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在的“电影公社”播放了由迈克尔 摩尔导演的电影《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影片介绍的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观看影片后,大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探讨。
嘉宾张慧瑜首先对影片作出了评析:影片导演摩尔是一位少有的顶着纪录片光环的导演,他缔造了美国纪录片卖座的票房神话,还在两年之内分别捧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降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影片讲述的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的底层和资本主义之间热恋过后的爱情故事。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话外音,延续了导演一贯的轻松幽默的风格,继承了他以前的纪录片的主题。
影片通过上世纪50年代中产阶级早期美好舒适的生活与现在的现状的对比,暴露出现在的资本主义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强烈矛盾。二战后早期的中产阶级舒适美好的生活并不长久,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上台后,世界视乎开始了变化,影片试图把当今的金融危机根源追溯到里根总统的上台和新自由主义的出现。
战后成为资本主义的黄金发展时期,随着社会民主政策的实施,社会医疗教育等福利制度的实施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产生在资本家和劳工阶层之间,渐渐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影片开头描述了一段舒适安逸的早期中产阶级生活:夫妻双方只要一个人去工作就能养活全家, 3年可以买一辆车,几年可以度假一次……而现在却被银行资本家收走房屋无家可归……
影片同时也存在一个局限性,并没有体现出来美国转移了它的大量的加工厂到日本,韩国,台湾,中国等第三世界,美国中产阶级富裕舒适的生活建立在对第三世界的残酷剥削。同时非法移民也为美国中产阶级舒适的生活贡献这自己的力量。
影片同时批判了大资本和政府之间的暧昧关系。“今天我是银行家,明天我就是部长”这句话充分表述了这种关系。
最后从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别的其他地方,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是中产阶级,比如房地产的资产化,受害者是中产阶级。
随后两位英国观众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基督徒和资本主义之间有连根的关系,但是现在的教父也站出来发对资本主义,这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基督徒来思考呢?
对比中国和美国的中产阶级,有观众认为美国至少保留了“一人投一票的”选举权,而中国相对似乎不是很民主。
就影片的表现形式,有观众提出来摩尔的艺术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摩尔运用了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搞怪的采访、幽默的语言和大量话外音来达到讽刺和揭露的效果。影片中利用传统的基督教义来批判资本主义对中产阶级的压榨,影片中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对比国内的左派的文艺创作,国内的文艺创作显得很干瘪和呆板,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一些很好的东西,运用到文艺的创作中,是否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呢。
交流讨论最后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会后很多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讯员 大龙)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