,极为普通,无权无势,但决无可能遭遇围攻。如果李教授不极力狡辩,能争论得如此热闹吗!
李教授称药家鑫为“这孩子”,显得亲切,能拉近距离,似乎无可指责。我就向她学习:“这孩子,你不应该这么自称‘专家’,把自己的专业说得神乎其神,没理辩三分。”因为她生于1958年,而我生于1941年,虽然地位没有她显赫,望尘莫及,按年龄论,完全能当叔叔,所以敢这么说,显得亲切。
依仗有个教授头衔,就自以为满腹经纶;其实她不一定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现在教授之间的学术水平差距极大,人格更是不同;那些自以为是者,多数是饭桶。
我们不妨看一看她都说过什么(据《京华时报》4月11日载“答记者问”):
“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简评:今后对杀猪的、卖肉的、厨师们、弹琴的可得提高警惕!)
“药家鑫的犯罪动机是摆脱麻烦,摆脱这个麻烦可以有很多种手段,他也可以开车倒着轧回去。”(简评:看来药家鑫还不够老到;但开车倒着轧回去就不算杀人么?)
“要是他真想置人于死地,完全可以一刀毙命就跑掉,但他为什么要原地扎了八刀。我的解释就是这一点跟弹琴有关,他把平时所熟悉的动作非常利索地再现出来,这源于他弹琴的背景。”(简评:这么说,药家鑫并无杀人的主观故意,杀人是“源于他弹琴的背景”。请问:有的案例砍人几十刀,那一定是剁肉馅的吧?)
“研究者的工作就是,把他们当做正常人来对待,来和他们探讨那唯一一次的荒谬行为是怎么发生的。”(简评:并没参加判案,说“唯一一次”,有何根据?)
“按照网友的理解,我是在给药家鑫开脱,我应该和药家鑫一起被枪毙。”(简评:这样辩理,有失人格!尚未发现有谁说话这么极端,无法证明她“没有信口开河”;看不出她“有礼有节,不失风度”;也不能不痛不痒地说“失之严谨”。)
“很多人对我的谩骂和批评,其实是对犯罪心理学的不了解。”(简评:这是地地道道的“专家”口吻;这种话,恐怕李四光、钱学森、吴文俊、袁隆平等几位前辈都不敢讲;而李玫瑾却敢讲,还知道天高地厚吗!)
“别看我是女性,我的专业让我见过的邪恶的人和事太多了。”(简评:这句话相当厉害,果然是教授,骂人不带脏字,却十分阴毒;而有人却说她“有礼有节,不失风度”,可见他们是一个战壕里的,只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会帮倒忙。)
“现在社会上流行骂专家,我觉得这是社会的悲哀。”(简评:这句话说对了,但“骂专家”包括她自己。可见她又是个手电筒——光照别人。)
“因为专家是深入专业的研究者,他在自己专业领域说的话,肯定是有长期研究背景的。因为深,可能有些窄,但不可忽视。”(简评:这样说话让我觉得悲哀。如此自诩“专家”,又怕被“忽视”,表现得非常自负,却又内心空虚。“有长期研究背景”,“因为深”,却“可能有些窄”,“不可忽视”——这个逻辑比较深奥,需容我慢慢领会;现在我所担心的是,如果她再“研究”几年,怕是只剩下一条条啦!)
“我说‘弹琴导致药杀人’,……是你在别人的专业领域当中太自负。”(简评:创造了如此奇怪的杀人“理论”,反说别人太自负,有这么狡辩的吗?悲哀呀!)
“从马加爵案到邱兴华案,我都没少挨骂,包括杨佳的案子。”(简评:这怨不得别人,而是因为她死守谬误,自恃有专,目无正义,胡搅蛮缠;企图把理论游离于社会之外。)
“作为专家从一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是所有人能理解你。”(简评:这是典型的自负!)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有些教授,我这么平和的给他讲道理他听不懂,他甚至在攻击我的为人、人格。”(简评:这又是典型的自负;恰恰验证人格。)
“我们现在大学老师的浮躁以及网民的暴躁,是我们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整体的温度计的体现。”(简评: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群众往往代表真理;倒是她自己应该照照镜子,不应该固守精英们的观念。)
“特别担心社会舆论对药案的‘判决’。”(简评:这似乎泄露了天机,药和他有何相干?杀人偿命的案件有很多,她都担心吗?)
“他吃的这碗饭,干的这个活,就应该替药家鑫说话。”(简评:这又是一个谬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而法律又依赖良知。谁给饭吃就替谁说话,那只能是为富人服务,没有正义感,也就没有人格。即使是一个辩护律师,也应该维护法律,而不能见奶叫娘。)
“我的研究和我的职业操守告诉我,当我发现案件背后的原因和问题时,不告诉社会,不告诫大家,就是失职。”(简评:这叫说漂亮话,但必须把坚持真理作为前提。)
“觉得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并不需要你去讨好,就认可你的人。”(简评:这句话很有意思。换一种说法是:要想获得别人认可,就需要去讨好,但也有例外。——不打自招!)
药家鑫明明是丧失人性,李玫瑾却一再强调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是地道的主观唯心论。她的根据和标准是什么?因为是大三学生就断定“受过良好教育”吗?她自己有个“教授”头衔,就能证明有水平吗?《三字经》说,“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孔庆东教授严厉质疑学校教育,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然办学干什么?。
对仗义执言者,他们一概排斥,指责完孔庆东,又指责李承鹏。别人伸张正义,他们是“理性的分析”,讲各种歪理。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属,心里一定拔凉拔凉的。
我不知道李承鹏们有什么意愿,但认为李玫瑾确实站错了队,说错了话,伤了别人的心。那个“队”,就是老百姓的对立面,我殷切地希望她赶快站回来。这样打“文仗”实在无聊,出尽了洋相;始作俑者应该主动认错,收场,再学习。
为防止断章取义,我们再看她还说过什么:
“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李玫瑾评药家鑫
“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李玫瑾评马加爵
“做出犯罪行为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冤屈,也不一定需要合理的理由,很多犯罪就是很愚蠢的。”——李玫瑾评杨佳
上述三段话,这位“专家”把她的爱憎和“专业知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不仅仅是“站队”的问题,实在是阶级感情问题(情原谅,这个提法有点过时,但我找不到更为恰当的词汇),对待年龄相当、性质相近的杀人犯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实行“双轨制”。药犯有钢琴弹,有汽车开,就不会是穷人;而马犯和杨犯是穷人家的孩子,“是很愚蠢的”。——真是——“恶狗单咬叫花子”!(再请原谅,这仅是一个比方)
请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照这么讲:厨师、屠夫、猎人杀人就很正常啦。因为他们的职业习惯用刀、枪等利器,而且招招致死的。看来心理学研究到这个份上,该回家种田才对。(插话:种田能行吗?她可能坚持说麦苗是韭菜;也可能将好苗和杂草一起薅掉。)少这儿装腔作势、提高声誉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有害动作。明明就是简单的逃避责任、故意杀人,偏偏找出这么多的废话、废理论来扰乱大众视听和判断,浑水摸鱼捞名利太过分了!”
“‘他练琴是不快乐的,是机械的,有一种痛苦和无奈一直伴随着他。’于是厨师、屠夫、猎人因为他们的职业,经常用刀、枪,一种快感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见谁都想快感一下。”
“李玫瑾是意思不就是想说药家鑫捅人时意识模糊,神志不清,长期压抑的结果;目的不就是为罪犯开脱吗。遭到绝大多数人质疑、驳斥后,一看不妙,又想反悔。一边装委屈、装理性、装冷静、装高深,卖弄斯文;一边百般狡辩,百般抵赖。……,真不要脸透顶了。”
“李玫谨啊,别做教授了,去做QS吧!不用升级,因为你和QS一样没有人性!”
“真不知道李教授的心是什么材料做的。”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微弱的声音:“支持李老师,反对谩骂!”——是的,不应该谩骂,我赞成;但你支持她的理由是什么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是在批评中成长;拒绝批评,就没有希望。我觉得,她一系列的言论和辩解非常可悲,应该把那顶帽子摘下来,很需要对她进行再教育。少数为她打抱不平者,摆出一副“精英”的派头,用十分晦涩的语言,卖弄不知从哪里贩来的“理论”;并非坚持真理,而是维护谬误,尤其可悲!一个叫韩XX的媒体评论员最具代表性。他创造了一个“理论”,叫做“杀人行为的‘可理解性’”,那只在战场上、法场上和把人逼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居然大言不惭地发表这样的辩护词,恐怕会天下大乱,表明他们是一丘之貉!那位精英“教育”“公众对专家的言论并不需要‘信任’”,我就想问:你让公众信任谁呢?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只是为了捞钱么!
我并非初识李玫瑾,知道她有一篇最能暴露灵魂的博文,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加以反击,题为:《袁腾飞是邪恶,李玫瑾是阴毒》,引述如下:
作为专家,李玫瑾近年来分别对云南马加爵案、上海杨佳袭警案、陕西邱兴华案、福建南平校园案等重大刑事案件做过所谓“问卷调查”和“大量研究”,她的基本论调是:这些罪犯都是“个人恐怖主义”行为,其犯罪根源与失业、贫穷、弱势、受歧视、精神状态无关,更与社会无关。
让我们来看看她2010年5月3日的一篇博文吧,全文如下:
扪心自问:是社会可恶还是人更可恶?(2010-05-03 17:24)
现在的社会,因为网络的平台,说话的空间越来越大,
以至,一点屁声也会传得很高,很远……
人的一生,再幸运的人也会有委屈、有无助、有危机……
可现在,
无病的人也会大声呻吟,让全世界的人知他屁大的痛苦…
屁大一丁点儿的事,不仅自己要炸、还要让别人与他一同毁灭…
好像天下在他出生时,都应奉上最好的工资?漂亮的女人,宽敞的房子?……
自己以梦度日,还要咒骂让他梦醒的社会,
有点嘴上功夫的学者,更是将对“社会”的刻薄视为自己的能耐……
骂“社会”的人:有本事你自己不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
问问自己:为给你容身的“社会”你做过什么?
甚至,有人将刀举向无辜的孩子之时,
有人,却在那里努力地将罪归于社会……
有种的:你别在社会中生活……
——此文用语不雅,也算是久闻恶臭后的一种反应吧,不劳大家一起闻恶了,免评!!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85f0100jjay.html
前有深圳海事局大员林嘉祥(自称与深圳市长一个级别)骂百姓为“屁民”,今有公安大学教授视百姓的怨言为“屁声”,百姓的事为“屁大一丁点儿的事”,这样的呼应还真算得上和谐。
* 骂“社会”的人:有本事你自己不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
* 有种的:你别在社会中生活……
“一点屁声”就该憋着,“屁大一丁点儿的事”就该忍着,不憋不忍你就不配活着。
这位知名的专家堪称阴毒啊。阴毒之处就在于,事实也正是朝她所希望的方向不断发展——接二连三的校园惨案、一人杀害多人案的凶手均符合她的这个推断。唯一令李教授困惑不解的是,这些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为什么在自己不想活的时候,还要去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呢?
锈浪试图帮李教授解解困惑,没准能起点消阴排毒的作用。
1、这些歹人不是天生的歹人,你我他既是你我他,也都是社会的一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2、常态下,绝大多数人是能憋能忍的。当不能憋不能忍的概率陡然增大时,只能说明常态已转化为非常态。
3、.憋不住忍不了的结果:一部分升华为精神病人,一部分当然如李教授所言——不活了。
4、于是,自杀率屡创新高。自杀者在同情、叹息、鄙视的繁杂情绪中销声匿迹。
5、想不开的人往往会将“屁大一丁点儿的事”放大为天大的事。当然,也不排除在别人看来“屁大一丁点儿的事”,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6、想死的人往往是很消极的。当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如:上压下,官疏民,富欺穷......与之心态的消极影像发生重叠时,自杀就会升级为“个人恐怖主义”。儿童是弱势中的弱势,其次是妇女——所以你的“个人恐怖主义学说”就侵害对象而言还有二分道理。
7、近期多起杀戮案凶手的典型特征,就是底层的弱势群体。造就这种变态罪犯的如果不是本拉登的基地组织,那就只能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了。
8、相反,如果什么时候频频出现老板杀员工,富翁杀乞丐,官长杀下级之类案件,就肯定说明社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9、针对近日发生的多起针对儿童的袭击事件,温总理表示:我们不但要加强治安措施,还要解决造成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以上几点,不知李教授能否接受?
最后,锈浪还想多说一句:
女人阴柔一点是本分,阴毒一丁点也能说得过去。而像李玫瑾这样以阴毒立身、以阴毒治学、以阴毒著称的所谓权威,再辅以大众传播,其阴毒之毒的危害正不亚于邪恶。(引完)
可以看得出,李某人很会“保皇”,主要表现是:用尖刻的语言反击批评者,不让别人揭露社会弊端,不许受害者呻吟,不让别人批评社会和他们那些人的言行。质疑社会和批评政府是同义语。批评,如同打扫房间和洗脸,是为了干净和健康,怎么就不应该呢。我认为,绝大多数批评都是出于好意或义愤,和煽动闹事不是一回事。我体会,她一定是个既得利益者,极力向给予者表示效忠;我不好意思说她是什么,谁都明白。历史上,凡是忠臣都能尊重事实,敢于揭露瑕疵、仗义执言,但往往不得势,却能推动历史前进。她的作为,其实是为个人打算,只要对她有利,就竭力维护;当国家遇到危难,却未必坚持忠诚。如此,这种人虽然不一定卖国,肯定是个误国者。
我忽然想起了刁德一的一句唱词:这个女人哪……不寻常!(2011年4月14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