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歌会”持续走红说起
□李正忠
【左岸特稿】
红歌会就像人们的一场集体怀旧,它突然间唤醒长久以来心中遗失的美好,把这批人的热情一下子点燃了——《大江城市生活周刊》
一
2007年10月25日,新华社发表的一则通讯说,《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25日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在井冈山上举办首场红歌会。这台歌会经卫视直播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的舞台搭上井冈山,并在全国设立了五大唱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一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78岁。
11月2日,《中国艺术报》在“特别关注”版以整版篇幅、大红标题刊载《“红歌”为何这样走红》一文。该报为此文所加的“按语”说,近日,为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中国红歌会“庆祝十七大·放歌井冈山”活动举办,掀起了新一轮的“红歌”演唱热潮。回顾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江西卫视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举办中国红歌会。昂扬向上的歌曲,强大的评委阵容,3万余人的直接参与,现代媒体的强势转播,使得“红歌会”一炮走红。今年,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秋收起义8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的重要时刻,江西卫视再次强力出击,以“唱歌要唱最红的歌”为主题,大力打造红色文化,再次掀起红色热浪,获得各界一致好评。在广电总局接连叫停多项选秀娱乐节目的时刻,中国红歌会以清新健康的形象和独特的红色魅力,再次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一时间,一个具有标识意义的“红歌现象”引来多方热议。
在此前后,不少电视台也对“红歌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看得出来,参加红歌会的老、中、青、少都非常投入,可以说已到了忘情的地步。红歌会上唱的歌曲,主要是革命老根据地的民歌,革命战争年代创作、流行的革命群众歌曲,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创作、流行的革命群众歌曲和一些优秀的电影插曲,少部分“文革”时期的歌曲和电影插曲,还有一些几乎在我国家喻户晓的苏联歌曲,等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年人和中年人说,唱着这些红歌,使他们回忆起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青年人和少年儿童说,这些歌曲好听,得劲,有激情,很感人,唱红歌能净化灵魂。
在互联网上,一时间,围绕着这一话题,议论纷纷,包括“人民网”这样的主流电子媒体,这方面的文章不仅数量很多,而且每出一篇文章又总是跟帖不断:对“红歌现象”积极肯定、大加赞扬的有之;对其大加攻击、讽刺嘲笑的有之;还有的认为,这是“肉吃多了想吃野菜,过一段,野菜吃多了还会想吃肉的”。真是热闹非凡。
二
在谈到这次发起、组织“红歌会”的动因时,江西电视台某负责人说,一是江西有独特的红色资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创立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伟大壮举,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又极富传奇色彩,它对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既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又极具吸引力;二是受近些年红色经典成功改编成的电视剧热播的启示;三是受这些年红色旅游不断升温的推动。从“红歌会”一炮走红到持续走红的过程看,现代媒体强势出击、现场直播,以其特有的电子平台,应用时尚的“海选”、“PK”等手段,吸引大众的广泛参与,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精明的商家紧紧抓住商机,大搞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是“红歌会”搞得红红火火的又一个原因。但“红歌现象”由井冈山发端,逐渐发散到大江南北,究其原因恐怕又不仅仅如此。
进入新时期以来,到目前为止,“红歌现象”实际上已出现过两次。一次出现在1993年前后,一次就是现在。前一次正值毛主席100周年诞辰,那时,我们国家刚经过1989年的政治风波,可以说,那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我们国家经历的一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大搏斗;就全世界范围而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落入低谷,资本主义阵营一派兴高采烈,狂呼共产主义已经“终结”,资本主义将“不战而胜”。严酷的形势迫使我国人民不得不对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前景进行认真的思考。但所要思考的问题太大了也太沉重了,其结论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清楚的,于是一种“前途未卜”的情绪逐渐弥散开来。这种对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感滋生出一种群体性焦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历史,希望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求答案。而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创立新中国,造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接着,又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了1970年代,终于打破了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钳制与封锁,基本建成了现代工业体系,重返联合国,中华民族终于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尽管其间也犯过错误,有过曲折,但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上,这一从未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一座“富矿”,有着许多值得挖掘和总结的宝贵思想和经验。而一经带着现实的问题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地、科学地、不带任何偏见地反思和总结时就会发现:这段历史的确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后来的人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获得不少启迪,它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未来,有着今天可能还无法充分估量的巨大意义;而此前的许多舆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则存在着太多的偏颇甚至是谬误,为了一己的,或眼前的利益,对它的深远意义妄加否定,或是尾随境外反动舆论对它肆意诬陷和攻击,想来无不使人感到疼心和义愤。于是,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无尽珍惜与留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伴随着这段历史前行的革命歌曲,自然成了人们抒发这种内心真情的首选的最佳载体,新时期第一次“红歌现象”由此发生。
进入19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改革使经济体制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型,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一转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我们的社会增加了活力和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当初一些同志的疑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市场经济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社会各方面发挥着某种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每个经济人在市场运作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很快就影响到人的思想、道德层面,惟利是图的风气很快就弥散开了。市场经济既要鼓励出口,又要靠内需拉动,鼓励消费。渐渐地,消费由原本为生活所需,到与生活需要相分离。对于一部分所谓“成功人士”而言,消费成了身份的标志,消费能带来“尊严”,消费能满足虚荣,能满足欲望,以至成了无意识的行为——为消费而消费。它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为众多商家和媒体所追捧。在这多重作用下,人们的欲望,像脱缰之马,如决堤之水,狂泻不止地冲击着、浸淫着人的心灵和由人与人相互结成的社会,造成了人与社会的双重异化。而客观存在的、并且仍在不断扩大的贫富不均,造成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只能达到温饱甚至处于温饱线以下,他们面对市面上如此滚滚的物流和极度膨胀的欲望,心理就更加失衡,社会矛盾必然加剧。这说明,如何使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兼容,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思想滑坡、道德塌陷、欲望膨胀与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交相作用,使构成社会基础的大部分民众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和内心的焦灼感。而我们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更是奇缺,而许多资源是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面对如此消费狂潮,更大范围的人群,通过理性的思考,也对未来的前景感到忧虑。于是原本在一部分人中产生的不安全感和焦灼感,逐渐蔓延开来,促使更广大的范围内人们的又一次自省。人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人有思想,重精神,人会反复追问当下生活的意义,不断憧憬未来生活的前景。而那种完全被欲望牵着走的生存方式,则使这一切丧失殆尽。这又一次的自省,自然是受了前一次反思的启发,但却比前一次的反思更为深刻。人们又一次把眼光投向那段辉煌的历史,表明了他们渴望公平、祈求安全的心境,并更深入一步,探求生活的真谛,憧憬真正富于浪漫激情的生活。这恐怕是这一次“红歌现象”的最根本诱因。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并非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资本主义的掠夺式开发和盲目生产,极度浪费型的高消费,和少部分富有者的穷奢极欲,而以发展中国家民众为主的绝大部分人却挣扎在死亡线上,这种全球物质占有格局,其内外矛盾与冲突已暴露得十分明显;而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更使这一矛盾与冲突不断加剧,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全面危机的爆发,已是即将出现的事实。从这层意义上说,我国民众的这一次自省,兴许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三
对于“红歌现象”,某些人一言以蔽之——保守观念作祟。认为这是一种怀旧情绪,回潮现象,甚至给它扣上“反对改革”的帽子。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浅薄之见。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是广大民众又一次的回顾、“咀嚼”历史。
一些动物有“反刍”现象,先把食物粗粗咀嚼后咽下,然后再返回到口腔细细咀嚼后再咽下。这第二次咀嚼并非完全物理意义上的将食物由粗变细,还有使唾液与食物更充分的融合,通过化学反应,使食物中的营养被身体充分地吸收。其实,新时期以来的两次“红歌现象”,是我国民众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两次“反刍”,决非一句所谓的“怀旧情绪”所能概括得了的。前面已经说过,这段历史是一座“富矿”。对于这一段历史,必须进行反复地“咀嚼”、体味,否则,它的意义,它的真谛,很难全面而又深刻地领悟。
众所周知,进入新时期以后,1980年代,我国兴起了一股激进主义思潮,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依旧充满着封建保守的色彩,致使我国至今仍没有走出“黄色文明”,走进“蓝色文明”,实现“全盘西化”。1990年代,又兴起了一股新保守主义思潮,认为近现代以来,激进的革命使中国遭了殃,要是坚持改良,甚至保留清朝王室,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走向共和,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于是公开打出了“告别革命”的旗号。这两股思潮,从“左”右两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尤其是后一股思潮的泛滥,一时间,否定辛亥革命,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否定暴力手段,否定斗争哲学,攻击、诬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党的领袖,成了时髦,类似的言论充斥着各种媒体,到处招摇过市。我国人民引以为豪的这段辉煌的革命斗争史,成了某些人嘲弄的对象。面对来势如此汹湧的这股“告别革命”的风浪,广大民众在沉默,在冷静地思索。但是,历史并没有按照某些人的意愿行进。随着分配不公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广大民众越来越渴望公平与正义,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这段革命历史,开始了对这一段历史的一次又一次的“咀嚼”与体味:他们选择了如此轰轰烈烈的形式,其情绪之高昂,其场面之雄阔,犹如节日的盛典;其内含又是如此之深邃。
为了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人类思考、追求了千百年——“大同社会”的预言,“桃花源”的梦想,“乌托邦”的企盼,等等,等等。但它们都没有成为现实。经过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人们才慢慢地明白,只要存在私有制,人剥削人的现象不根除,真正公平的社会就不可能出现,所有这方面的预言、梦想与企盼,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在中国,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不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根本不可能建成公平的社会。于是人民选择了革命,用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这是一个长期斗争过程,异常艰苦和惨烈,充满着流血和牺牲。这是没有其它办法可选择的,非如此决不能实现人民的愿望。但在这个过程中,在人民的军队里,在红色根据地,尤其是在新建立的人民共和国里,虽然物质条件都还比较艰苦,但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官民之间充满着平等与友爱,使广大民众真正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平正义的新气象,从而激发起他们巨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但在新保守主义思潮的蛊惑下,一些人从攻击革命的手段入手,否定暴力斗争,认为那样太残酷、太血腥,使社会动荡不已,从而将革命、革命斗争史全盘否定。这种将手段与目的相分离的伎俩,有意掩盖在那样特殊的情况下,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反动政权的血腥镇压,放弃革命的暴力就等于匍匐在敌人的屠刀下任其宰割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如此,创造公平的社会就只能是一个泡影。
近来,又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因此要把社会主义从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来,放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提法,只提“共同富裕”就行了。这同样是将手段与目的相分离。岂不知,没有公有制的保证,社会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私有制是与剥削相伴而生的。一个充满着人剥削人的社会,怎么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大家共同富裕呢?现实的情况是,在“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歌声中,贫富差距在拉大,不公平现象、腐败现象依旧相当严重。
私有制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延续千百年。将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这同样是一场革命,而且是更加深刻的革命。就我国而言,这场革命则是前一场夺取政权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当然,这场革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发挥私有经济等的应有的历史积极性;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这场革命也有可能中途夭折。
我们必须坚持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现实是一本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现实的感悟,通过对历史的反复“咀嚼”,会越来越认识到——
革命,的确是个好东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