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新京报官微搞了篇文章:“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
没想到昨天晚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账号“侠客岛”,也整了一篇文章《网暴清北算爱国?别被营销号带跑了》,称“网暴清北和爱国没有任何关系”。
这么重量级的媒体亲自下场“呵斥”那些“恰爱国饭”的人,可真够兴师动众的。
如侠客岛所列的画面:
笔者前几天也频繁地刷到了类似的内容,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相信”!然而,这样的“谣言”能够被广泛传播,恰恰说明其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
在此类“谣言”被广泛传播前,笔者老家的一些本地媒体纷纷传出今年的高考“喜报”,而喜报的主要内容就是哪个县或者哪所高中有多考生被清北“预录取”。然而,这些“喜报”下面的评论区“画风”却是这样的: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广泛的“群众情绪”,才使得“谣言”受到广泛欢迎。
尽管谣言是虚假的,但这些谣言得以传播的基础——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以及广泛的“错误常识”却是客观存在的。
而这样的“错误常识”正是不公平的社会关系所导致的底层与精英阶层的信息差。
网络谣言声称的“清华北大每年80%学子出国”能够被很多人相信,就在于精英阶层对底层老百姓构建出来的信息壁垒。精英阶层“应润尽润”,“工作在国内、生活在国外”的确是普遍现象,但精英阶层子弟润的方式却完全不是老百姓想象的样子。
高端的“润”,如地产大亨潘石屹的做法,捐资国外著名大学,然后把自己孩子投送过去,或者如“北极鲶鱼”那样,靠家里砸钱就可以了,又或者如另一些富豪的做法——投资移民,让子弟从小就“润”出去。这些做法都可以直接绕开国内残酷的高考竞争。
次高端的做法,则是把孩子送进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之类贵族学校,然后就有很大的概率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去国外的名校。
这类贵族学校虽然也有高考分数线要求,但竞争远没有985高校那样残酷,甚至低于很多211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唯一的门槛就是学费,例如昆山杜克大学每年仅学费就高达17万,直接将很多平民子弟挡在了外面,后面出国留学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图源:昆山杜克大学官微
与很多人直观印象不同的是,美国的教育是严重两极分化的。平民家庭被灌输“快乐教育”的理念,而精英阶层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国内普通老百姓接收到的媒体信息,往往只有前者,这就是“信息壁垒”;知道真相的国内精英阶层则是竭尽所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际顶尖名校,以保证私有财富、地位的代际传递,除非孩子太不争气,才送到一些野鸡大学镀个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一小批以中外联合办学名义成立的贵族学校,为富人群体量身打造出了一条可行的“润”学产业链。
2022年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留学率为89%,宁波诺丁汉大学为86.9%,西交利物浦大学为84.6%……相比之下,清华大学2022年的本科留学率为14%,北京大学2021年的本科留学率为17.5%。尽管这个数字相比疫情之前大幅下降了,但2018年的清华大学本科留学率为26.3%,比起那些“留学预备贵族学校”还是差远了,而且前者是出国谋生,后者是出国生活。
不过,也不要小看这26.3%。清北的生源本来就是从全国“掐尖”得来的,而能出国深造的,则是进一步“掐尖”的结果。这为平民弟子“润”出去留下了一个通道,与贵族子弟不同的是,他们往往需要更努力地去拿到全额奖学金。
如果站在国家主义立场,这样的通道存在,的确有“对外输送”高端人才的嫌疑。今年5月2号,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当选的院士与外籍院士名单,在23位外籍院士中,华裔占了8位,其中3人来自清北;在美国的科研人员中,华裔占到了14.7%;马斯克的SpaceX公司的9780名雇员中,有1022名来自清华大学,名列第一;相关教育机构收集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5年,仅美国加州的硅谷便已吸引了约两万名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
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曾经在一个节目中疾呼“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去美国留学,毕业以后不回来了,建设美国了,985大学一共39所,留在美国的有20万,平均每个学校5000多,美国四大教科院有上百个华人院士。美国排名前八名的大学,有几百个华人教授。对他个人来讲,加入美国国籍无可厚非,但对国家民族来讲,不得不说是巨大损失。”
2023年,清华大学的经费预算高达410.93亿,领先第二名浙江大学一百多亿,北大以222.47亿排第四。不过,截至2022年北大本部在校学生总数仅为3.1万人左右,浙江大学是7万人左右,清华大学则是5.3万人,人均平摊下来,清北依然遥遥领先。
在上面这份榜单中,河南省最好的大学——郑州大学排在76位,仅34.34亿元。
再对比清北在各省的录取率,河南这样的省份的考生及家长能服气吗?
当然,辩证法告诉我们,清北在各省的“掐尖”,对考生个人及家庭而言是有利的,数量越多越好,而对于各省的人民而言,是不是“有利”就值得讨论了——最优秀的青年人才被收割走,对于原省份意味着什么?这个道理跟清北的尖子出国是相似的。
所以,从清北出国的学生是20%也好,是10%也罢,只是一个统计口径和“量”的差异,改变不了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中其中一部分是在给国外培养人才的“质”。
一边是给清北那么多经费,一边是清北的尖子跑出去了,一边又要求群众爱国,群众能没有情绪吗?
不过,平民阶层“润”学通道的存在,对于个体而言,实在是无可指责的。市场社会鼓吹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传授的是“精致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总不能一边讲“每个人都是自己xx第一责任人”,把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的责任都推给个人、推向市场,一边又要求个人放弃追求更高利益的机会吧?就像那些在评论区劝别人报国防七子的网友,真要是轮到他们自己的子弟有上清北的机会,他们中的大多数真的会因为“爱国”让自己孩子选“国防七子”吗?
所以,清北的声誉真没有那么脆弱,没那么容易被抹黑,依旧会是各省拔尖考生的首选目标。
比起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富人的“应润尽润”,顶尖的清北学子往国外跑,实在算不得什么,前者不是更应该被指责的吗?
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反复提出要在中国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这个目标只有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条件下才能逐步实现;市场社会资本必然的垄断化趋势,只会加剧这三大差别。
而网络上群众对于清北的“怨气”,一方面是朴素的爱国主义,另一方面不过是对三大差别不减反增的怨怼,借清北来宣泄而已。
那些“恰爱国饭”的营销号该批,但群众的情绪以及导致群众情绪产生的现实是不是也该被正视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