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西安拟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要半数西安人会说英语》一文道:“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参照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经验,最后形成“对策”,提供给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参考\课题组副组长、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张永春称:‘这个课题中包含很多具体措施,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要弘扬西安伟大的城市精神。’”
那么,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呢?又是否有所谓的“国际”标准呢?
相关资料介绍说:“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而不论是“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两种解释定义”,还是国内诸多人士的解释、或理论定义,关键的因素其实就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金融、海\空运中心;或者什么会展中心、创业中心、至少是30个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服务\娱乐业发达、城市人口达到千万以上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影响力,或软实力。
就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报道来看,其不如说是在建国际化大“堵”市,是在逼市民不务正业。
因为,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城市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所带来的一个非常严重后果就是“城市病”、“大城市病”;其主要特征就是“公共资源十分紧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极其尖锐,环境恶化,并使得相关的教育、卫生、交通、水电气等公共事业会因为人口的迅猛增长而日益紧缺”。虽然大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等,但竞争将会更加的惨烈,反而会造成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甚至是产生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时,生活等各方面的成本支出也是巨大的,高昂的房价\房租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在反过来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正如火如荼的的举行着,诸多国家展示的治疗城市病的方法,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警钟吗?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建设“健康城市”,不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化”病的弊端吗?
匪夷所思的是,所谓“国际化大都市”的众多弊端、恶果就在我们面前,可我们似乎是视而不见的。况且,从众多的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国家都已开始注重城市自身的特点来发展,或打造某种品牌,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如宝莱坞、硅谷、水上威尼斯、巴厘岛等。遗憾的是,我们的不少城市却还在搞包罗万象、五脏俱全式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这样的大都市,不就是大“堵”市吗?而众多跨国公司之所以要搬迁总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就是不堪忍受大“堵”市所带来的诸多弊端,进而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利益吗?
为什么说是在逼市民不务正业呢?试想,如今在升学、就业、讨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是很紧张的,或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城市化病”的具体表现形式,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也困扰着众多人士,加班加点对很多人士来说也如家常便饭了吧。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生活现实,有多少人士能够心无旁鹜的去背诵诗词歌赋呢?除非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和尸位素餐者吧?况且,对于科技工、企业等部门的职工来说,提高研发能力、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是不是才是应有之义呢?
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么是“西安伟大的城市精神”呢?难道就是装裱上古文、外语的衣装吗?如此,又怎样的体现现代人的科技、文化、人文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精神风貌呢?
其实,就城市影响力、或软实力来说,西安本就是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和具有天然竞争力的大都市。因为她有着别人根本就不可能有的秦兵马俑、半坡遗址、碑林、骊山和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古建筑等等;真可谓是处处存在着世间独一无二的古今人文遗存,还有着很深厚的文化积淀... ...套用古人的诗句说:不识西安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或也应验了俗话说的“骑驴找驴”,找来的还是一个“堵驴”。不是吗?
有意思的是,一说到提高素养、文明等方面的问题,板子总是打到他人身上,就如中国股票市场一说到投机,总是拿中小投资者说事一样。可我们现众多城市存在的问题是不是特权的骄横跋扈?暴力拆迁的不绝于耳?一些政府机构不仅门难进、脸难看,还办事效率低下呢?甚至某些地方贪污腐败致使党和政府声誉和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呢?这些问题,是不是都在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人文素养的培育、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呢?这些恐怕才是影响我们城市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