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坠机”之疑难解析(3)-前因
毛泽东同志与林彪的矛盾,是人生观的矛盾。
林彪最后“折戟沉沙”的结局,其起“因”,早在1915年毛泽东同志的“征友启事”里,就可以找到。这篇“征友启事”的原文是:“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取于毛泽东名字的繁体字的笔画数。将,请也;伯,长也。“长”,并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思想上的“先生”。将伯,就是请求“先达者”的帮助。
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就像鸟儿大声鸣叫,来寻求伙伴;二十八画生也高声疾呼,请志同道合者携手共进。”
毛泽东同志的“征友启事”,贴到了长沙的各个学校和几个城门口。一些校长认为“二十八画生”是个怪人,把启事没收了。开始毛泽东同志只征集到三个半朋友,后来逐渐有几十个人响应。这些青年形成了后来的“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说到这里,跑题一下,怎么让笔者联想到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与“方证大师”的对话。呵呵。)
林彪是不是毛泽东同志“亲密战友”。毫无疑问,曾经是的。
建国以前,在长期革命斗争,林彪无疑践行了“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这个毛泽东同志的择友标准。要说起来就太多了,单说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领“四野”指战员从东北雪原,打到南海之滨,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同志常说“人民创造了历史”,这句话一点没错。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英雄也是人民的一份子。即便英雄谦虚,毫不居功自傲,人民也不会遗忘英雄的功绩。林彪同志虽然始终无法达到毛泽东同志那样高的政治水平,但是说到带兵打仗,那是顶尖的,不愧为“十大元帅”之一。
看看四野官兵的回忆吧,看看林彪刚到东北时,“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是啥样子,看看林彪同志做了那些工作,看看林彪同志是不是“耐心细致”、“果敢主动”、“赏罚分明”。
在搜索中,笔者居然发现“四野曾有3万名日本兵!”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场,也是日本官兵生涯中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当年,仅二所三天三夜就抢救医治了2000多伤员,许多日本藉医生、护士三天三夜没合眼,吃饭都在手术台上。
这是怎样的“人民之师”,这是怎样的“正义之师”!“四野”的统帅,无愧于“毛泽东同志亲密战友”这样的光荣称号。
此前,1938年3月2日清晨,突然降了一场大雾。迷雾把大地笼罩着,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林彪不听警卫员的劝说,独自一人到住地村外去遛马。林彪做梦也没想到,他这一遛,竟身中冷枪,负了重伤,留下终生遗憾。
解放后,建国初期,林彪同志因伤病困扰,基本脱离了政治中心。
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为“彭德怀同志”定性之后。林彪接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的职务。从此,林彪开始了对毛泽东同志的第二次追随。
到了1969年,林彪的政治命运再一次达到高潮。1969年4月中央讨论修改党章的会议上,江青说:“林彪的名字还是要写上,我们写上了,可以使别人没有觊觎之心,全国人民放心。”张春桥第一个赞成。他说:“是这样,写在党章上,这就放心了。”——总结自张耀祠《林彪何以成为“法定接班人”》
所谓“趋炎附势”的人物,总是嗅着政治风向走。林彪养病在家的时候,某些人未必能打个电话以示关怀。林彪异军突起的时候,某些人就可以几次三番的打电话,出谋划策,百般献媚。——总结自1970年10月毛泽东同志《对叶群检讨信的批语和批注》
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林彪终于没能保持住晚节,与陈伯达一伙儿暗中勾结,跟毛泽东同志唱起了对台戏。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设立国家主席吗,林彪又没有说要自己当,而是让毛泽东同志当,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这么敏感呢?毛泽东同志是天才,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再加上“成功=1%的天才+99%的汗水”就更加无懈可击了。陈伯达不过是说得过分了一些,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火?即便毛泽东同志认为自己说了六次不当国家主席,见于文件的可能没有那么多次,因为这个,也不至于吧?”
以前,这也是笔者的疑问。然而,通过研究毛泽东思想,笔者逐渐体会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真正意图。
文革之后,随着“大鸣大放”,毛泽东同志应该逐渐发现,林彪与自己的择友标准渐行渐远。
林彪对妻子奢靡生活的放任,对子女特权欲望的纵容,在举国上下的“大字报”风潮中,能不传到毛泽东同志的耳朵里吗?如果传不到,那也只能证明人民群众是朴实感恩的,容忍了这种失德的行为,毕竟林彪还是“共和国”功勋卓著的“十大元帅”。
但如果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择友标准,一个“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一个“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即便不能苛求妻子与子女像自己一样“能耐艰苦劳顿”,也不能任由他们那样脱离群众吧。——总结自孙一先《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
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是林彪思想变质的彻底暴露。他的那些话是几个人事先偷偷搞出来的,是“阴谋”。那个小册子,《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是私自印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无论他们一些人说的是什么,都已经引起了毛泽东同志极大的反感。
这时的林彪,已经绝然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
此后的事情,很多人都说过了。照笔者看,毛泽东同志一直在试图弥合与林彪之间的这道裂痕,自始至终希望林彪能够迷途知返,开诚布公,恢复二人那种“肝胆相照”的亲密战友关系。
应该是从《对叶群检讨信的批语和批注》起,毛泽东同志就在等,期间给了林彪无数次的机会。然而等到1971年9月13日凌晨,三叉戟飞出国境之时。毛泽东同志对林彪彻底失望了,毅然发布了“禁空令”。宣告了那种“亲密战友”关系的终结。
所谓“割袍断义”,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章结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