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玩蟋蟀的故事给大家拜年
发个鱼虫花鸟的帖子给网友们拜拜年。
俺小时候功课不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应试教育,爱玩。昆虫方面最爱玩蛐蛐。按说蚂蚁俺也爱看,知了也爱抓。回想起来,看蚂蚁雨前搬家,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比现在有钱人讨小老婆还排场。弄一点肉骨头,不同的蚁群因此大打出手,也恰似看现在社会上人们的争名夺利,非常投入,非常主流。也抓知了,听它聒噪,犹如今天听右派文人的讴歌宣颂。还有许多昆虫,俺也研究过,然而最好玩最能观察到其生长全过程最能增长昆虫类知识的,还属蛐蛐,学名蟋蟀。
抓蛐蛐就很有趣。你得瞒着父母(他们怕蛇咬虫叮的,忒胆小),偷偷带上蛐蛐罩、竹管子、铁丝等溜出去。这过程就很刺激。到了目的地,你得竖起耳朵,仔细判定蛐蛐所在的方位,专业得像个雷达兵。你得轻轻提起脚、放下脚的接近,不敢有一点点声音,生怕惊动了你的“将军”。那种蹑手蹑脚全神贯注,绝对不亚于侦察兵。当听准了蛐蛐躲的地方,你得轻手轻脚用左手把它上面的砖石挪开,右手随时准备用蛐蛐罩捕捉它。如果不幸它躲在墙缝或深洞里,俺只得动用特别武器,用热尿把它灌出来。吹嘘一下俺做的蛐蛐竹管,那虽然不是紫竹的,但也是从老妈蚊帐竿上锯下来的上好竹管(不敢回忆那顿好骂)。更重要的是,俺在它一面四等分的锯了近一半深度的缝,以便插入洋铁皮隔成四个小间;另一面则纵向镂刻了两根透气槽。这样制作的蛐蛐管就可以一次装四只蛐蛐了。
有时走路,走着走着,就听到蛐蛐叫。如果叫声很粗,就立马用纸头卷成蛐蛐管,猫下腰(现在想想,蛐蛐也看不见人啊)摸过去,……用双掌代替蛐蛐罩捕捉之。千万不能用单掌,否则不能保证枪须齐全的。把蛐蛐们抓回家,分别关在不同的瓶罐里,最好的才有资格关在买来的蟋蟀盆里。蛐蛐有各种名类,按长相分类,有白头翁,梅花翅,乌头,等等;按出生地分类,有坟地出的棺材蛐蛐,有络麻地出的麻地蛐蛐,有泥洞蛐蛐,墙洞蛐蛐,等等;按其友邻分类,有蜈蚣蛐蛐,蚂蚁蛐蛐,蛇洞蛐蛐,等等。绝不是老妈一言以鄙之的“小虫”。还有一种油唧铃,又称牛头油獬子,据说把它们放在一根木棍两端,爬拢来也会打的。但俺只养来听其鸣吟。
抓蛐蛐主要为斗。俺平时已观察好,哪里的蛐蛐草比较老,就去采来。批蛐蛐草也是一门技术。没技术你批不好。蛐蛐草批得好,须毛茸茸的,才能逗得蛐蛐开牙。等斗蛐蛐了,小伙伴们围成一圈,把自己的“大王”“猛将”放进蛐蛐盆里捉对儿厮杀,直到一方打败逃开,一方得意的鸣叫。厮杀一轮又一轮,淘汰赛常常会持续小半天。得胜的小朋友笑得合不上口,输的小朋友羡慕之余发誓要抓一只更厉害的来。大家开开心心散去。
对败将蛐蛐,有的小朋友是放生了,有的是凌迟处死,大腿剥下来喂其他蛐蛐,据说这样喂了会更厉害。俺是保养起来,配以三枪,盼望来年能繁殖出许多小蛐蛐。可惜从来没有成功过。然而蛐蛐们的谈情说爱,却是非常有情调。男蛐蛐一发现女蛐蛐,立刻会收敛起它那勇武的样子,表现的非常温柔,连讲话声音都变了。原来豪勇的具有威胁性的“瞿瞿瞿!”立即变成充满柔情的“滴滴情,情——!”这种现象应该称之谓“弹琴”还是叫“谈情”,俺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后来渐渐长大,兴趣转移到DIY装配无线电了。从矿石收音机,二极管收音机,两管机,四管机,超外差六管机,……。加上城区扩大,蛐蛐儿越来越找不到了,就很多年没玩了。
改开以后,发现中河边、市区小巷里不时有人斗蛐蛐玩,也没太注意。这几年碰到一些朋友说起,才知道当年咱们的玩法太小儿科了。现在的玩蛐蛐儿的才上水平呢。
首先,技术分工很明确,甚至有职称,分为捕师、养师、斗师。一般抓蛐蛐儿的农民是算不上捕师的,要专业有成的多年资历,能按老板要求按时按质提供合格蛐蛐者,方被称呼。同样,养师不是一般人可称,其饲养技术要相当精湛,其工作相当于专业管理公司,能托管几百头蛐蛐,不出一点纰漏。斗师也非同小可。现在斗蛐蛐有严格的法规程序,一点都含糊不得,否则就可能人命关天。斗蛐蛐斗到后来变成主人拳脚相斗的很多,盖因为赌注下的是钱。
先说捕师。他要懂天文地理历史学,生态植被昆虫学等等。比如杭州原来的蛐蛐为什么厉害,因为那是南宋盛世的名相贾似道酷爱斗蛐蛐,征集天下好蛐蛐到杭州开奥运,斗败的蛐蛐就放生在杭城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败将蛐蛐的儿子也是好蛐蛐,所以杭州蛐蛐就成为天下名蛐了,号称“杭虫”。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汽车东站一带。那里古代也是咸水淡水交界处,可能富有蛐蛐爱吃的滋补食物。现在那里成城区了就没有了。而萧山络麻地里的蛐蛐,虽然个头大但不结实,格斗不行。赤山埠一带的也不行,叫声细弱,格斗无力。所以现在的捕师都去山东河北一带找好蛐蛐。他们去的时机也掌握得很好。去早了只能收到夏虫,收不到秋虫。秋虫才金贵。一头好的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
再说养师。要养好几百头蛐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说有贾似道写的专著做参考,但某种程度上说,比养好几百头猪还要难得多!不是说防壁虎防老鼠很难。蛐蛐要一只一只地洗澡,一蹦起来你不是济公和尚就难免手忙脚乱的。要给男蛐蛐配老婆,以免它大声叫战损失体力。好的男蛐蛐一般要先后给他配十个老婆,还得个个是年轻漂亮的最好是从小赤膊鸡养大长出翅膀的处女蛐蛐。(俺怀疑这是老板们推己及人想出来的)。要24小时值班,控制温度湿度。一头蛐蛐托管费需3~5万元,你想想这责任多么重大!
还有斗师。改开以来,蛐蛐行业内早已法制化,一举一动皆有规定。蛐蛐们必须提前进场,放入指定的盆子,然后封场24小时。封场后有专人监管饲养,这是防止“药管”效应。所谓药管,就是把蛐蛐先养在有激素的容器里,然后拿出来打就特别厉害,就像奥运会上服用了激素的运动员一样。24小时过后,开场初,斗师先要引得双方蛐蛐都开牙了,才可以抽去隔板允许开战,以保证竞赛公平公正公开。双方大牙咬住搏斗,前后推搡左右拎甩,直到一方被甩开,即算一个回合结束。斗师即用隔板隔开双方,再冼逗斗败一方的牙。如果一分钟内能开牙,说明没彻底落败,就像拳击手在裁判没念到“10”时就跳起来,则可以进行第二回合的大战。斗师的冼牙功夫很有讲究。这样重复进行,直到一方被彻底打败认输才结束。
其次,原来斗蛐蛐是咱们小孩子玩玩,学习昆虫知识的,现在已经成长为成年人一个产业了。虽然目前还是地下的,季节性的,不过现在人大里老板代表多,所以估计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出台有关的阳光化法律。毕竟上述三师,只是为博取巨资的老板们服务的下人,真正的主角都是深藏不露的低调的有钱人。现在的人大自然会考虑他们的需求。
目前的比赛搞得这样制度严密,行规行约,保密制度,就是因为围观的“爱好者”们都下了大赌注。若其制度不健全,难免不安全,不公平,有人会吃亏。所以各种制度都制定的很严密。这样,产业化程度就可以比较高,规格也比较高。虽然现在还比不上香港的赌马赌狗,也颇具有气势了。08年某场蛐蛐赛赌资就下到160万元。这个水平是咱们小朋友娱乐时想也想不到的。当然这些知识都是拜改开之福才能得到的,过去经济濒临崩溃时咱们哪知道用蛐蛐儿也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啊?
这等壮观的场面,不可靠的闲人是不可能亲临的。为防止暗钩儿记者等混入现场,都是绝对可靠的有钱人靠朋友介绍才能进入。赛场一般设在上海。杭州太小了,容易被察觉。
俺现在经常想,要是南宋的著名领导人贾似道先生能活到今天,不知会有多开心,他一定会大赞盛世,大显身手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