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汲古集》:1, “仁”之起,老子论”仁”

沙黑 · 2014-01-07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汲古集》连载

  沙黑 著

  “仁”字之起,老子论“仁”

  一

  “仁”是总纲,后面还有“义、礼、智、信”等等,我们把“仁”弄清楚,其余如草偃于风。

  “仁”字之意,贯穿历史,从老子、孔子就可以知道。老子讨论过仁,孔子在这方面说得更多些;而孔子曾就“礼”这个纲领性的大问题求教于老子(《史记》所载)。无论“仁”如何阐释自己,其中心是以“礼”为衡量标准的,不合于“礼”,也就违背了“仁”。因此,“礼”的精神就是“仁”。可以说,“礼、仁”一体。“仁”是看不见的,通过“礼”来外现和实行。孔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以至于夏商周。所以,这个“仁”字,其来已久,老祖宗早就把玩不已。

  不过,要具体说出“仁”是何时发明出来的,我们立即想到,可以去查甲骨文。据说,有认为甲骨文中无“仁”字的,有认为甲骨文中的“人”字有时就代表了“仁”字的。综此二者,则甲骨文中或无“仁”字,但行文中已有此义。然则“仁”字之意,至少在殷商统治者就使用了,至于更早的年代情况如何,因无其文字,只能推测,可以认为这个意思是早就有的。只要社会是有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为人,不论是处在或强或弱的地位上,在其一定社会关系中,心中都会从不同角度产生出这个“仁”字的意思来,又由“仁”心而产生“义”的行为,这是可以想象的事。著《先秦伪书辨正》的刘建国认为,“仁”字早见于卜辞,《商书·太甲》中的“怀于有仁”,《诗·郑风·叔于田》中的“洵美且仁”,可以说明“仁”作为道德观念已是商周的产物,只是到了春秋末年产生对“仁”的争论,才有老子的“绝仁弃义”,才有孔子的提倡“仁义”。其实,即使《商书》与《诗经》中没有这种痕迹,既然老子主张弃绝仁义而孔子主张宏扬仁义,那就说明在他们之前仁义这东西早就存在多时,是两位大思想家对它的现实存在价值产生严重分歧的前提。

  涂又光《楚国哲学史》证鬻熊为周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元老,如《文心雕龙·诸子》篇所说,鬻熊著《鬻子》一书,是“子目肇始”,远在老子著五千言、孔子述而不作之前,亦正如刘建国所说,“是上古开文化之先河的著作”,其思想之丰富,“为后来的儒、墨、道、法诸家所汲取和继承”(刘建国《<鬻子>伪书辨证》)。鬻子的言论里有“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除天下之害谓之仁”这些话,则“仁”字在周文王时代已是重要的政治言词。

  既然殷商就有“仁”字之意以至“仁”字的言词,那么,按孔子说法,周的一套是从商而来的,商的一套是从夏而来,再加上“祖述尧舜”,我们可以肯定,尧舜之时,就有“仁”字之意的存在的。再往前推,则“仁”之意当是与“人”而并起的。

  刘建国证明,《管子》书可信。若皆以逝世之年来说,管子(卒于前645年)早于孔子一百六十多年,早于商鞅三百多年,早于韩非子四百多年。作为春秋初年大政治家的管子,其思想里却已经包含有后来区别较明的“道、儒、墨、法”诸家,而并不是战国以后各家杂凑了《管子》。

  《管子》开宗明义第一篇《牧民》说: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其《立政》篇说: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以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郡邑。”

  可见,后来孔子常用字眼“仁,德,礼,义”之类及其义,在春秋初年已经存在,管仲且能结合着其它思想概念而娴熟运用。而一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则把“仁”与物质基础相联系表述了出来,“仁”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是与一定物质基础以至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意识形态。

  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认为,“在孔子之前,如《诗》和可靠的二十八篇《尚书》里,都不曾提到‘仁’,直到孔子才提出‘仁’来,所以‘仁’是孔子的发明。”依杨先生此见,则孔子是截然发明出“仁”来的。但我们在与孔子同时代而略年轻些的墨子语中见到,“仁、义、孝”这些也是作为某种大家都认可的说话前提的,问题只在人们对“仁、义、孝”的理解不同而发生争论,即此可见,这些重要概念当时即有着普遍的意味,决不是孔子截然发明出来的。

  据杨伯峻统计,春秋时代(即周的后期)讲“礼”的次数比讲“仁”的次数多。由此我们可获一个信息,即“仁”字的大讨论,是这以后的事情,而我们已知,老子孔子都恰逢其时。为何此时热烈地讨论起“仁”来了?我们想,该是由时代原因决定的。“礼崩乐坏”,周朝衰败,诸侯争战兴起,于是激发了思想讨论,其中必含有如何安定天下的思考,也必含有维护某种秩序的主张,于是那思想的方向亦必有相当的分歧。“仁”本来安然存在于当时“周礼”之中,而到了“礼崩”的年代,有一派的人们竭力呼吁起“仁”字来,其实仍是对“礼”的呼唤,希图借着“仁”心的回归,而实现“周礼”的复振。“礼、仁”一体的关系使二者有这样互救的功能。

  老子的核心看法是“大道废,有仁义”。他没有说“仁义”不好,只是说,“仁义”比起浑然的“大道”,是等而下之的东西。他是灰心失望派,对于“仁义”能救世,不抱希望。结合老子所处时代,可以说,老子“大道废”的感慨也与周朝后期的“礼崩乐坏”有关,那么他的“大道”,往前推,可以推至周公礼乐大治的美好时光,若由此再往前推,依司马迁,则有以黄帝开始的“五帝”之世与接下来的大禹之世,都该算是“大道”畅行之时。再往前推,就是“盘古开天地”了,这之前,就是天地未剖、浑沌未开、太极自在之时。老子所论,亦人世也,所以他的“大道废”,指的是人世的情况,但他说的“大道”,则当高于人世,也高于“礼乐”,是指一种极自然的境界,可以说是太极、浑沌的境界,认为人世如能处在那种状态下,是最好的。所以他认为,“大道”才是衡量人世治乱情况的标准,比起以“仁义礼乐”这些,其高与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从某种角度积极张扬“仁义礼乐”的,是孔子。孔子认为,本来就体现着“仁”字的“礼”可以拯救时代。他要求人们“克己复礼”,所以,因“仁”复“礼”,由“礼”行“仁”,就成了孔子的积极进取的、很具体的“道”,有别于老子那已经不免显得玄虚飘渺的所谓无为自化的“道”。

  孔子的努力是针对着“礼崩乐坏”的现实,主张“礼”治天下,可称“礼治”,持“仁”遵“礼”即有“德”,亦可称“德治”。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成王周公的周初之治为理想社会的典型。

  老子的“道治”理想给出的目的地要更远些。周初是“八百诸侯”,按照老子“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标准,似仍须分得更细些,但至少也应当保持住那种状况。如果说孔子孟子是迂阔的,那么,老子岂不迂阔得更远?

  《说文解字》说,古文“仁”从千心,上面一个“千”字,下面一个“心”字,这比“仁”字左边一个立人,右边一个“二”字,似又有不同。千字下面一个心字,固然也表现了想象力,但人字旁边带个二字,足以代表千人万人亿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所以这个“上千下心”的字是被更简明的“仁”字取代了。“仁”者,不是单个人,是二人以上的事情,凡有二人以上的要处理的关系,就不能单方面考虑,就是一种“仁”的学问。

  二

  《老子》五千言,其中说到“仁”字的,仅有几条,他似乎不屑多予讨论: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6,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若依“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则“与善仁”为“予善天”。)

  《老子》文中无“尧舜”字样,只有“圣人”一词用得较多,出现二十五次,“圣人”词义是居高临下的治人者,当是包括了尧舜的,而尧舜不可能不为老子所知,但何以只字不提尧舜,大约是老子思想站得太高,也就不言尧舜,只以“圣人”指称统治者的最高典范。老子一书,就是阐释圣人典范,与所有的从古往后的治人者们对话,指点他们。这些治人者,在老子书中的名称有“人主,天子,王,侯王,社稷之主,天下之王,王公,大丈夫、万乘之王”等。在老子对他们的教导中,“仁义礼”这些不是法则和标准,唯有他的“道,大道”才够这资格。从《尚书》所记看,尧舜很是有治有为的,这与老子的“圣人”的无为之“道”不甚合,大约这就是老子不言尧舜而只言圣人的原因。

  从以上所列老子论“仁”,我们看到:

  第一,老子对于“仁”,还是肯定的,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是可能和可以有“仁”的状态的存在的,认为人是能做到“仁”的;而在一定情况下,能做到“仁”,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于己有利的安全措施。这几层意思,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一句为证。“与善仁”,就是与人相处、对待别人时,要善于持“仁”的态度,这个“仁”字,其基本的含义,该是包含“友好、平等、同甘共苦”这些意思。如果“与善仁”应作“予善天”,似更合老子,然而“天”与“仁”并不是矛盾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老子将“居善地……”等七善之用,归结为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有着阴柔的考虑,正是老子的特点。这特点是从人的现实关系中来的,是对人的现实关系的认识和应对。由此可以判断,老子虽然没有正面讨论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但他是以现实人性有“恶”的一面为前提的。这个“恶”,至少说,或正面地说,就是每个人皆有他起码的个人利益或人权,你如果对人不能做到“仁”,一点儿“仁”也不给,你只能自取其辱、自找不安全。所以,真“仁”全“仁”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则不能连一点假“仁”浅“仁”也没有。这些,当然是一切“圣人”所必须考虑的。

  老子对于“仁”的肯定,还可举他的另一句话来佐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句话里言“圣人”,未言“仁”,却是充满“天”然“仁”心,是真正“圣人”,不是所谓“圣人”。而这样的仁慈之心(老子:“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既是自己满心只是个百姓之心,也是立足于对人际关系的统盘考虑,取法浑然大道,与百姓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一样,是最真诚、不虚伪的,也无需任何权术。老子最看不起也认为不会有用的,就是假仁假义的权术(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第二,老子认为的“仁”,是真诚的,最合情合理的。有他的这句话可以为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其意是说,在大道已废,而不得不行仁义的时代,“圣人”实行的,是“上仁”。从“仁”心的产生及其需要贯彻实行上说,是有以为的,但“圣人”的这一有以为,是根据着人心人情人世关系而实行的,以至于浑然而达到像是无以为的程度,所以才是:“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样的真正的圣人,怎样作为的呢?他如果仅仅具有那样一种真正“仁”心,还不行,他得通过“义”去实行,“义”是具体行动的,以将那内里的“仁”外化实行出来。所以,“仁”的出发和执行,就是“义”,从而达到“仁”的实现,所以叫做“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义举”一词,当从此来。而我们之所以要有“义举”,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仁心,是很好很善的。仁心是看不见的,它是抽象的,“心捧出来给人看”是不现实的,也不能令人相信,“上仁”之心只能用“上义”的行为举措来体现,合起来说,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老子此言,可算是对“仁义”二字的逻辑关系的最好说明。在老子的概念里,“大道废,有仁义”,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才是最高境界。上仁也罢,上义也罢,都不能跟浑然自在的大道相比。

  第三,老子最痛心的,就是“大道废”,所以他并不满意于“上仁,上义”,他指出这种等而下之的趋势是没有前途的。他愤慨地指出了从大道下滑之后,一种徒然挣扎的现象: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老子有这样两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草扎的祭品,做成狗的样子,祭用之后就作为废物扔了或烧了,毫不可惜。《庄子》有对刍狗的描述:

  夫刍狗之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拾草人)取而爨之而已;……今而(尔)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非其梦邪(耶)?……非其眯邪(耶)?

  天地何以“不仁”?因为它任万物生生灭灭,毫不足惜,如果是“仁”的,就应当使万物只有生没有死。圣人何以“不仁”呢?因为他“以百姓为刍狗”,对百姓像对刍狗一样不当回事。那么,这里的“圣人”,是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而是讽刺意义上的圣人?

  老子全书二十五处“圣人”,除了这一条“圣人不仁”,其他一目了然皆是老子意义上的真正圣哲。因此,对这一条的深义仍得考虑。就是说,如果“圣人不仁”里的“圣人”,也就是“无为”地对百姓任其自然,有如天地自然地对待万物一样任其生生灭灭,那么老子全书二十五处“圣人”的含义就无一例外指正面的真正的圣哲,他始终持浑然大道的态度。

  三国时代的王弼就立足于老子的无为自化来理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正如宋代范应元所说,“圣人……于百姓,亦如天地之于万物,辅其自然而不害之,使养生送死无憾,不知帝力于我何有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这句对称的话里,“天地”是正面意义的,“圣人”也是正面意义的。

  那么,面对“大道废”之后一路下滑的趋势,该怎么办呢?老子认为,要“绝”,也就是要杜绝、拒绝“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名堂,努力回到“圣人”所取法的浑然的大道上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这种主张,是否就是当时的救世良方,是否行得通,姑置勿论;在实践的意义上,面对某种情况,有时“无为”,能收到“有为”所达不到的效果,有时越是“有为”,就越是糟糕,于是仿佛有种自然而然的力量会来改变某种不利的局面,这样的情况确实是有的。

  从老子所处时代社会来说,各诸侯国的所谓“人主”们,他们的那些“圣、智、仁,义”之类,其虚伪与空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情况才一天不如一天,总也弄不好,兼并也发展起来,天下渐成“春秋无义战”的局面,周朝渐已无能为力。可见,大道废了以后的那些德啊仁啊智啊义啊礼啊孝啊忠信啊,也不曾管用。所以,老子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就是一种反思,至少有它没有说错的地方。从“绝圣弃智”一言来看,“圣”是指所谓的“圣”,不是真正的“圣”,因为真正的“圣”代表浑然自然的天道,根本上就没有这些“圣智仁义巧利”,这些东西前面应当讽刺地通通加上一个“予”字,叫做“予圣予智予仁予义予巧予利”。

  老子看出了周朝分崩离析的大趋势,他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真是忧心悄悄,亦有彷徨。从这句话可以推测,所谓老子,确实当比孔子年长好多,这种虽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却“我独怕兮”,是一种微妙预感,与“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相比较而存在。如果到了孔子时期,天下的“礼崩乐坏”就不是微妙预感的问题,而是大家都看到、而孔子大为痛心疾首的事实。

  对天下虽“未兆未孩”却值得“怕”的大趋势有了微妙预感的老子,提出了向后跑的主张,而且要比孔子跑得更远: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三个“使”字,就是要以分而治之毁器不用的手段,回到古朴散漫落后却亦有其美妙的以往去。

  但“大道”就是顺其自然,而这样“使”之,岂不人为?所以,老子为社会时代开出的“使之”的药方却与他的“无为”的哲学矛盾起来了。浑然的圣人不浑然起来。

  小国寡民状态,在其自然的阶段上,是“大道”的体现,老子不该只记得这个体现,并且还主张将它固定起来,而看不到生生不息的“大道”还会有它新的面貌。所以他从“道”的大气灵动,走进了复古的死胡同。主张“小国寡民”而不能实现的老子,后来是乘青牛出关而去了;主张“克己复礼”而不能实现的孔子,后来是要乘桴浮于海或跑到野山上去;两位圣贤,一样心情,都是悲怆。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9.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0.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朝鲜领导落泪
  8.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9.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